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講書之時,諸生以齒序立,專心聽講;或有語言不通、意義未曉者,須再三問明。
五、聽講之後,各歸本位肄習,衣冠必整肅;出入必恭敬、行步必端莊,不得笑語喧嘩。
六、逢三日,作詩一首,不拘古律。逢八日,作四六一篇或論序等類一篇。
七、跟伴須各自約束,不得恣其出入、聽其傲慢,有乖禮法。
由上可知,這些官生每月朔、望要拜謁孔廟和文公祠。他們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儒家經典,而開列的教條是非常嚴格的,從禮節、冠服、起床、學習到上課時的態度,下課時的儀表都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每天的作業以及跟伴的行為都有限製。由規條三知,教習的教學也是用心良苦,為了使琉球官生得到儒家的正統教育,他們製定了循序漸進的學習內容:“先取《小學》立教,明倫敬身;……然後取《近思錄》一書而誦讀之、而踐體之,……由是,可以進究乎《四子》、《六經》而求聖賢之大全。”可見這些官生的學習完全是按照儒家的學習規律設定的,他們在中國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以及儒學的熏陶,回國後大都身居要職,為儒學的傳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琉球漢詩
咱們前麵講到,琉球人除了學習儒學之外,他們還學習中國的詩歌。中國自古就是個詩歌的國度,詩歌是表達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方式。在第二講封貢之路中我們提到出使琉球的使臣除了冊封等事情之外,他們還到處走走看看琉球的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等,然後就做成詩歌流傳下來。此外,還跟琉球人進行詩歌唱和,這是交流的一種方式。那麼,琉球這些留學生在中國更是入鄉隨俗,每天都沉浸在中國詩歌的氛圍當中,時不時地都會來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他們也特別喜歡這句,這是對故鄉的思念。他們背井離鄉,在中國學習,更是喜歡李白的這首詩,更知道月光代表著思鄉,還做了很多的思念家鄉的詩歌,我舉一例,前麵提到的程順則寫了一首《鄉夢》:
分明昨夜在家鄉,召入王門賜酒漿。
曉角忽聞人好夢,醒來殘月照東廂。
這是首思念家鄉親人的詩歌,明明是昨天還在家鄉,今天就不在了,好像是做了一場夢,隻看見窗外的殘月而不見家鄉,挺孤獨淒涼的。另外,他還做了一首《廣陵月夜聞笛》:
林壑生清籟,深秋首獨搔。月憐煬帝地,客逐廣陵濤。
楊柳吹何處,關山調漸高。不堪愁裏聽,鄉思亂江皋。
這也是表達思鄉的詩,大家聽了是不是很熟。似曾相識,李白也做過一首《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兩首詩中都提到月亮,還提到楊柳。我們知道,楊柳是中國詩歌的傳統的一個意象,表達離別,在《詩經》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詩句,後來就成為送別、離別,古人離別就是折柳贈別,程順則都非常了解,也用來表達自己離開家鄉、思念故土的感情。當然月亮、楊柳是一些簡單的中國詩歌的意象,不要以為他們隻知道這些,我們再看一首,也是程順則寫的,《寄懷鴻臚李元章先生》中寫道:
樹色煙中寺,濤聲月下橋。
此間容勝景,離恨總難消。
作者用樹、煙、月亮、波濤等意象構成了一個朦朧淒涼的意境,寺廟也讓人聯想到青燈獨坐,與孤獨有關,橋也與分別有關,以此來渲染作者與朋友的離情別緒,整首詩的意境非常幽深。
