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請頒禦筆;一、請照例諭祭海神;一、渡海之期,不必專候貢使;一、請帶修船官一同渡海;一、請給關防;一、請增兵護行;一、請預支俸銀。
就是請康熙寫幅字,再寫篇祭文祭祀海神,再請求帶些修船的工匠,預備著海上船壞了得有能修的,還請康熙再派點兵保護著,還有再多發些錢等等。這七件事,康熙滿足了他四件,一多半了,可以帶著修船的工匠一起,並提前給他們發了兩年的俸祿,還寫了篇祭文祭祀海神,並題了幅字。一直掛在琉球國王禦座正上方的“中山世土”這四個字就是康熙給題寫的。康熙還特別囑咐汪楫等人要“務持大體,待以寬和”,就是要對他們好。汪楫一行人領命,就開始準備出發了。先寫封信告訴琉球國,告訴他們行程,讓對方做好迎接工作,然後再選擇交通工具,那時候沒飛機,陸地上還好說,關鍵是海上,你得有好的船,尤其是去琉球的這段航路特別艱險,結實的還得漂亮的船是關鍵。按照慣例,這麼重要的事,使臣得親自監督,“舊製,使臣必親督造船。”這樣就又耗時又費人力、物力、財力,這次巧了,我們前麵不講過原本康熙要讓琉球的使臣自己將詔書祭文帶回琉球嘛。為什麼?因為馬上就要攻打台灣,很忙,這是冊封的不利因素。汪楫想咱們不如直接坐戰艦去琉球吧,那又結實又氣派,還省時省力,“閩疆治兵,戰艦方集,議即取戰艦以渡,既可省費,且免濡滯”。就這樣他們直接坐著戰艦出發了,這一次也開了冊封使團用戰船或商船前往琉球的先例。以前都得造專門的冊封船,這次汪楫善於觀察形勢,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了。這樣在康熙二十二年,也就是1683年6月16日,他們由福建南台上船出發,19日到達怡山院,次日即行諭祭天妃海神禮。
二十三日辰刻,遂出五虎門,過東沙山,……。以海道考之,二十四日,當過小琉球、花瓶嶼、雞籠、淡水諸山,而是日辰刻已過彭佳山。酉刻,已過釣魚嶼,不知諸山何時飛越。二十五日,應見黃尾嶼,不知何以遂逾赤嶼。二十六日,應見姑米山又不知何以遂至馬齒山。
我們前麵講到沈複的《海國記》裏麵也有這樣一段相似的記載,24日過了釣魚島,26日見到了姑米山,又到了馬齒山,這時候就到了琉球境內。一同坐船的琉球使者擔心自己家裏麵有沒有準備好接待,人家這冊封使都快到家門口了,擔心來不及迎接,就跟汪楫說先停停,先讓他們跟國王彙報,讓國王準備好了再登岸,於是汪楫就命令把船帆降下來,先停停,可是這船帆不知怎的出了故障,就是降不下來,又讓水手下錨,可是這錨也不管用,船就是停不下來,一眨眼功夫船就到了琉球的那霸港,一直到了“迎恩亭”的前麵。這次順風順水很快,是用的時間最少的一次冊封了。這時候,迎接的隊伍浩浩蕩蕩,國王、王後都到場了,這個儀式那個儀式的,很隆重。吃好、住好之後還得幹正事,有兩件事要做:第一,要諭祭故王,琉球的國王不是去世了嗎,得去祭奠;第二,要冊封新國王。8月6日這一天,汪楫宣讀了康熙皇帝寫的祭奠尚質王的祭文,祭文表彰了尚質王的忠誠,並對他的逝世表示了哀悼,並賜銀一百兩、闊絹五十疋,還重申了清朝廷的立場:
凡有恪共藩職、累世輸誠,則必生加錫命之榮,歿隆賻恤之典。
祭禮完畢之後,又選吉日,再行冊封大典。冊封詔書中,清廷對“中山王世子尚貞屢使來朝,貢獻不懈。……篤守臣節,恭順彌昭,克殫忠誠”表示肯定。大意是說,尚貞在朝貢方麵做得不錯,也特別忠誠,盡到了臣子的責任,所以派冊封使來對你進行嘉獎,還特別頒布了嘉獎令,賜給這尚貞王蟒緞、錦幣三十疋,妃二十疋。到此,兩件大事就辦妥了,然後就可以隨意轉轉玩玩了。汪楫、林麟焻就在琉球到處逛逛看看,還題字,人家可不是寫“誰誰誰到此一遊”之類的話,汪楫為琉球天使館題寫了“敷命堂”三字,又給琉球孔廟寫了《琉球國新建至聖廟記》,促進了儒學在琉球的傳播。此外,因為他倆是文人,少不了吟詩作賦,看到琉球的美麗風光,就與琉球當地的文人進行唱和,留下了很多詩詞作品,也導致琉球的詩詞有很大的中國特色,這個我們後麵再仔細講。這汪楫等人逛了好長時間,對琉球的物產、地貌、文化都有了解。他們可不是瞎逛,這也是任務。按照慣例,冊封使冊封完回國後得把出使琉球的經過寫成報告,要交給皇帝看的,看完之後還得送交檔案館存檔。
