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劉家的衰落是否真的與劉家人貪了不義之財有關,也就不得而知了。但街坊鄰居們最愛說的還是“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那句話。因為他們看多了“窮則思變”和“奢侈敗家”的例子。
新中國成立後,劉家被劃為破產資本家,劉家大屋也由政府沒收,除留給劉家人自己居住的兩間房子外,其餘的都分給城區的貧民居住,林林總總一共住了十幾戶人家。
劉家大屋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風格的民間建築。青磚到棟的馬頭牆顯得端莊而清秀。正麵是鬥拱飛簷的造型,門前擺著一對威武雄壯的石獅子。門庭高大氣派,厚重的木門足有三寸厚,而且門閂結實。一般的細伢子不但關門不動,而且連上麵的門閂都摸不到。也就是說,要開啟關閉劉家大屋的出進之門,非劉家的大人們不可。其安全性由此可見一斑。進了大門便是一個轎廳,兩邊是傭人住的雜房。從轎廳出來是一個院子。中間有鵝卵石鋪成的甬道通向中廳。院子的左邊種了一棵葡萄,枝葉騰蔓爬滿了一牆。右邊有一棵紫薇,一到夏季就開得姹紫蔫紅,要開到初秋才會逐漸凋謝。中廳是劉家大屋的正廳。中間有供奉祖先的神龕,下麵擺了大師椅。兩邊和樓上是主人及子女的臥室,書房,客房等。從中廳的側門出去就是後院。後院有一個花壇,裏麵種了天竺、女貞、茶梅、含笑,還有杜鵑、茉莉和月季。後廳實際上就是一個車間,是劉家請人紡紗織布的地方。生意好的時候曾有幾十人在這裏生產加工。後來生意不行了,就成了一棟雜屋,放些廢棄不用的設備和雜物。
到解放時,劉家還有子嗣五人。長子梅鬆因為考取了軍校,幸運地成為了北京某部隊的一位軍官。長女梅櫻則在解放前就嫁給了一富裕人家。老三梅樺因為患有豬婆瘋(即癲癇病),在一次發病時口吐白沫,把自己的舌頭都咬斷了,最後不治身亡。隻有年幼的老四梅柳和老五梅桂在母親的庇護下還住在劉家大屋裏,成了劉家大屋的傳承之人。
至此,風光不再的劉家大屋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現在的劉家老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