除了詩歌意象的運用之外,他們對中國的典故也是非常了解,對中國傳統文化知之較深。程順則《蕪城懷古二首》中“蕭條二十四橋風”句,二十四橋在今江蘇江都縣西門外,唐人杜牧詩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的名句。所以,程順則用唐人的典。其一的尾聯:“瓊花冷落蛾眉老,愁見蕪城夕照紅。”蛾眉、蕪城都用典。蛾眉,指代美人,《詩經·衛風·碩人》有“臻首蛾眉”句,白居易《長恨歌》有“宛轉蛾眉馬前死”。蕪城雖是所詠之地,但暗用鮑照《蕪城賦》。還有《晚泊露筋祠》“蛾眉傳說亦蒸嚐,今幸維舟泊此鄉。粉黛何人身不死,滄桑幾度骨猶香。”亦用《長恨歌》“婉轉娥眉馬前死”,“六宮粉黛無顏色”。程順則《聖製耕織圖》:“喜見新圖出未央,憂民聖主重農桑。日鞭黃犢勤南畝,時聽倉庚執懿筐。動家家蠶作繭,年豐處處稻登場。男耕女織煩宸慮,從此豳風遍八荒。”全詩通用《詩經·豳風》之典和成句,如“饁彼南畝”,“有鳴倉庚,女執懿筐”等。詩的末句也點明用了《詩經·豳風》意。還有如《晚泊淮陰感賦》“跨下吞聲山色改,城邊垂釣水流殘。霸王項羽空求將,丞相蕭何議築壇”,用了韓信、漢代嚴忌、項羽、蕭何、長樂宮等典故。再如《姑蘇台懷古》“惟有館娃宮夜月,至今猶複照藤蘿”,用吳王西施館娃宮之典。《西子湖感事》的栽梅處士,亦用林逋的典。程順則《雪堂雜俎》中的《寄懷學憲林玉岩先生》:“南來鴻雁無消息,萬裏離心寄鯉魚。”鴻雁、鯉魚,都是指書信,亦為用典。鴻雁傳書,用《蘇武傳》的典,這是大家所熟知的;鯉魚,漢樂府詩多用此指代書信(《飲馬長城窟行》: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寄懷郡司訓戴叔子先生》:“曾傳註禮舊家聲,此日春風泮水清。皋比十年存古道,蠻箋五月寫離情。”泮水,古時學宮前的水池,半月形,後指學校,《詩經·魯頌》有《泮水》;皋比,典出《左傳·莊公十年》,本指虎皮,後因宋代張載坐虎皮講《易》,遂以“坐擁皋比”為任教。《雪堂贈言》中《王逸》:“氣誼陳徐榻,光芒李杜篇。”陳徐榻,用《滕王閣序》中“徐孺下陳蕃之榻”典。蔡鐸的《西湖看梅》:“零落怨蕭郎”,蕭郎,用梁武帝蕭衍的典故,指為女子所戀的男子。詩集中的詩,所用典故還有很多,以上僅隨意舉出幾例,所舉的用典的例子可以看出,琉球的詩人在典故的運用方麵已經是得心應手了。
因為琉球人在明清兩朝與中國交往密切,而明清兩朝都推崇唐朝的詩歌,所以琉球人的詩歌更多的是唐詩的風格,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頂峰,所以琉球人的詩做得也不得了。當然也學到了中國詩歌的不好的一麵,就是那些華麗的歌功頌德的詩歌,內容比較貧乏,都是些應酬、題贈的詩歌。咱們看看琉球有個叫尚純的做了一首詩《小詩恭贈玉翁林先生》:
駸駸仗節詠皇華,海不揚波風送槎。
口代天言頒詔誥,身隨王事帶煙霞。
鳳池染翰衣沾柳,鼇禁摛詞筆夢花。
劍珮歸朝聞曳履,應知聖主特恩加。
看看題目就知道了,“恭贈”,詩中對林玉翁赴中山頒賜清廷恩典進行歌頌和感謝外,對其染翰摛詞的文采也加以歌頌。雖然多少帶有應酬的性質,但感情還是相當真摯的。再如攝政王弟尚弘毅《祝林母戴太夫人壽》,這是一首應酬的祝壽詩:
上林鶯報兆芳辰,暖日遲遲淑氣勻。
柳絮已跨詩句敏,梅妝不減歲時新。
瑤池桃熟三千樹,海島壽添九十春。
從此殊方長獻壽,年年記祝太夫人。
詩中的鶯報、梅妝、瑤池、桃熟、壽添等都是祝壽的常用語,雖是如此,全詩卻也尚不俗氣,在頌聲洋溢中透出幾分雅致。
詩集中紀行類的詩比較多。中國的山川景物比起琉球本國來說,當然豐富了不知多少倍。因此中山詩人在中國各處遊曆,被各地勝景所陶醉,當然會引發出汩汩詩興。紀行寫景詩有不少相當出色,如曾益的《遊西湖》:
西子湖頭別有天,醉看花鳥盡嫣然。
六橋柳色搖晴綠,三竺鶯聲帶曉煙。
走馬客過桃葉岸,吹簫人上酒家船。
飛來一片峰前立,為問林逋放鶴年。