2.釣魚島歸屬鐵證——《浮生六記》、《使琉球雜錄》
現存關於琉球最早的報告撰寫於明嘉靖十三年,也就是1534年。當時,有個叫陳侃的冊封使回國後寫了第一部《使琉球錄》,也多虧了他寫的這個報告,否則我們現在也不會有這麼多的資料。汪楫回國後也寫了一本叫做《使琉球雜錄》,把自己在琉球的所見所聞都記了下來。這本書有五個部分,“使事”“疆域”“俗尚”“物產”“神異”。卷一“使事”主要記載了琉球國訃告請封、膺選使職、準備封舟、諭祭儀注、冊封儀注等,就是他去琉球之前的一些準備工作,比如說我是怎麼被選上的、皇帝是怎麼交代的、該行使怎樣的禮儀等等;卷二“疆域”就涉及了琉球的山川、地理等等,還記載了去琉球的詳細路線,這個下麵還有個故事我們會詳細地介紹到;“俗尚”記錄了琉球的服飾風俗、文化和藝術等等;“物產”記載了琉球的物產情況;“神異”記載了在海上祭神的一些情況。其中有一段就記載了這個祭祀儀式:
二十五日,見山,應先黃尾後赤嶼,無何,遂至赤嶼,未見黃尾嶼也。薄暮,過郊,或作溝,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鬥米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禦敵狀,久之始息。問:“郊之義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於何辨?”曰:“懸揣耳。”然頃者恰當其處,非臆度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汪楫的冊封船隊過了“郊”,或者叫做“溝”之後,這時風浪大作,船隊就向海裏投下活豬、活羊各一頭,再潑下五鬥的米粥,並焚燒做好的紙船,敲鑼打鼓,全體人員都拿出兵器,如臨大敵一般做好戰鬥準備,這樣過上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停止。裏麵的這個“郊”或者“溝”,也稱為“黑溝”、“黑水溝”,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琉球海溝,汪楫記述的祭祀儀式就是在琉球海溝這裏舉行的,從地理上來講,琉球海溝將琉球群島與中國大陸架截然分開,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以及台灣島坐落在水深不足200米的中國大陸架上。琉球海溝這裏是海難的多發處,也是“中外之界”,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至少在清初,中國已將琉球海溝作為中國和外國(琉球)的分界線了,汪楫的記載是釣魚島屬於我國領土的有力證據之一。
另外,最近我們還發現一本書,更加有力地證明釣魚島自古就屬於中國。
在中國曆史上有一塊著名的美玉叫做和氏璧,它被奉為價值連城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兩千多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不斷被曆代文人墨客詩文吟詠。今天,卻出現了一件被稱為“當代和氏璧”的物品,而且它與中琉關係和釣魚島的曆史關係十分密切,那它究竟是什麼?它的價值又在哪裏呢?
如果沒聽說過,我得推薦推薦,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說:“《浮生六記》是《紅樓夢》之後的又一偉大作品……”正如我國台灣學者俞國基先生所說:“純就我個人讀書的感受,認為中國傳統文學中以愛情為主調的作品,隻有兩部書夠資格稱之為文學巨著,其一為曹雪芹的《紅樓夢》;另一部便是沈三白的《浮生六記》了。”沈三白是誰?竟可與曹雪芹平起平坐?!
