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引(1 / 2)

劉家老屋要拆了。

一大早,劉家老屋前就拿起了警戒線,國土、公安、城管、甚至消防、檢察、法院、120等一大批穿製服戴頭盔的人就整隊趕到了現場。十多台挖機、鏟車排成一列,數十位民工手持各種工具緊隨其後,隻待指揮人員一聲令下,有著一百多年曆史的劉家老屋傾刻間就會化成一片瓦礫。

這是山城瀏陽舊城改造的延續。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繼拆了梅花巷、胡家巷、黎家大屋等老城建築,建成新的梅花小區之後,拆除劉家老屋主要是為了拉通東西方向的圭齋路。

拆除行動還未開始前,現場還來了很多圍觀的群眾。他們不是來阻工的,也不是來上訪的,更不是來看熱鬧的。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原來都是劉家老屋的居民,在那裏居住生活了幾十年甚至是一輩子。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陸陸續續地搬出了劉家老屋,或是自己買地建了新房,或是住到了城東新村、嚴家衝等安置區裏,或是在才常廣場、碧景灣等地買了商品房。但現在聽說劉家老屋要拆了,他們才懷著一種依依不舍的心情,來看劉家老屋最後一眼,來為劉家老屋的永久消逝而餞行……

在湖南的東部,有一座山叫大圍山。豐富的森林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孕育著發源於南北兩麓的大溪河和小溪河,它們共同吮xi著連雲山脈的乳汁,積溪流而不斷壯大,雖九折而從不回頭,一路歡歌奔騰而下,至雙江口雙雙彙合時,浩浩泱泱的大小溪河已彙成聞名天下的瀏陽河了。

在中國地名的命名沿革中,常以山南為陰,水北為陽。瀏陽在瀏水之北,故名曰瀏陽。

據瀏陽縣誌記載:瀏陽在秦漢時為臨湘縣境。何時置縣,尚無確考。東漢建安十四年(209年),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瀏陽為其四俸邑之一。瀏陽之名最早見於此處。隋開皇九年(589年),改臨湘縣為長沙縣。大業三年(607年)廢瀏陽,並入該縣。唐景龍二年(708年)複置瀏陽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複降為縣。民國元年(1912年),瀏陽屬長沙寶道。1949年7月19日瀏陽解放。

瀏陽老城區有東門西門北門南門之分,雖然沒有具體的城牆為界,但城區四向分明,各有起止。城外分東南西北四鄉,鄉鄉風俗有異,各處語音不同。在瀏陽的東南西北四鄉中,北鄉人素以勤勞著稱。

話說有北鄉人劉氏,祖上以紡紗織布為業,慢慢地把生意做大了。至晚清年間,由於兵荒馬亂,有一次從江南調進的一批棉紗中,竟意外地發現其中夾隱了不少金條銀元。因是兵荒馬亂的年月,雖然也一直誠信經營,但從天而降的意外之財還是讓劉氏人家動了貪財之念。因為貪了不義之財,害怕人家找上門來發生糾葛,於是變賣北鄉所有家產,攜來曆不明的金條銀元,舉家遷往瀏陽縣城。

劉氏人家到了瀏陽縣城裏後,轉了幾圈都沒有找到合適的地方。最後不得不請來當地最有名氣的地仙看了風水,選擇離文廟不遠的地方,購地幾畝,經兩年苦心經營,建成三進兩院大小幾十間的劉家大屋。雖仍以紡紗織布為業,生意卻日見衰微。風水先生看地時說得天花亂墜的風水寶地,對劉家產業的發展和家運的中興沒有起到半點作用。相反,至民國年間,劉家是生意日見慘淡,人丁家畜不旺,家道衰微中落。當時已是劉家掌門人的劉善達,則一直暗自悔恨家人不該貪了那不義之財,總認為做得好好的生意落得現在這樣一個結局,肯定是遭了報應。雖然劉善達並不甘心家道就此中落,但在苦撐了幾年之後仍不見好轉,也就隻能自怨自艾自認倒黴了。到解放初期,終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臨咽氣前,他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跟前,悔恨交加地告誡他們:不義之財不能貪,虧心之事不能做,要誠信經營,要勤奮做事,要忠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