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過去有一個時期,人們認為這一章中老丈所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等等。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問題。對此,我們不想多作評論,因為當時不是科學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實,本章的要點不在於此,而在於後麵子路所作的總結。即認為,隱居山林是不對的,老丈與他的兒子的關係仍然保持,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儒家向來都不提倡的。
原文
18·8逸(1)民:伯夷、叔齊、虞仲(2)、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誌,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誌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3)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注釋
(1)逸:同“佚”,散失、遺棄。
(2)虞仲、夷逸、朱張、少連:此四人身世無從考,從文中意思看,當是沒落貴族。
(3)放:放置,不再談論世事。
譯文
被遺落的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意誌,不屈辱自己的身分,這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誌,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能潔身自愛,離開官位合乎權宜。”“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
原文
18·9大師摯(1)適齊,亞飯(2)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3)入於河,播鞀(4)武入於漢,少師(5)陽、擊磬襄(6)入於海。
注釋
(1)大師摯:大同“太”。太師是魯國樂官之長,摯是人名。
(2)亞飯、三飯、四飯:都是樂官名。幹、繚、缺是人名。
(3)鼓方叔:擊鼓的樂師名方叔。
(4)鞀:音táo,小鼓。
(5)少師:樂官名,副樂師。
(6)擊磬襄:擊磬的樂師,名襄。
譯文
太師摯到齊國去了,亞飯幹到楚國去了,三飯繚到蔡國去了,四飯缺到秦國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黃河邊,敲小鼓的武到了漢水邊,少師陽和擊磬的襄到了海濱。
原文
18·10周公謂魯公(1)曰:“君子不施(2)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注釋
(1)魯公: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於魯。
(2)施:同“弛”,怠慢、疏遠。
(3)以:用。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原文
18·11周有八士(1):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注釋
(1)八士:本章中所說八士已不可考。
譯文
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