全詩著重寫花鳥、柳色、綠竹、鶯聲、曉煙,寫得相當精致,其中頷聯兩句,在景色的描寫中創造了一個柳色朦朧煙靄鶯啼的意境,“搖”字用得好,借用了南朝樂府《西洲曲》中“海水搖空綠”的句意,一個“搖”,使境界全出。結句突出林逋,寄寓其隱逸之誌,亦吻合西湖的意境。再如《遊靈隱寺》:
我愛西湖靈隱寺,寺門斜傍薜蘿開。
蒲團竟日談興廢,花徑由人數往來。
草色遙連騎馬路,濤聲長繞講經台。
興留一片袈裟地,不共滄桑化劫灰。
寫景結合著靈隱寺的特點,其中“花徑由人”“草色遙連”、“化劫灰”等都是學習或化用唐人的詩句。(唐人有“花徑不曾緣客掃”、“草色遙看近卻無”等詩句。)
懷古詩在詩集中的比例也不少,如曾益《蘇台懷古》:
高台九仞築姑蘇,池水生香接太湖。
一自溫泉生蔓草,遂令響屧悵成墟。
殿簷夜月眠鼯鼠,禾黍秋風泣鷓鴣。
不盡館娃千載恨,蕭蕭蘆荻滿平蕪。
此詩前半寫景,緊扣姑蘇和太湖的景色;後半抒發黍離銅駝之悲。館娃宮,是吳王館西施之所,這裏既是用典故,也是寫實。結句“蕭蕭蘆荻滿平蕪”句,使人想起劉禹錫的“故壘蕭蕭蘆荻秋”的名句。有的借寫景而懷古,如《遊虎丘》的“吳王歌舞後,回首使人愁”;《過揚子江》的“半壁煙沉金鎖水,一帆風送木蘭舟”,“我過廣陵懷舊事,輕鷗幾點荻蘆秋”,亦有相同之慨。程順則的《蕪城懷古二首》,從隋帝蕪城的衰敗,感歎曆史的變遷,頗有深度。《姑蘇台懷古》,同樣以哀歎吳王霸業為主題,從姑蘇台和太湖的景物變化中感歎曆史的滄桑。這些詩,和唐人的懷古情思是相通的。中山詩人幾乎都有詠物詩,和明清詩人一樣,詠物詩也主要集中在詠鬆、詠菊、詠竹等等。且看毛國珍的《詠竹》:
生平勁節複虛心,翠色琅玕滿竹林。
漫道隻堪棲鳳處,時當風雨作龍吟。
此詩詠竹,繼承了中國詩歌“比德”的傳統審美手法,把自然之竹當作人和人格的象征。詩中雖是寫竹,其實是讚美具有勁節清風的高風亮節。再如蔡鐸的《西湖看梅》,寫梅花不爭媚鬥香,“梅有孤山骨,看來不改芳”,首聯就明確揭示了主題是歌唱梅的淩霜傲骨。
琉球人到達中國,在閩地,在京城,以至遊曆其他各地,廣泛接觸了中國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對於中國詩歌的廣泛而豐富的內容也必然有詳盡的了解,因此,他們首先從內容上吸收了中國詩歌的特點。即如蔡鐸為程順則《雪堂燕遊草序》中所說:“(其)曆吳越齊魯燕趙之境,其間河山之壯麗,冠裳之都雅,與夫賢人君子之美秀,而文章盡紀於近體。”所說甚為精當。
在《中山詩文集》裏保存了大量的琉球漢詩,都是清代康熙前的詩人所作。中國和琉球的交流,文化交流是一個重要的方麵。而在文化交流中,文學的交流學習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山詩人把琉球文化帶進中國,又致力於學習中國文化,加深了兩國的文化交流和傳播,特別是漢詩在琉球的傳播。中山詩人學習漢詩很努力,也很成功。尤其是近體詩,以七律、五律和七絕為多,古風倒不多見,如程順則的《掛劍台行》(“張秋城下柳飛絮,雲是當年掛劍處”)。數量雖少,但也頗有古意。中山詩人學習漢詩的確是全方位的,從內容到藝術構思、藝術表現手法、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看他們在風格的模仿、意象的運用、意境的構成、典故的使用、詩律的把握,都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與漢人的近體詩幾乎沒什麼區別。這是在中琉文化交流史上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琉球音樂
琉球禦座樂“唱曲”,指的是有歌詞的聲樂曲,同時也用樂器來進行伴奏。在《通航一覽》、《琉球關係文書》等諸多曆史文獻中,留下了在江戶朝貢活動等場合已經歌唱或者計劃歌唱的六十五首曲目名稱以及多首歌詞。本文就是以這些史料記載和歌詞為基礎,試圖從《四大景》與中國音樂相關曲目的比較對照中,來尋探該曲目的源流。琉球禦座樂《四大景》曲目名稱見於《唐歌唐舞集》,其唱詞是:
