正文 附錄三:吳三桂年譜(2 / 3)

1651順治八年正月,與李國翰部離府穀,返漢中。八月,自漢中進京覲見,賜宴於中和殿。九月,重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頒冊文,賜金印,命為統帥,攜同李國翰部入川征剿農民軍與南明武裝力量。

1652順治九年二月,自漢中發兵,兩路進川。敗明軍,取嘉定、重慶、敘州等地。十月,永曆將劉文秀入川反擊。吳三桂退保寧自守。劉部圍城,反為其敗。四川平定。

1653順治十年奉命仍在漢中鎮守。八月,順治欽命,將太宗第14女和碩公主下嫁其子吳應熊。十二月,於藩俸6千兩外,加藩俸1千兩,計7千兩。

1654順治十一年二月,授應熊為三等精奇尼哈番。仍在漢中。

1655順治十二年仍在漢中。

1656順治十三年仍在漢中。

1657順治十四年仍在漢中。五月,續加藩俸1千兩,共8千兩。六月,冊封其妻為福金,頒冊文。欽命應熊為少保兼太子太保。十二月,命為“平西大將軍”同李國翰部進征貴州。

1658順治十五年二月,自漢中出兵,進征貴州。四月,抵遵義。五月,入貴陽。六至十月,駐防遵義。與多尼、趙布太等兩路軍統帥會於平越楊老堡,議定取雲南方略。十一月,自遵義出師取雲南。

1659順治十六年正月,入昆明,與多尼、趙布太兩路軍會師。移營羅次縣。二月,自羅次發兵,繼續追剿永曆政權,破大理,紮筏渡瀾滄江,入永昌。渡潞江(怒江)。於磨盤山陷李定國設“三伏”,幾陷絕境,反敗為勝,李定國敗走。永曆及屬下逃入緬甸。月底,振旅班師。三月,命鎮守雲南。十月,命暫管雲南一切權利。

1660順治十七年正月,乞沭氏田莊七百頃,許之。四月,清兵入緬,上“三難二患”之奏。平息沆州土司那嵩、那燾父子之亂。七月,奏設“忠勇”、“義勇”各五營;又設“援剿”四鎮,皆許之。

1661順治十八年三月,克平馬乃土司,擒獲並處死其酋長龍吉兆、吉佐兄弟;奏請與藏人互市北勝州。九月,與愛星阿統率大軍分兩路進緬。十一月,會師木邦。另遣一軍追白文選,逼其投降。十二月,緬甸被迫獻出永曆及其母後、皇後並所有隨從人員。自緬班師。明亡。

1662康熙元年,縊殺永曆父子於昆明。五月,進封為平西“親王”。六月,頒發親王金冊。十二月,照雲南例,管貴州一切文武官員、兵民各項事務。

1663康熙二年在雲南。四月,疏請頒康熙錢式,於雲南開鼓鑄錢,從之。十月,密奏隴納人阿仲叛逆。康熙以此亂起於廣西,令該省將軍、總督、提督“明白回奏”。

1664康熙三年正月,進剿廣西隴納,俘獲“妖人”阿仲,“逆寨悉平”。二月,令吳三桂斬阿仲於軍前。三月,奏捷:總兵官王會、趙良棟、張鵬程等分三路進兵,剿殺隴納“逆苗”1386人,陣斬頭領陸亮,賀雲聞敗自刎。六月,親提師至畢節,由大方、烏西直搗臥這,進剿苗民抗清活動。遣總兵劉之複、沈應時,副都統高得捷(或大節)、都統吳國貴等分路進剿,自二至五月,大獲全勝。十一月,遣總兵官李世耀自烏蒙進征水西,大敗其眾,擒其酋領安坤。

1665康熙四年正月,吳三桂屬各鎮將剿擒安坤黨羽安如鼎及黔陽王皮熊。二月,克平烏撒,“土酋”安重聖、安重乾被俘。五月,奏請裁雲南綠旗兵5.4千名,副將以下裁9名;另,“忠勇”5營亦裁去。從之。請發軍餉銀3萬兩買牛、種,並發軍糧1.5萬石,賑水西貧民。疏請於水西設流宮,從之。六月,昆明以東“土酋”王耀祖等抗清,吳三桂遣將擊敗,並將其擒獲。七月,報捷:屬下左都督何進忠於四月剿隴箐,生擒酋長綠昌賢屬下楊道全等。

1666康熙五年正月,疏報:吳三桂會同總督卞三元、提督張國柱等分兵進剿雲南諸“土酋”之亂,平定寨子數十處,“滇南大定”。二月,改土司安坤故地比喇為平遠府、大方為大定府、水西為黔西府,改比喇鎮為平遠鎮。三月,平遠因缺餉發生兵變,紛紛叛逃。吳三桂自請處分。九月,改烏撒士府為威寧府,隸貴州剩十月,雲貴兩省武職員缺,悉由吳三桂題補。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