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它曾經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第57個成員。
為什麼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
它與中國有著水乳交融的緊密關係。
它奉行中國曆法,采用中國年號,那它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
它用忠誠與堅持,走出了一條繁華的朝貢之路。
明朝267年,琉球共朝貢171回,三年來兩回多,這是很難企及的高度。
相聲中的真實曆史
謝謝!我們今天的故事要從一段相聲說起,但凡愛聽相聲的人,都會知道我們中國曾經有那麼一位非常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劉寶瑞,劉先生。他特別擅長於單口相聲,其中有一段跟我們山東有關係。那段相聲叫《鬥法》,說的是大明永樂年間,這琉球國來個老道,到了京城擺下擂台,要與中國人鬥法,卻被市場上的一個山東人醉酒屠夫孫德龍糊裏糊塗地打敗了,於是便心甘情願地俯首稱臣,依舊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麼個故事。
話說的是琉球國年年進貢、歲歲稱臣,今年派了個老道來,他會打36首啞謎,會念70多本《金剛經》。找我們中國人鬥法,說如果我們贏了他,他們是年年進貢,歲歲來朝,贏不了或者沒有人跟他鬥法,那就得尊他們琉球為上國,我們大明為屬國,我們向他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現在皇上貼了皇榜選能人,如果有人會打啞謎念經跟老道鬥法,贏了的話要多少錢給多少錢,要多大的官給多大的官。這中間鬥法的過程,我就沒工夫給您詳細敘述了,但是您要知道這個醉鬼屠夫,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人,說的是地地道道的膠東話,我都聽不明白。我們要說的是什麼?這琉球國來的老道我不知道,但琉球國來的使臣朝貢,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這事在曆史上還真有,絕無虛構。不敢說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反正隔三差五的得來一回,“朝貢”這個詞我們都能理解,無非就是進貢。就跟咱們打夠級一樣對不對?
但是,這也不一樣。我們打夠級是什麼呀?輸了的要給贏了的進貢,把自己的好牌上繳,朝貢還不大一樣。一樣的是什麼呢?把自己的好東西,什麼金銀、土特產呀要呈上去。但是,這個打夠級是你進貢我好的,我還貢你賴的。對不對?這朝貢不一樣,你進貢我好的,我還給你更好的。你給我一個B,我就得給您一A。你知道嗎?它是這樣,以顯示我們天朝上國的威嚴。要不這樣,你想想我們上一集給大家講的,那“萬國津梁”最早的“海上馬車夫”,他賣啥去?對不對。所以,肯定是有問題的,這兒就要回答我們上一講結尾留下的問題。為什麼琉球的王宮正殿要麵向中國呢?為什麼這琉球國有這麼深的中國烙印?這“閩人三十六姓”上琉球幹嗎去?這就要從中國古代的朝貢體係說起。
中國的朝貢體係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的畿服製度和後來的冊封製度,它一直是曆代王朝管理諸侯國和藩屬國的重要手段。
明朝的時候,中國借助強大的海上實力,建立了一個覆蓋東南亞的海洋朝貢貿易體係,琉球也借此機會成為中國的藩屬國。那麼,這一過程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作為宗主國和藩屬國,中國與琉球之間又各有什麼樣的權利與義務?
