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月十八日到陰曆四月底五月初,天氣極壞,大暴雨不斷,這中間就走得非常慢,後來走到了浙江,到了京杭大運河的終點杭州,四月初九到了嘉興,從這時起天氣逐漸晴朗起來,五月才到了福建,到了福建得等著,得等著天氣好,等到夏至,這沿途從2月28日到閏四月初八這才到了福州,共70天。真正走了58天,每天要走一百來裏地,你說使者是怎麼走的?使者或坐轎子,或坐船,或坐馬,比較輕鬆,可那手下人得走著,每天走一百裏地,想一想多不容易,然後等著,一直等到了這東北信風來到才能去。擱這兒待了二十多天,然後五月初一點卯。經過六晝夜到達琉球,這裏記載初七巳刻西南風至,潮亦至開洋,丁未風,乘潮出五虎門。入夜,接封大夫梁煥,及梁煥率其國夥長二人主針,目不轉瞬。這主針就是看風向的,看這船行的航向,這一路之上非常的不容易,從初七出五虎門,一直到十二日辰刻過馬齒山。經過這一天的路程,從初七出發一直到十二,這才到了天使館,這次航行110裏,五月初一本來就出發,結果由於天公不作美,直到十二日真正的航行時間53個時辰,有5個時辰幹嗎?躲雨了,沒法航行。這海上航行53個時辰行了5830裏,再到那霸,這就過了6000裏,這一路多不容易。到了琉球冊封完,就沒事了,就得等著,一直得等到冬至之後才能走。
還好,李鼎元這個人會說琉球語,於是他就編了一個漢琉詞典。叫《球雅》。為什麼叫《球雅》呢?仿《爾雅》的格式,將琉球的語詞與漢語對照,釋音釋意以廣聲教,直到當年的10月20日,這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揚帆出那霸港,因為10月20這一天是冬至,到了冬至趕緊走,結果沒走成,下大雨了,住在了馬齒山,又等了五天,等到10月25這才開始返國,回到福州倒很容易,十一月初一就到了,隻用了五天時間。而從福州到北京,那又是七八十天的路程,非常的困難。
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雖然這條路千難萬險,可琉球僅在明朝267年間就來朝貢171回,三年來兩回多,往來極其頻繁。中國也是從明洪武五年,也就是1372年朱元璋第一次派使者到琉球,到清光緒五年(1879年)507年間,明清兩朝24次冊封,共派出正、副使43人,其中明朝27人、清朝16人,前去琉球冊封。汪楫、周煌、李鼎元這些人也是非常不容易,一方麵要曆盡千難萬險去琉球冊封,另一方麵還得寫這其中的過程供皇帝和後世閱讀,汪楫寫了《使琉球雜錄》、李鼎元寫了《使琉球記》、周煌寫了《琉球國誌略》,按規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寫下來。但他們之中就有人隱瞞了一些事情,誰啊?周煌。他寫的《琉球國誌略》盡管非常好,非常有價值,但是有些事情他沒有寫,皇帝不知道。這是寫給皇帝的報告,你得寫的越詳細越好,可他去琉球就有一件事沒寫進去,不是忘了,是沒敢寫。可不是一件小事,什麼事?關於錢的事,大家想一想,關係到錢的事情有小事嗎?我們接下來就說說這個事。
使者是雙方溝通的起點,卻也可能是友情的終點。在清朝乾隆年間,中國與琉球的關係就曾經出現過致命危機,起因就是中方派出的使團作出了令人失望的表現。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它是否預示著朝貢之路的終結?這一危機又是如何得到挽救的呢?