春色兒嬌來麗客(筆者按:“容”字之誤)和,曖(應為“暖”字之誤)氣兒暄,景物兒飄飄瑞堪憐,花開三月天,妖嬈嫩芷(應為“蕊”字之誤)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使女王孫戲要(應為“耍”字之誤)秋千,暗傷殘,春歸丙(應為“兩”字之誤)淚連,愁韻(應為“鎖”字之誤)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扇,清明上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倒在杏花天、又。
在嘉慶十一年(文化三年、公元1806年)十一月廿七日,讀穀山王子唱曲的歌詞中有首《春佳景》,該歌詞無論從內容到結構、句式、聲韻都與《四大景》大致相同。當為同曲異名。其歌詞是:
春氣偏敷物色新,江山妍,韶光萬裏正堪憐,花開三月天,濃芳(爛)熳鮮,草如茵,桃似火,柳含煙。香羅士女,戲要(應為“耍”字之誤)秋千,春將歸,幾時又來前,行詠上林春,蝴蝶對對穿花把兩(翅)扇,金衣惜春殘,花際弄管弦、玉(應為“樓”字之誤)人,沈醉例(應為“倒”字之誤)在太平天、又。
另外,在《天保壬辰新鋟中山聘事略》的唱曲中也有《春佳景》。
在《甲子夜話》第38卷所載寬政二年(公元1790年)十二月五日奏樂帖的“第四唱曲”曲目中,有《春大景》,其唱記內容、結構、句式、聲韻、亦與《四大景》相似。當為同曲異名。其唱詞為:
春色兒嬌來,麗客(當為“容”字之誤)和,暖氣兒喧,景物兒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芷(應為“蕊”字之誤)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士女王孫,戲要(應為“耍”字之誤)秋千,青春天一去再不來,請看上苑內,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兒扇。清明上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倒在杏花兒天。又。
另外,據《信院殿禦實紀卷八》、《琉球聘使記追記》、《琉球人來朝之記》、《琉球人來朝記》記載,在寬延元年(公元1748年)十二月十八日琉球人的音樂曲目中有《春色嬌》。據《有德院殿禦實紀卷七》的記載,在享保三年(公元1718)十一月十五日琉球人的音樂曲目中也有《春色嬌》。該曲目亦應當是《四大景》的同曲異名。其理由是因為在中國傳統音樂中,經常有取唱詞的開頭幾個字作為曲名的習慣,而“春色嬌”恰好又是《四大景》唱詞的頭三字。《四大景》曲目在中國見於閩劇曲牌和福建南部惠安縣的《北管》之中。在魏朝國、葉景笙整理的《閩劇唱腔一百牌》中,該曲的唱詞是:
春色嬌,麗容和,暖氣薰,景物飄飄,美景堪憐。花開三月天,芍藥嫩芯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士女王孫,戲耍秋千,暗相讒。春歸雨淚淋,愁鎖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把翅雙展。清明滿景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
另,著名閩劇表演藝術家鄭奕奏(1902—1993)生前留下了《四大景》的唱腔錄音,其唱詞除了個別地方略有差異之外,基本上與《閩劇唱腔一百牌》相同。其相異之處僅在於《閩劇唱腔一百牌》中的“清明滿景園”、“玉樓人沈醉投在杏花天”,在鄭奕奏唱腔中是“春水映樓台”,“玉樓人沉醉倒在杏花天。”