中國朝貢體係及中琉確立藩屬關係
中國古代的朝貢體係,最早出現在商周時期。我們以西周為例,那是畿服製度,一整套嚴格的內外服務。服是什麼呀?服從。內服是內服,外服是外服。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代就稱王朝職官為內服,諸侯和地方官為外服,王朝的直轄地稱邦畿,也稱甸服,這外服各諸侯管轄的地盤,同中央的關係就是朝貢關係。你要服從領導,你要進貢,你要協同打仗。打仗的時候,讓諸侯國按大小出不同的人馬,這就是我們講的最早的朝貢體係。秦漢那是大一統的中央王朝,那個時候在整個東亞、南亞這個地方,沒人跟我們叫板,所以這種朝貢關係就變成了什麼呢?冊封關係。
冊封關係,即各外麵的諸侯國國王,都得經過我們中央政權皇帝的冊封,冊封你為某某國王。比如說,汗委(wo)奴國王,當然也有人讀成汗委(wei)奴國王。比如說,南越武王、疏勒國王等等。那依據是不同的,依據遠近有朝貢,又是馬匹還有金銀財寶,有的幹脆就隨同征戰,但是到了“八王之亂”以後,中原王朝衰退了。這種冊封就改為了羈縻政策。這羈縻跟冊封還不一樣,冊封就是我上麵講的,封你一個什麼什麼國王,然後你給我進貢就完事了。這羈縻政策是什麼呢?不僅僅封你為王,還要封你當個什麼什麼官,比如南朝宋順帝就曾封百濟國王為鎮東大將軍,國王是國王,將軍是將軍,封日本國王為安東大將軍。到了唐朝就更進一步,還在人家的體製下設置了羈縻州、縣,以體現華夷一體。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安南、占城、高麗、暹羅、琉球、印度、蘇門答臘、爪哇、湓亨、白花、三弗齊、渤泥以及其他南洋、西洋各國,統稱為“不征之國”。這十四五個國家就是今天的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其中就有琉球。由此可以看出,琉球正是在這個時候與中國本土建立了官方的藩屬關係。明朝的皇帝派了個使者叫楊載,帶詔書到了琉球,這詔書很長,前麵肯定是宣傳一下自己,乞子布衣,從要飯開始怎麼當上了一個國家的皇上,整個敘述一遍,說了自己的英雄事跡之後,接著說我是萬民擁戴,當了皇上以後,已經布告給各個遠處的藩屬國家了,他們都已經也同意了,就你們琉球太遠了,我忘了告訴你們,現在特派使臣楊載告訴你們知道。記住沒有?
詔書原文如下:
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臨,無有遠邇,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夷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自元政不綱,天下爭兵者十有七年。朕起布衣,開基江左,將兵四征不庭,西平漢主陳友諒,東縛吳王張士誠,南平閩越,勘定巴蜀,北清幽燕,奠安華夷,複我中國之舊疆。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中國東南,遠據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這詔書雖然也有點唯我獨尊的味道,一開頭肯定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少不了的,但總體之上可以看出,很平等,沒有任何威脅、恐嚇的味道。看來明朝沒把這些國家怎麼樣。當成太遙遠的國度,還是知道華夷有別的,對不對?當時琉球有三個國王,對不對?三個國家。琉球中山王察度率先領詔,並派遣弟弟泰期與楊載一道回到中國奉表稱臣。第二年,山南王承察度、山北王帕尼芝也先後來到中國奉表稱臣納貢。這裏咱就要說到打夠級了嘛。人家給我們進貢了,我們得還貢。還了什麼呢?大家看看。這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承察度王幾份禮物:
《大統曆》及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賜泰期衣幣有差。
一個大統曆,第二個金之織文綺紗羅各五匹。鑲金絲的綺紗羅,是絲綢的一種,三種各五匹,還賜給那國王的弟弟泰期衣幣,衣服和布匹也若幹,這在當時都是值錢的東西。在這些值錢的東西中最有價值的是什麼?最有價值的當然是大統曆。這大統曆是明朝初年的劉伯溫以元朝的授時曆即郭守敬的授時曆為基礎修繕的官修曆法。凡是明朝皇帝給了你曆法,你一接,那就證明你奉行中國曆法,采用中國年號,那你就是中國的藩屬之國了。大統曆,你拿到手裏不能叫大統曆,叫什麼?皇上給你的曆法叫皇曆。你拿了皇曆了,所以,同一年,朱元璋覺得賞人家的忒少了,就這麼點,再賞點吧,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封,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過了幾年又補給這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賜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一及幣帛七十二匹。又賜山南王承察度幣帛七十二匹。