5.索銀事件
周煌跟汪楫那次出使不一樣,汪楫去的時候一帆風順,回來的時候驚濤駭浪,而周煌去的時候驚濤駭浪,挺倒黴的。他們是六月初二啟程的,六月十四日才抵達琉球的姑米山島附近,恰好遇上台風,一艘船觸礁,船艙進水,行進不得,所有東西都被淹,還好船上沒有死人,爬上岸以後,就隻能等著。琉球國的世子聽說這事以後,趕緊駕船到姑米山,將他們救上來,接了另一艘船抵達那霸。到了那霸以後,為了給這一行人壓驚,這船上坐多少人?136個使役,不算正使副使兩人,給了他們多少錢呢?給了他們五千兩銀子,還不算衣服被子。五千兩銀子136人每人一份,每人36兩7錢的銀子,這場大風大雨一人落36兩銀子,多好的差事。但這136人不高興,他們聽說幾十年前也有這麼一件事,也是船撞壞了,當時給他們多少錢,每人128兩,這回給我們多少?36兩7錢,一比差90兩銀子。我們出來的時候天天禱告,一定要撞船,一定要撞船,撞船就能得128兩。於是,這使役中的管理人員陳國棟就跑到天使公館請求這正副使跟琉球國的世子,現在已經被加封為國王補給,再每人補上91兩,結果這正副使覺得不合適不能要。但這幫人還不幹,還繼續鬧事,最後逼得人家沒辦法,上上下下都知道這大清的人在鬧事。直到8月16日,他們又挾製了很多人,又跑到使臣這兒繼續鬧,從7月到8月,這大清一百多號人,在琉球鬧了一個多月,最後沒辦法,人家又送來兩萬兩銀子,每個兵丁120兩,加上原來那個30兩7,每人156兩7,這一行人才算高高興興地走了,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多,兵丁每人120兩,加那36兩,然而親丁、匠役、水手則是每人一百兩,加上那個36兩7,136兩7。事有湊巧,前麵人鬧事,兩條船。後邊又有條船也遇到台風了,也跟著這樣過來了,他們來的更晚,是在陰曆12月12日才抵達琉球,琉球王一聽那就同樣辦理吧。兵丁156兩7,家丁、匠役、水手136兩7,大家都發了,很高興。乾隆二十一年農曆8月21日,冊封使宣詔,宣讀了皇帝聖旨,世子尚穆就成了中山王了。然後,他們在乾隆二十二年2月13日回到福州。
回到福州以後,得快馬加鞭先給皇上寫一個折子。2月19日寫了一個折子,先送給皇上。自己在這裏休整之後再走。三月初六離開福州。這周煌寫了一本書《琉球國誌略》,在這本書裏,沒寫一人得150多兩銀子。給皇上的折子很長,叫《翰林院侍講全魁、周煌奏冊封事竣,敬陳渡海情形折》,也沒提眾人都得了好多銀子的事,白得的,沒提。《琉球國誌略》也沒提。他們剛走,三月初七,福建巡撫鍾音收到福建布政使德福呈送的琉球中山國王尚穆的谘文一件,谘文說的特好,兩條船都先後來了,因為路上遭了災,我一看得給他們壓驚,於是就給了哪些人156.7兩銀子,哪些人136.7兩銀子,一共支付了五萬多兩,讓他們高高興興地回去了,但是你們那船壞了,這回去的船是我們的船,銀子那是白送他們的,能把那條船還給我們嗎?你看人家尚穆很怪吧,那錢是我送你的,船我不是送你的,請把我們的船送回來,結果鍾音和福德一讀,啊?我們這些人從你們國家白白訛詐五萬多兩銀子,這怎麼行呢?你看這尚穆,人家頭天三月初六走的,谘文第二天就到了,掐點掐的那個準,這個叫什麼?告狀的藝術,你沒有藝術怎麼能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結果這次索銀事件就層層上報朝廷了。最後,朝廷就問怎麼辦?閩浙總督喀爾吉善覺得這不對,應該殺。到了乾隆二十二年5月25日,刑部最終裁決陳國棟處斬,梟首示眾。翁元、黃登、朱華、朱文彩、林賜、歐元德、姚章等處斬。