沈三白就是沈複,三白是他的字,清代著名的文學家,他是《浮生六記》小說的作者,也是小說的主人公。《浮生六記》是他的自傳散文體小說,正如《紅樓夢》描寫了賈寶玉和林黛玉淒美感人的愛情故事,《浮生六記》也記載了沈複同妻子陳芸的伉儷情深。令無數人心馳神往,連林語堂老先生都這樣感歎:“芸,我想,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愛的女人!”同《紅樓夢》中寶黛一樣,沈複夫婦也是不容於家族,曆經坎坷,最終陰陽兩隔。曆史還有更驚人的相似,《紅樓夢》後四十回文稿丟失,《浮生六記》也是六卷僅存四卷,真是令人扼腕痛惜。但天無絕人之路,就在2005年,一個重大的發現震驚了海內外,山西收藏家彭令宣稱:他在清代書法家錢泳的手稿《記事珠》中發現了《浮生六記》第五卷初稿《海國記》的部分佚文!並於2008年6月在香港《文彙報》發表了《沈複〈浮生六記〉卷五佚文的發現及初步研究》。2010年4月22日,國家版權局認定彭令提交的文字作品名副其實,對該作品的著作權予以登記。2010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新增補本《浮生六記》,就收錄了這一研究成果。2010年10月25日,《光明日報》刊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傅璿宗教授的文章稱,《浮生六記》卷五《海國記》的發現,是文學史、史料學上的重大成果,類似我們的敦煌學,更進一步稱為當代和氏璧,亦應該不為過。
話說到這裏,有人就會覺得,這《浮生六記》卷五有什麼內容?我要說,那太重要了,重要到我們研究琉球王國的曆史都得看《浮生六記》卷五。信不信?我來念一段,這一段說:“每日乘潮行一二十裏。至十一日,始出五虎門,向東一望,蒼茫無際,海水作蔥綠色,漸遠漸藍。十一日(按:應為十二日),過淡水。十三日辰刻,見釣魚台,形如筆架。遙祭黑水溝,遂叩禱於天後。忽見白燕大如鷗,繞檣而飛,是日即轉風。十四日早,隱隱見姑米山,入琉球界矣。十五日午刻,遙見遠山一帶,如虯形,古名流虯,以形似也。”你看人家這段寫的,翻譯成現代漢語就很明白了。他說的是,11日到了五虎門,12日過了淡水,13日就到了釣魚台,我們現在稱為“釣魚島”的地方,祭祀了天後、媽祖,過了黑水溝也就是中琉海溝;14日到了姑米山,看到姑米山這才看到琉球國界。要知道黑水溝就是中琉海溝,是中琉兩國的海上分界線。琉球國的最西南部領土是哪裏呢?姑米山,也就是衝繩久米島。沈複的記載,比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對釣魚島的記載早76年。
3.周煌《琉球國誌略》
除了汪楫的那本《使琉球雜錄》,再給大家介紹一本,一個叫周煌的還寫了一本《琉球國誌略》。他也是出使琉球的一個冊封使,回來寫了這本書,其中有很多資料與汪楫的那本可以互相印證、互相補充來看。當然,這本書成書比汪楫的晚,在乾隆二十一年,也就是1756年,琉球的國王去世了,乾隆皇帝就派一個叫全魁的為正使、周煌為副使去琉球冊封,那時候琉球即將登位的叫尚穆。周煌等人也和以前一樣,覲見皇帝領取指示,提提要求,再選好船隻,於1756年的六月初二這天從福建起航,一路去了琉球,一直到次年的二月二十六日才回到北京。他的這次任務也和汪楫差不多,在《清史稿·列傳·周煌》中就記載了他這次出使:
二十年,命偕侍講全魁冊封琉球國王尚穆。尋遷右中允,再遷侍講。二十二年,使還,奏上《琉球國誌略》,命以武英殿聚珍板印行。
我們這裏主要講講他寫的這本《琉球國誌略》,希望對琉球有個更好的了解。這本書共十六卷:
