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語】
本篇共計2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原文】
12·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1)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2)。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3)。”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4)斯語矣。”
【注釋】
(1)克己複禮:克己,克製自己。複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的要求。
(2)歸仁:歸,歸順。仁,即仁道。
(3)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
(4)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製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評析】
“克己複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裏,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裏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複禮。克己複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原文】
11·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2)。”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3)斯語矣。”
【注釋】
(1)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句話是說,出門辦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貴賓和進行大祭時那樣恭敬嚴肅。
(2)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邦,諸侯統治的國家。家,卿大夫統治的封地。
(3)事:從事,照著去做。
【譯文】
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裏也沒人怨恨(自己)。”仲弓說:“我雖然笨,也要照您的話去做。”
【評析】
這裏是孔子對他的學生仲弓論說“仁”的一段話。他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他的學生事君使民都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隻有做到了這兩點,就向仁德邁進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成為後世遵奉的信條。
【原文】
12·3司馬牛(1)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2)。”曰:“其言也訒,斯(3)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注釋】
(1)司馬牛: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學生。
(2)訒:音rèn,話難說出口。這裏引申為說話謹慎。
(3)斯:就。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評析】
“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須慎重,行動必須認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禮。所以,這裏的“訒”是為“仁”服務的,為了“仁”,就必須“訒”。這種思想與本篇第1章中所說:“克己複禮為仁”基本上是一貫的。
【原文】
12·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譯文】
司馬牛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恐懼,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孔子說:“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懼呢?”
【評析】
據說司馬牛是宋國大夫桓魋的弟弟。桓魋在宋國“犯上作亂”,遭到宋國當權者的打擊,全家被迫出逃。司馬牛逃到魯國,拜孔子為師,並聲稱桓魋不是他的哥哥。所以這一章裏,孔子回答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君子的問題,這是有針對性的,即不憂不懼、問心無愧。
【原文】
12·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譯文】
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隻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評析】
如上章所說,司馬牛宣布他不承認桓魋是他的哥哥,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悌”的觀念是相違背的。但由於他的哥哥“犯上作亂”,因而孔子沒有責備他,反而勸他不要憂愁,不要恐懼,隻要內心無愧就是做到了“仁”。這一章,子夏同樣勸慰司馬牛,說隻要自己的言行符合於“禮”,那就會贏得天下人的稱讚,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原文】
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1),膚受之愬(2),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3)也已矣。”
【注釋】
(1)浸潤之譖,譖,音zèn,讒言。這是說像水那樣一點一滴地滲進來的讒言,不易覺察。
(2)膚受之愬:愬,音sù,誣告。這是說像皮膚感覺到疼痛那樣的誣告,即直接的誹謗。
(3)遠: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譯文】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像水潤物那樣暗中挑撥的壞話,像切膚之痛那樣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裏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撥的壞話和直接的誹謗,在你那裏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遠見的了。”
【原文】
12·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譯文】
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評析】
本章裏孔子回答了子貢問政中所連續提出的三個問題。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應當具備三個起碼條件:食、兵、信。但這三者當中,信是最重要的。這體現了儒學的人學思想。隻有兵和食,而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這樣的國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原文】
12·8棘子成(1)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2)。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3)猶犬羊之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