還有什麼梁大有、林升、劉光國絞刑,斬監候秋天再殺,陳嘉言、劉顯宗革職,拿解來京,其他的人都按上麵原來建議的來處理,至此這一幹人等都處理了,處斬他們的時候,皇帝特意把所有琉球在京人員都集合起來,看是不是這些人出差,到你們國家,瞧見沒有?就這模樣,斬了。讓他們看著斬了,斬完以後把這五萬多兩銀子,先動用公款支出來還他們。就這事兒殺了很多人,但周煌沒事,他沒拿錢。不過,他也有責任,當初汪楫不僅自己沒拿,還管束著手下人也沒拿,不僅沒主動要,當時琉球國王主動要給,他都沒要。等他回國後過了一年,琉球國王還派人追到北京去給,當時琉球派了毛國珍、王明佐來中國謝恩,並懇請康熙皇帝下命令讓汪楫收下錢,說我們要給點錢表示一下心意,可汪使臣就是不要。你看我們大老遠的來了,皇帝你就下命令讓他們收下吧。等康熙同意了,汪楫這才收下。這個汪楫是既拿到了錢,又得到了名,相比之下,周煌辦得就不大好。不過,從這件事來看,我們一方麵感覺出差到琉球很遙遠很漫長,另外一方麵也可以看到中國對琉球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照顧,琉球對中國也是非常感恩戴德的。中琉之間的關係就這樣越處越好。閩人三十姓,這個沈複到琉球是雙方加強經濟、文化和政治交流的一個結果。
中朝、中琉朝貢關係之比較
我們說可不隻琉球與中國的關係這麼好,還有很多其他國家也是。前麵講到,有很多國家都與中國建立了藩屬關係。明朝是朝貢製度高峰的時候,這時候的朝貢國達到了一百多個關於明代朝貢國的數量,有幾種說法:一是《明會典》所列朝貢國為111個,即使將位於今新疆境內的西域小國剔除,其數量也超過100個;二是《明史》所列148個。那麼,這些國家的朝貢都是一樣的嗎?肯定不一樣,龍生九子還個個不同,更何況這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國家。他們朝貢的次數、與中國關係的疏密都有不同,根據這些因素,這些朝貢國又分為典型朝貢國和準朝貢國,典型的有朝鮮、安南,安南就是今天的越南,再就是我們講的琉球;準朝貢國有日本、泰國、緬甸、老撾等等。典型朝貢國與中國的關係更緊密一些,受中國影響更大一些。那麼,我們就拿朝鮮和琉球這兩個典型朝貢國來比較一下,朝鮮的朝貢與琉球向中國朝貢是一樣的嗎?除了走的路線不一樣之外,還有什麼不同呢?比較一下。
朝鮮半島上最早與中國建立朝貢關係的古代國家是百濟。早在南北朝的時候,百濟就與中國建立了聯係,人家是近水樓台。在東晉的時候,晉安帝司馬德宗就冊封百濟的首領阿餘映,為“使持節、都督百諸軍事、鎮東大將軍、百濟王”。朝鮮半島上的另一個國家新羅在公元381年,也就是中國十六國時期,前秦建元十七年的時候就進貢了,前秦的皇帝是誰呢?有名的苻堅,就是在淝水之戰中敗了的那個。隋朝建立的時候,百濟派使臣到洛陽表示祝賀,向隋朝稱臣納貢,確立宗藩關係,效率很高。相比之下,新羅就慢多了,過了十多年,新羅才派人到洛陽確立宗藩關係。說到這裏,就有個問題,學過曆史的都知道,古代朝鮮半島有三個國家,也跟琉球一樣,琉球是山北國、山南國、中山國,朝鮮是百濟、新羅和高句麗。那麼人家百濟、新羅都與中國建立宗藩關係,高句麗又幹嘛去了呢?原來高句麗與中國關係不好,光打仗,不僅與當時隋朝、唐朝一直在打仗,另外還欺負百濟、新羅,他們三個之間打仗倒也正常,琉球三個國家不也打過嗎?可人家打歸打,後來朱元璋說你們別打了,人家就不打了;可朝鮮半島上的這三個國家不行,唐朝李世民也勸,說你們別打了,可它們就不聽,主要是誰不聽,就是高句麗,它不僅不聽,還聯合百濟要滅掉新羅,這就惹惱了唐朝,你們不是聯合欺負人家新羅嗎?