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膠棒帶來的好運
一些不經意的小事和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素質。
——汪中求
細節體現藝術,也隻有細節的表現力最強。
在求職的過程中,注重一些別人忽略的細節往往會為你帶來意外的好運。
有這樣一位同學,他畢業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現在某國際知名公司任職。他承認自己其實並沒有更多的優勢,隻是在應聘求職的過程中,一個細節幫了他的忙。
第一個向他發出邀請的是一家大型的外資企業。麵試當天他第一個來到了麵試廳,不一會兒的時間,應聘者陸續趕到,每個人的學曆基本都在碩士以上,這次角逐可以說是一次高水平的較量了。
組織者是一位年輕的女士,她交代大家把簡曆和照片交上去以便安排麵試。這位同學第一個把簡曆遞到考官手裏,卻發現一起來的人都沒有交。原來大家的照片和簡曆都是分開放的,交上去放在一起很容易搞混。這位同學二話不說,拿出隨身帶的膠棒給大家傳用。
這個小小的舉動被公司一個負責人看到,他當即要了這位同學的簡曆,交給一位麵容慈祥的麵試官開始麵試。這位同學也從中受到鼓舞,輕鬆上陣,表現出了自己的真實水平。不一會兒的時間,麵試就在輕鬆愉快的談話中結束了。
雖然因為各種原因,這位同學最終沒有進入這家公司,但是第一次麵試,經理給了他信心,在以後的求職路上,他信心十足,最終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還有一件小事也很說明問題。某公司出席了北大的校園招聘會,公司代表在上台演說時因為身體有些不適,再加上緊張,說話磕磕巴巴,頭上掛滿了汗珠。就在為難之時,她發現坐在觀眾席前排的一位女同學一直在注視著她,並不時點頭微笑。這一係列善意的舉動讓她漸漸平靜下來,完成了講話。
事後,代表找到這位女同學,問她可有興趣參加公司的麵試,這位女生欣然應允。麵試的時候,考官發現這位同學確實很細心,還很熱心,知道她之前的舉動絕非做作,於是當即決定錄用。
智慧感言:
做力所能及的事,並把它做好,說易也不易。一個細節可以決定你的成敗,學會愛,學會關心同學,學會與人相處,而這些隻是體現在一個微笑、一句關懷、一聲真誠的道歉上……
成功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夠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不經意的細節,往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深層次的修養。
鞠躬的故事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魯迅
1917年1月4日,隆冬的北京,大雪紛飛,一輛四輪馬車駛進北大的校門。這時,早有兩排工友恭恭敬敬地站在兩側,向馬車裏的人鞠躬致敬,他就是剛剛上任的北大校長蔡元培。隻見他緩緩地走下馬車,摘下禮帽,向這些工友們鞠躬回禮。在場的人都驚呆了:這在北大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北大是一所等級森嚴的官辦大學,校長是內閣大臣的待遇,從來就不把工友放在眼裏。今天的新校長怎麼了?
像蔡元培這樣地位崇高的人向身份卑微的工友行禮,在當時的北大乃至中國都是罕見的現象。這不是一件小事,北大的第二次生命便由此細微處開始。蔡元培希望通過這一行為開風氣之先,使得這所古板的國立大學煥發生機。以後,他每天進學校時,都要向站在大門旁邊的工友們鞠躬致敬。久而久之,這成了他的習慣。他的這一行為,是對北大官氣的一個挑戰,他以自己的言行樹起了一麵如何做人的旗幟。
關於鞠躬,還有另外一個故事。北大經濟學蕭灼基教授回憶道:
他剛到北大報到時,學校還未開學,他隻好冒昧地去當時的經濟係主任陳岱孫教授家拜訪他。雖然事先並未與陳教授聯係,也不認識他,但聽說是經濟係新來的教員,陳教授十分熱情。他詳細詢問了蕭灼基的學曆、專業、學習情況和研究興趣。由於時間太久,談話的具體內容已記不清,但給蕭灼基印象特別深刻的一點是,當他向陳岱孫告辭時,陳教授一直送他到大門口,看著他上車(自行車),向他鞠了一躬,才返身進家門。這對蕭灼基影響很大。後來不少學生和學術界的年輕朋友到他家拜訪,他也像陳岱孫一樣對第一次來訪者一定要送他們到樓下門口。後來歲數大了,又住高樓,他也堅持送他們到住室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