補給山南、山北二王駝紐鍍金銀印各一。
這個鍍金銀的印那可是非常貴重,為什麼?印,是身份的象征,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知道,紀曉嵐偷了和珅的印,結果怎麼樣?隻認印不認人。所以,有了這個印,人家琉球國國王再蓋章就使這個了。這印代表什麼?代表明朝皇帝的聖旨。
當時,琉球一分為三,所以三個國家三個國王都有各自的印,但是三國也打架,老想這個滅那個,那個滅這個的。明太祖朱元璋知道以後,又給人去一封信,告訴人家你們瞎打什麼。我不給了你們三個人印了嗎?別打了。
使者自海中歸,言琉球三王互爭,廢棄農業,傷殘人命。朕聞之不堪憫憐。
結果你猜怎麼著,這三個國王見著明朝皇帝這封信還真就怕了,再也不敢打了,一直到明太祖死了,明成祖都快死了,這三個國才最終完成統一。此後這個中山國不僅使用明朝皇帝給他的印,而且寫字都是漢字,甚至連寫字的格式,都跟中原一模一樣。我們以清朝為例,清朝時候琉球國給中國的奏文,封麵上方大大的一個“奏”字,下麵才是公文,公文開首語是:
琉球國中山王臣某某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
這“臣”字怎麼寫?與中國官員寫法一樣,字體要比其他的字小一號,別給皇上嚇著,小一號且偏右書寫,那下麵的規矩多多了,在行文中還要注意兩項。第一是抬頭製。遇有“皇帝、上諭、旨、禦”等與皇帝有關的詞語怎麼辦?一定要上抬兩格寫,頂兩格書寫。遇到“天地、宗廟、山陵、廟號、列聖諭旨者,逾格一寫”,還有什麼“朝、國、宮殿”抬一格寫。第二是什麼?還得避諱。比如說清朝康熙皇帝叫愛新覺羅·玄燁,以後想寫“玄”的時候就得寫成“元”,“燁”字就得寫成“煜”,如果你本來也叫玄燁,現在你就得叫“元煜”。結尾也是這樣,得寫什麼呢?臣等無任瞻天仰龍,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歡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文章就這樣寫的。
清廷把公文書寫格式是否符合規範,看成是事關朝廷尊嚴的大事。琉球國不折不扣地按照中國規定書寫公文,明清兩朝對此甚為滿意。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天海茫茫隔不斷琉球對於中華禮儀之邦的仰慕之情。因此,明清兩代琉球派往中國的朝貢使臣可謂絡繹不絕。他們來到中國以後要遵循什麼樣的外交禮儀呢?這些看似繁瑣的禮儀細節背後又有哪些重要的寓意呢?
朝貢禮儀
當然,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天朝上國。人家都有規矩了,咱們也得回禮不是?這回禮的過程當中,也得體現出大國風範,對不對?那咱們現在就打聽打聽,琉球朝貢禮儀,要到中國去,咱們得經過幾步的照顧,第一步得安排住宿,接著宴請,然後是上進貢表,但得按一定禮儀進行,還得參加節日朝賀等。回去的時候還要到午門領賞。
入住館驛
我們如今出差到哪兒去,第一件事就是得找賓館住下,開會、做報告都得有場地。大明朝、大清朝一看這琉球使者來了,先趕緊安排住下來,住哪裏呢?會同館。會同館就是很多翻譯住的地方,琉球進貢使臣來了得有翻譯,懂各種語言,得住五星級酒店,這五星級酒店就是會同館館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館舍是在北京宣武門外南橫街的會同館,至今還保留有正殿、後殿、西跨院幾座建築,大小房屋三十多間。其中正殿是三大殿,可以看得出來規格很高。
宴請
這宴請是有規矩的。雍正四年,也就是1726年議準琉球貢使要來中國。
琉球貢使在部燕二次,回至福建燕一次。
這部宴兩次,回至福建宴一次,官方請客共三回,其中禮部要在會同館請客吃飯兩次:一次是下馬宴,也就是剛到中國後的接風洗塵宴;一次是回去的時候,叫上馬宴,也叫餞行宴,吃的東西非常的好。琉球人鄭章觀有一個《琉客談記》,說到那宴席記不過來,就一個詞——“超級好吃”。不僅吃,吃完了還得打包。那陣打包跟現在打包不一樣,我們現在打什麼包?我們現在是把盤子碗裏吃剩的東西攏到一個簡單的飯盒裏。中國對待琉球可不是那麼打包的。打包指的什麼?這桌子上麵的都拿走,鍋碗瓢勺,隻要擺在桌子上頭讓你吃的,這東西就是你的了,明白了吧?看過《紅樓夢》嗎?劉姥姥進大觀園誤進了妙玉那裏,妙玉給賈寶玉那杯子,喝酒那酒盅,喝茶那茶盅,結果劉姥姥使了,得了給你了不要了。這就是咱中國對琉球的規矩,你使了就不要再還我了,都拿走吧。你明白嗎?