我就幫助新羅,這樣唐朝就派兵與新羅聯手滅了百濟,後來又滅了高句麗,派誰去的呢?就是有名的大將薛仁貴,大家也許都知道,把高句麗給滅了,百濟給滅了,於是土地、人口都歸新羅,這新羅高興,派人到長安感謝,又采用唐朝的年號、使用唐朝曆法,當然它在打仗之前就使用了,唐朝幫它打仗,新羅就拚命地進貢,什麼人參、牛黃這些藥材,朝霞、魚牙這些紡織品,還有海豹皮等海產品都往長安送,光在神龍二年也就是706年這一年,新羅就往長安送了三次。後來到了918年,高麗王朝建立,統一了朝鮮半島,並於962年主動向北宋進貢,第二年高麗改用北宋年號,標誌著高麗與宋朝確立了宗藩關係。宋朝滅亡、元朝建立後,高麗又使用元朝曆法。明朝建立後,對高麗(朝鮮)更是禮遇有加,朱元璋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洪武年間(從1368年到1398年),高麗(朝鮮)共朝貢60次,平均每年2次;永樂年間(從1403年到1424年),朝鮮朝貢91次,平均每年4次;洪熙、宣德年間(1425到1435年),朝鮮朝貢67次,平均每年6次之多。
朝鮮和琉球都與中國保持著密切的朝貢關係,兩者在很多方麵都是相似的:都受中國冊封,使用明清兩朝的年號、曆法;與其他國家相比兩者與中國關係更緊密,所以除規定的正式進貢之外,他們平時逢年過節或者遇到大事的時候也向中國進貢,朝鮮是趕在節日的時候,比如說正旦也就是元旦、春節,千秋節就是皇帝生日這天,朝鮮都要來朝貢,貢品有金龍船、雙盞蓮花台、玳瑁刀鞘、細布、馬匹、弓矢、人參、獺皮等;明朝回賜與賞賜的物品有國王金印、《大統曆》、廟社樂器、冕服九章、錦繡絨綺、彩緞紗羅、四書五經、鍍金銀匣、象牙犀角等。另外,朝鮮從明朝購買的商品有藥品、絲織品、書籍、補品、瓷器等,主要用來滿足王室貴族的奢侈生活。此外,還有農業、手工業生產及軍事方麵的必需品。明朝從朝鮮購進的多是麻布、海產品和當地的手工藝品。清初,清廷向朝鮮索要的貢品比較多,具有一定的掠奪性,後來逐漸減少,歲貢從最初的18項到雍正六年(1728)減到9項,幅度還是比較大的。貢品的種類與明朝大同小異。清廷對朝鮮除正常的回賜外,還有特賜、加賜等。清朝與朝鮮的朝貢貿易也十分頻繁,主要有“八包”貿易、柵門後市和團練使後市(沈陽八包)。此外,在明清兩朝與朝鮮貿易中,還夾雜著走私貿易。
琉球除了正貢之外,也有“加貢”,就是額外加上的,如慶賀貢、謝恩貢、陳奏貢等等。我們可不要認為,人家那麼大老遠來,怎麼還要人家再額外進貢呢?這可不是征稅,中國對朝貢國一直本著“薄來厚往”的原則,前麵講了,你給的多,我還的更多,你給的好,我還的更好,他們來“加貢”,中國有“加賜”、“特賜”。我再補充講一下琉球的貢品,前麵講了一些,不過還有好東西沒講。在道光四年,也就是1824年,琉球帶來的貢品有什麼呢?海帶9萬8千斤、鮑魚9千7百斤、海參5千斤、魚翅2千5百斤、醬油2千4百斤,鮑魚、海參那麼多,還有魚翅,都是貴重東西。中國回贈的有什麼呢?文綺、紗羅、陶器、鐵器、瓷器、鑄器、漆器、祭器、鈔幣、海船、印章、文具、條靴、皮貨、藥品等生產生活用品。琉球是島國,它缺這些,鮑魚、海參那是一點都不缺。大家看,琉球、朝鮮給中國進貢那麼多東西,還來那麼多次,明清朝廷就給他們開了綠色通道,因為當時朝貢貿易也有很多欺詐行為,所以明清朝廷就先給朝貢國頒發勘合。什麼叫勘合呢?就是一份官方文書、蓋上官方的大印,然後一撕兩半,你拿一半,我拿一半,見麵的時候拿出來一對,對的上就是真的,對不上就是假的。這就是暗號、憑證,古代也常用於男女婚契,一個玉佩,一掰兩半,好久不見麵,一見麵拿出一對接,正好一個玉佩,這樣就算找著另一半了;現在呢,男女也有,你脖子上掛個鎖,他脖子上掛個鑰匙,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就這麼個意思。明清朝廷就給朝貢國弄了這麼個東西,可沒給琉球和朝鮮弄,為什麼?因為經常見麵,如果還弄個什麼暗號、憑證的,就沒意思了。你說你天天回家,進門還要說暗號嗎?你整天去單位跟同事還用先拿出身份證來對對,是不是他啊?不用。這說明什麼問題?這琉球和朝鮮就跟一家人一樣。