其卷首於凡例、書目、圖繪外,首列禦書、詔敕、諭祭文;次則星野、國統、封貢、輿地、山川、府署、祠廟、勝跡、爵秩、賦役、典禮、兵刑、人物、物產、藝文、誌餘,為目十有六——而各目中有須條析者,列小目附之,分為十六卷。
這本書記載的內容非常豐富,卷一“星野”介紹琉球的地理、方位、麵積以及由福建到琉球的航程情況。卷二“國統”介紹琉球與清王朝的關係實為藩屬關係,琉球的曆史及與明清王朝曆代以來的交往曆史,並說明尚氏在琉球的繼位傳國情況。卷三“封貢”另附招撫恩賜入監諸事,非常詳細地記載了明清王朝和琉球的封貢情況。卷四(上)“輿地”附建置疆城形勝城池炮台,卷四(下)“風俗”附形質氣候習尚儀節節令服飾舍宇等。卷五“山川”介紹國中島山海潮風信針路附水泉橋梁。卷六“府署”介紹王府世子府附使館學校。卷七“祠廟”附寺院。卷八“勝跡”介紹其風景名勝。卷九“爵秩”介紹其官職等情況。卷十“賦役”介紹賦稅情況並附錢法。卷十一“典禮”介紹禮製禮節情況。卷十二“兵刑”介紹其兵製律法情況並發表自己的見解。卷十三“人物”介紹對國家有重大影響的如賢王、忠節、忠義、孝義、列女、文苑、方外各種人物。卷十四“物產”介紹穀貨、蔬果、草木禽獸、鱗、介蟲等。卷十五“藝文”介紹其圖籍。卷十六“誌餘”附有前使的各種文字材料,如“使琉球錄序”,各次使節的遊記、詩詞和書序等。《琉球國誌略》基本上包羅了琉球國各個方麵的內容,是周煌在琉球的所見所聞,並依前使及各家著錄情況寫成,正如周煌自己所言:“伏念臣自奉使之初,親承聖訓,以前此使臣類有紀錄,意存潤飾,傳聞異辭;茲當就耳目所及,加以訂正,務求徵信,無事鋪張!……遵即於往返途次及使館餘間,隨時采輯,略具草稿;續自回京數月以來,分門比類,以次造竣。”
周煌說我承蒙皇帝的信任和教誨,出使琉球,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並且是實事求是地記錄,沒有誇張不實的地方,再參考以前使臣的一些記錄,作了些整理,寫成的這本書也得到了曆史的認可。“是書廣征乾隆以前諸錄,旁及百家記載,取材詳博,考證有據。”所以,這本書的內容是非常可靠的,它有兩大特點,也可以說有兩大貢獻:第一,就是對琉球的官製、賦稅、兵製、法律、物產、社會觀念等方麵作了非常詳細的記載。我們就說說琉球的刑法,這本書寫了:
其國刑法,有死刑三:一淩遲、一斬首、一槍刺(用木椿作十字架,捆手足,以槍刺其心令死,即梟於其處,椿倒乃止);輕刑五:一流(流有三等:有配定流置某島安置,不準放還;有為惡不悛,族人共稟法司請加流罪者,則限以年數,配遣所流之島。頭目等申其改過,許遣還。否則,至期複流遠島,仍前法申遣。再不悛,顛轉流於三十六島外之別島矣。有犯罪重者,則縛其手足,以獨木小舟配遣西馬齒山,顛轉遞至外島,然多有漂沒者)、一曝日、一夾、一枷(有輕重二等:輕者數十斤、重者數百斤)、一笞(竊盜最嚴,初犯,笞若幹、夾一次,曝日一次;再犯、三犯以次遞加,亦有時竟立斬者、立配流外島者)。
他們的刑法很多,輕的、重的都有,輕點就流放,他們不是“三省並三十六島”嘛,選個遠點的荒涼的島給他發配到那邊去,越重的發配的越遠,再重的就把他的手腳綁起來,給他一個獨木小舟,發到三十六島之外,海上那麼大風浪,一個小舟還指不定飄哪去呢,一般也就回不去了;另外還有拿鞭子抽,拿夾棍夾的;再犯大罪的就判死刑了。這死法也不一樣,淩遲、斬首,還有一種槍刺,可不是槍斃啊,比槍斃殘酷,槍斃一槍就完事了,槍刺不一樣,這槍是長矛,先用兩塊木頭做個十字架,把犯人綁在上麵,拿著矛刺犯人的心髒,很殘酷,不詳細講了。琉球的律法也非常嚴格。看來,在任何情況下還是要遵紀守法的。周煌這本書就記載了這些刑法什麼的,記得很詳細,他也可能親眼見過。