在惠安縣的《北管》中,《四大景》的歌詞有四段,其中,第1段是歌唱春天景色的,歌詞與前麵所列舉的各首歌詞基本相同,隻有個別地方不同。第2、3、4段是分別以“五月五”、“七月七”、“十月十”來代表夏、秋、冬而歌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的。由此看來,所謂“四大景”真正完整的應該是像這樣歌唱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大景”。因此,是否可以認為,前麵所列舉過的《四大景》,無論是琉球王朝時代江戶朝貢演唱過的《四大景》,或者是現存於閩劇中的《四大景》,都隻唱了春天景色,沒有唱夏季、秋季、冬季景色,是《四大景》的簡略形式。
還值得注意的是惠安北管《四大景》的歌詞,與清代顏自德輯錄《霓裳續譜》中的《四景長春》的主體歌詞基本相同。該歌詞為:
[玉娥郎]春色嬌,麗容和,暖氣暄,景色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仕女王孫戲耍秋千。萬姓歡,軍民瞻聖顏。最喜融和天,蝴蝶兒對對穿花把兩翅兒。清明賞禁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沈醉在杏花天。端陽節,鬥龍舟,水麵鑼鼓兒叮咚響。板兒查,多采玉花,佳人偏喜他。采蓮船盡都是些富豪家。艾葉靈符鬢邊插,著輕紗。沉李並浮瓜,新鮮飲玉茶,水閣涼亭,對對佳人把彩扇兒拿。三伏似火發,薰風透體紗,賞名園開遍了海榴花。七月七,織女共牛郎,一年一度巧成雙。銀河阻隔郎,天河兩岸廂。賞中秋,歌還舞,喜興兒狂,風吹鐵馬響叮鐺。雁成行,離人思故鄉,對景柳將黃,梧桐葉兒飄飄起非常。金風透體涼,佳人恨夜長。飲菊酒,家家都慶賀重陽。十月節,朔風冷,景物悲,繡女停針觀看雪梅。臘風陣陣吹,鵝毛片片飛,曖閣內,偎紅爐,掩香閨,獨宿的佳人盼郎回。守寒幃,單枕共相隨,佳人倚翠幃。賞雪人,個個貪歡飲玉杯。飄飄片片飛,玉人幾時歸,孟浩然踏雪去尋梅。
“《霓裳續譜》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的俗曲總集”。年代比禦座樂首唱《春色嬌》的1718年晚77年,也就是說,在《霓裳續譜》收錄《四大景》的77年前,該曲就已流傳到琉球了。先有實際的唱曲,後有書中記錄,這是十分合乎自然規律的。如果將以上六首歌詞進行互相對照的話,它們之間在內容、結構、句式、聲韻方麵的相似是顯而易見的。其中,《唐歌唐舞集》中的《四大景》、《甲子夜話》第38卷所載寬政二年十二月五日唱曲的《春大景》與閩劇唱腔的兩首《四大景》幾乎完全相同。嘉慶十一年的《春大景》雖有幾句唱詞不甚相同,但是結構、句式基本相同,因此,亦應看成是同一曲目填上近似內容歌詞的變體。由此可見,這一《四大景》曲目,從1718年至1748年、1790年、1806年直至現在的270餘年間,從福建到琉球,雖然曲名屢有變化,如又名《春佳景》、《春大景》、《春色嬌》等,但是其唱詞的內容、結構、句式、聲韻基本上保持不變,或者是變化不大。另外,在江蘇、浙江民歌中,也有《四大景》曲目。《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第1090—1092頁收錄的江蘇省宜興市《四大景》屬於“馬燈”歌舞曲。馬燈,又名唱馬燈、踩馬燈。表演者將一用竹子紮成的馬掛在身上,人站在中間,似跨馬上,另有拉馬者一人,推小車者一人,跟馬者二人,都舉著彩燈,繞著馬燈穿行,邊歌邊舞,鑼鼓伴襯,唱時有民間管弦樂器伴奏,有的地方騎馬燈者是男扮女裝的表演饒有風趣。《四大景》就是伴隨著馬燈表演的一首曲子該曲的歌詞與琉球禦座樂《四大景》的歌詞基本相同,僅幾個字稍有差異(見如下唱詞中有·號處)。春色嬌麗融和暖氣喧,景物飄飄美堪憐。花開三月天,嬌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含煙,仕女王孫戲耍秋千。暗傷慘,春歸兩淚漣,愁鎖兩眉尖,蝴蝶兒對對穿花齊把兩翅兒扇。清明賞禁園,和風吹牡丹,玉樓人酒醉杏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