雖說像一家人一樣,可即使是一家人,也有不同。那麼,朝鮮和琉球有什麼不一樣呢?有人說了,他們的貢品不一樣,對,肯定不一樣,那是因為他們的特產不一樣,拿的都是各自的特產。還有,他們走的路線不一樣。朝鮮到中國主要是陸路,從平壤出發,跨過鴨綠江就到中國,過了山海關就到北京,才三千多裏路,人家琉球那可遠多了。除了這些,還有一些不一樣,大家可能不清楚,那就是在貢期上,明清兩朝,朝鮮的貢期最少是一年三貢,有時一年四貢、五貢,多的時候達到了六貢、七貢。朝鮮是明清藩屬國中朝貢次數最多的國家,琉球緊隨其後,排名第二。除了路途遙遠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朝廷規定,琉球不能來的太頻繁了。明朝永樂皇帝規定琉球兩年一貢就行,可琉球不願意,認為兩年時間太長,要求一年一次,永樂皇帝沒辦法就答應了,可答應歸答應,規定歸規定,琉球也不怎麼遵守,常常是一年就來好幾次。人家既然來了,也不能把人家再攆回去,來就來吧。到了清朝順治皇帝時,嚴格規定琉球兩年一貢且必須遵守,但琉球也沒有嚴格遵守,還多次懇求多一點,再多一點,但清廷沒同意。即便這樣,琉球也是能多來就多來。琉球就想,既然次數上限製,那我們一次就多去點人吧,這樣次數減少了,可來一次就好幾百人。前麵講了,這接待就是一大筆費用,吃的、住的、玩的,臨走還得賞賜,這開銷也不得了,明清朝廷又規定,人數規模也得限製,明成化時規定隻許百人,最多加五人,明嘉靖時規定不得超過150人,清順治時除了規定不得超過150人之外,還規定隻許15人進京,其他的在外麵等著,可是琉球不願意,不斷地懇求讓我們多來些人,康熙就心軟了,放寬點限製,規定不得超過300人,這才滿意。但對於朝鮮,清朝就沒有這個規模的限製。
琉球和朝鮮之間還有不同。你到中國了,現在講你得過海關,那時候進出口商品也要征收海關稅,明清朝廷就規定對西洋各國征收普通稅,對朝鮮減免一定的關稅,予以照顧。而對琉球一律免稅,不收一分錢,大大小小的船那麼多,那麼多商品,一律免稅。這也充分反映了中琉之間的友好,這是經濟上的優惠。另外,在政治上也對琉球特別照顧,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有時是朝廷通過加強對朝鮮的控製有時甚至是用武力來維係的,但中琉之間卻一直是和諧的、其樂融融的關係,中國從不幹涉琉球內政,而是以禮相待。所以,中琉之間的關係,用今天的話來講,真是鐵,給力。
但是,我要提醒諸位,正當中琉之間你來我往,不亦樂乎,琉球國王為自己“萬國津梁”沾沾自喜的時候,琉球王國不知不覺走進了一個“被”時代,亦如我們今天的“被”就業、“被”代表、“被”捐款,琉球也被迫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什麼打破了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寧靜呢?琉球的命運要走向何方?咱們下期再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