這本書有一個更重要的貢獻,就是這本書上有個附錄,附的是什麼呢?《使琉針路圖》,也就是線路圖。他畫的這個線路圖非常準確,彙總前人航海的經驗,對從福建到琉球的路線以及從琉球回福建的路線都標的非常清楚。我們可不要誤以為是原路返回,在陸地上是,在海上可不是。我們都學過地理,知道洋流方麵的知識,什麼太平洋暖流、什麼千島寒流,這都不一樣的,要是一不小心走錯了,還指不定漂到哪兒去了。前麵講的汪楫去琉球的時候挺快挺順的,可回來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如果遇到了颶風,那就是九死一生。
颶風三晝夜,舟上下傾仄,水滿艙中;合舟能起者僅十六人,廚灶漂沒,人盡餓凍。
你看,颶風刮了三天三夜,船艙也被水淹了,吃的、住的、用的都被淹了,一船人又餓又冷,死傷了很多人。周煌就吸取教訓,把這個航海路線總結和優化了一下,哪條路更好走、更快,他都研究了。
(乾隆二十一年)擇六月初二日,恭捧詔敕安官艙正中,由南台江登舟。初五日,至太平港。初六日,祭江,取水。申刻,到怡山院,諭祭海神,天後宮行香。
琉球海道雖與福州東西徑直,然船身宜上、不宜太下。
曆考前使自陳侃有“錄”以來,封舟不至落北者,惟前明冊使夏子陽及本朝使臣汪楫,餘皆多用卯針,以致飄過北山。臣茲役深鑒前車,獨刪“指南廣義”主用卯針之說,折衷於夏、汪二錄,時飭本舟夥長敬謹遵用。以故由五虎開洋,三日之間直至姑米,方謂媲美前封。
周煌詳細記載了航海的一些經驗教訓,好好地寫成了這本《琉球國誌略》,非常有參考價值。不過,這僅僅是出使琉球的一部分路線,這是海上。此外,還有陸上。坐船去琉球不是從北京直接坐的,得先從北京到福建,當時的陸路交通可不像今天這麼發達,有高速公路、火車,還有天上的飛機,很不好走。中間不時遇上狂風暴雨、泥石流什麼的,很不容易。否則,怎麼會有使臣把陸地上的經過也給詳細地記下來。這個使臣是誰呢?嘉慶年間一個叫李鼎元的人。
4.李鼎元出使琉球記
清朝有個叫李鼎元的官員曾經就寫過一本《使琉球記》,這本書敘述了去琉球的整個過程,其中陸上從北京到福建這段記載的非常詳細。
李鼎元是1800年出使琉球的,清朝嘉慶五年的狀元趙介山是正史,他李鼎元進士是副使。這一年的上一年,清朝發生了一件事,什麼事呢?權臣和珅被鎮壓了,這事得讓琉球知道,我朝的第二號人物已經被鎮壓了,以後不要再惦記著他了,就這麼個意思。這次出使琉球,李鼎元有個日記,日記裏記載得特別詳細。因為上一次中國人去,還是在乾隆初年,這一次去已是嘉慶五年了,想一想,過了五六十年,所有的製度都不甚明了,怎麼去呀?該領不領錢啊?於是,李鼎元就去找紀曉嵐。紀曉嵐這陣子牛了,管的事寬,再說他又編過《四庫全書》,見多識廣。李鼎元就到紀曉嵐那裏找紀商量,我們應該不應該領點錢走,紀曉嵐說領什麼錢?沒錢!該走走。這個不對呀,朝中官員出差的淨領錢,你到福建舉辦考試,給人考試還領了好多錢。為什麼你領錢我不領錢?廢話!能跟我比嗎?你這是朝廷使者,沿路事先都已經通告下去,沿途各路接待都免費,你吃喝拉撒睡都免費,你要錢幹嗎?沒錢,走。李鼎元這一行人非常不高興地就在這一年的陰曆2月28日午刻走了,從北京出發果然威風,這一路之上帶了好幾十人,帶了很多很多禮物。你想想,正史一個人就可以帶家人,跟班二十個人,副史帶十個人,家屬願意去都可以跟著,這就三十人,再加上朝廷帶的、抬轎子的等一路上達七八十人之多,先從廣安門出發,出廣安門五裏到普濟堂,有人給餞行,喝了這個餞行酒之後,當天晚上到了哪兒呢?到了良鄉縣同節驛住下來,這還是北京地界。第二天經河北過竇店,宿州驛,三月初一過新城,過了宋遼分界之白溝歸義驛,然後經趙北口任邱縣鄚城驛,初三過了瀛海驛,又經過獻縣、交河、阜城和景州,三月初六到了我們山東的德州安德驛,在山東境內一共走了12天,到江蘇時已經是三月十八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