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引語】
本篇包括42章,其中著名文句有:“無為而治”;“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小不忍則亂大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當仁不讓於師”;“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本篇內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觀的若幹方麵、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麵的言行。
【原文】
15·1衛靈公問陳(1)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2)之事,則嚐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
【注釋】
(1)陳:同“陣”,軍隊作戰時,布列的陣勢。
(2)俎豆:俎,音zǔ。俎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被用作祭祀時的禮器。
【譯文】
衛靈公向孔子問軍隊列陣之法。孔子回答說:“祭祀禮儀方麵的事情,我還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從來沒有學過。”第二天,孔子便離開了衛國。
【評析】
衛靈公向孔子尋問有關軍事方麵的問題,孔子對此很不感興趣。從總體上講,孔子反對用戰爭的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當然在具體問題上也有例外。孔子主張以禮治國,禮讓為國,所以他以上麵這段話回答了衛靈公,並於次日離開了衛國。
【原文】
15·2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1)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2),小人窮斯濫矣。”
【注釋】
(1)慍:音yùn,怒,怨恨。
(2)固窮:固守窮困,安守窮困。
【譯文】
(孔子一行)在陳國斷了糧食,隨從的人都餓病了。子路很不高興地來見孔子,說道:“君子也有窮得毫無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評析】
從本章開始,以後又有若幹章談及君子與小人在某些方麵的區別。這裏,孔子說到麵對窮困潦倒的局麵,君子與小人就有了顯而易見的不同。
【原文】
15·3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評析】
這裏,孔子講到“一以貫之”,這是他學問淵博的根本所在。那麼,這個“一”指什麼?文中沒有講明。我們認為,“一以貫之”,就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認真思考,從而悟出其中內在的東西。孔子在這裏告訴子貢和其他學生,要學與思相結合,認真學習,深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