這宴會是正常宴會,除了宴會,還有呢。你到中國趕上皇上要給你過節怎麼辦?比如元旦、冬至、皇上生日和萬壽聖節。趕上這幾大節日,怎麼辦?你趕上了,年年進貢,歲歲來朝。哪天來?就得趕這幾天來,知道嗎?皇上也得請客吃飯。皇上請客,是在太和殿請客吃飯。那鼓樂齊鳴,邊吃邊喝,吃飯的同時還享受音樂、舞蹈。吃飽喝足以後,該到禮部進貢呈文了。
上進貢表
呈上進貢表文,出使中國不能光吃喝,還得幹正事。接著參加鴻臚寺的演禮。
鴻臚寺演禮
鴻臚寺是幹什麼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怎麼見皇上呢?三跪九叩,得教你對不對?這鴻臚寺就是禮儀培訓班。你是不是臣?你是幾級臣民?你得有一個官位,知道嗎?換上中國的朝服,啪啪一彈塵土,這都得不能驚了聖駕,所有的東西咱得學。學完了以後,怎麼辦呢?學得好的,我得獎勵,今兒獎勵你去頤和園,明兒獎勵他去圓明園,看看玩玩。隨同觀光,知道吧?皇上要上哪兒玩去了,鴻臚四個大臣一看,告訴皇上說,這琉球王學得可快了,學得可好,皇上一說那就跟我玩兒會兒去,這就玩去了,你想想這多好。
節日朝賀
第五步,元旦,太和殿朝賀。
凡貢使至京,……恭遏萬壽聖節、元旦、冬至朝賀,及皇帝升殿之日,主客司官暨館卿大使等,率貢使至午門前朝房祗候,引入貞度門,皇帝禦太和殿,百官行禮畢,序班引貢使,暨從官詣丹墀西班末,聽讚行三跪九叩禮。
在這裏我們得注意,過去“元旦”不是今日的元旦,而是今天的春節。據《清史稿》記載,順治八年(1646年),定元旦、冬至、萬壽聖節為三大節,屆時舉行君臣朝賀典禮,來京的外國使節也一同參加。春節、冬至、萬壽聖節這三大節日,外國人一定得怎麼樣?這些藩屬之國的國君想來中國,一定得趕這三大節來,一定得在臘月二十之前來。你晚來了就趕不上元旦了,對不對?你再晚來,就趕不上冬至了,所以一定要在這幾大節期間都在中國。你說說這一來回得吃住多少個月,這得吃多少盤子,不知道。
午門賞賜
第六步,午門領賞。不能拿回去的就是你吃的盤子、碗。好家夥,客人到中國來,帶了一堆碗回去。朝廷也沒麵子,還得送點別的,送點金銀財寶。什麼也都得有。那儀式,曆史書上寫著他們的儀式可熱鬧了。
碩賞之日,豫設案於午門外道左,陳賜物於案。館卿朝服,率貢使暨從官各服本國朝服……鳴讚讚齊班,序班引貢使至西丹墀內序立,北麵東上,讚進,讚跪叩興,行三跪九叩禮。主客司官奉頒給國王賜物,牟通事授貢使跪受,轉授從人,乃以次頒貢使、從人賜物。各跪受訖,讚叩興,複行三跪九叩禮,興,引退,官卿率貢使及從官、從人皆出。
當然,就這麼賞,琉球國也有的人還不滿意呢,還到私人的攤上如潘家園再買點兒瓷器帶走。朝貢我賞你多少,你就得帶多少。你不能私自買東西、不讓你花錢買東西。結果有一次還被我們查著了。不對,我們皇上沒賞你這麼多,你怎麼這麼多?!最後報告給皇上,皇上說算了算了,他們國家也小,不就買點東西嘛,讓他帶走吧,告訴他下不為例就得了。看咱中國多大度,看到了吧,這琉球國王來到北京,受到相當高的接待規格,好吃好喝,連拿帶走。多少東西呀?太多了。
中國冊封琉球記
俗話說:“不能為將能為使,也是人間大丈夫。”在國與國的交往過程中,雙方使者無疑是最重要的群體。從北京到琉球的距離超過5000裏,還要輾轉陸地和海洋,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明清兩朝與琉球的友好關係卻延續了近五百年,那麼,雙方使者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讓這條朝貢之路保持通暢的呢?
1.汪楫出使琉球
你想,他們吃好喝好拿好就走了嗎?不是,還有事呢。康熙十九年,也就是1680年9月,琉球派耳目官毛見龍、正議大夫梁邦翰等率使團給清廷進貢來了,在清廷接待的上麵那些禮儀履行完了之後,人家又說代表全體琉球人民請求康熙皇帝冊封。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中琉這個藩屬關係有規定:
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以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國事。
按照中國的規矩,所有藩屬國國王去世之後,國王的王子、準備繼位的人,叫世子。這世子得守孝,也叫丁憂。說守孝三年是假的,但是至少得守孝兩年零一個季度,守孝完這兩年零一個季度之後,再給大中國的皇上寫信,告訴中國說,皇上我們家不幸,我爹死了,我們國家沒國王,您封一個人,括號最好是我,當我們國家國王吧。這樣中國皇帝批了之後,才算合法。這次琉球請求冊封就源於此,琉球的這個尚質王在康熙七年,也就是1668年的時候去世了,世子尚貞管理國事。他在康熙八年,就是過了一年,按照這個規定派正議大夫林茂盛等來中國報喪。這個時候中國是個什麼情況呢?康熙年方16歲,就在這一年他鏟除鼇拜,獨攬朝政。到了康熙十九年,就發生了我們上麵提到的琉球派使團來請封。這個時候正好是康熙準備攻打台灣鄭氏,收複台灣是康熙的一件大事,很忙。針對琉球這個請封的事情,禮部商量說:
琉球國尚貞襲王諭旨,並故王尚質恩恤祭文,令來使齎回。
康熙也同意了,說:
琉球國世子尚貞父子曆盡臣義,忠誠深為可嘉。著依議,仍照前賞賜。
康熙說琉球尚貞父子忠義可嘉,除了冊封外,我們還按原來的規定進行賞賜。這琉球使團一聽,要我們自己帶回冊封書和祭文,我們不同意,還得請你們派出專門的冊封使到我們琉球進行冊封,這樣才正式。好說歹說怎麼說都不行,非要請康熙派人到琉球去,康熙沒辦法就說:
伊等輸誠,懇切求遣使冊封,應特遣官往,著該部再議具奏。
哎喲,你看他們這麼誠懇讓我們派人去,太忠誠了,太讓人感動了,要不禮部你們再商議商議,商量出個方案來。這樣,禮部就按照康熙皇帝的指示,決定派人到琉球去冊封皇帝。另外,還得給他們撫慰金。人家的國王不是去世了嗎?得表示表示,給他們送錢去。就這樣決定了,康熙說行。接下來就是選人,派誰去啊?明朝的時候,朝廷選人大都從行人、給事中選派。行人是明朝的一個官職,明代設有行人司,行人三十七人,正八品的官職。行人的職責分對內和對外兩部分,對內就是頒行詔敕,即頒布皇帝的命令;征聘賢才,就是管招聘、獎勵官員、護送大臣等等;對外就是冊封國王,奉旨詔諭、吊祭、賞賜等等。給事中的任務就是侍從、諫諍、補闋、拾遺、審核。還有監察的職責,監察六部各個部門,彈劾百官,跟禦史相互補充,另外也擔任招聘的任務,最初是正五品,後來又改為正七品、正八品等等。這個行人和給事中雖然品級不高,但都是有權力的人。明朝冊封琉球一般就從這些人裏麵選拔,但不是很嚴格,有很多走關係、托後門的。像我們前麵講的,不就有人托關係托到鄭和那裏了嗎?但到了康熙這裏,選拔就嚴格了,康熙很重視這個人選,先由禮部從內閣、翰林院、禮部、六科和行人司等機構裏推薦82人作為候選人,康熙帝下令由“九卿詹事科道會推具奏”,經過會推,就選了翰林院檢討汪楫為正使、內閣中書舍人林麟焻為副使。禮部就選出這兩個人,但還得經領導批,把名單呈給康熙,康熙就問內閣大學士,這兩個人怎麼樣啊?都說“文學頗通”、“人亦甚優”,就是很有才學,人品也很好,康熙挺滿意,就決定派他二人去。按照慣例,這個冊封的使團確定了之後,走之前得先麵見皇帝,問問領導有什麼特別指示,自己有什麼要求也可以提。這個汪楫就向康熙提了七個要求,疏陳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