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2 / 2)

注釋

(1)篤誌:誌,意為“識”,此為強記之義。

(2)切問:問與切身有關的問題。

譯文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已記得牢固,就與切身有關的問題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評析

這裏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博學而篤誌”即“博學而強記”,再一次談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原文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注釋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業的工匠。肆,古代社會製作物品的作坊。

譯文

子夏說:“各行各業的工匠住在作坊裏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過學習來撐握道。”

原文

19·8子夏說:“小人之過也必文。”

譯文

子夏說:“小人犯了過錯一定要掩飾。”

原文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譯文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遠看他的樣子莊嚴可怕,接近他又溫和可親,聽他說話語言嚴厲不苟。”

原文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譯文

子夏說:“君子必須取得信任之後才去役使百姓,否則百姓就會以為是在虐待他們。要先取得信任,然後才去規勸;否則,(君主)就會以為你在誹謗他。”

原文

19·11子夏曰:“大德(1)不逾閑(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釋

(1)大德、小德:指大節小節。

(2)閑:木欄,這裏指界限。

譯文

子夏說:“大節上不能超越界限,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評析

這一章提出了大節小節的問題。儒家向來認為,作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應當顧全大局,而不在細微末節上斤斤計較。

原文

19·12子遊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1)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2)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注釋

(1)抑:但是,不過。轉折的意思。

(2)倦:誨人不倦。

(3)誣:欺騙。

譯文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不過是末節小事,根本的東西卻沒有學到,這怎麼行呢?”子夏聽了,說:“唉,子遊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分類區別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地教授學生們,恐怕隻有聖人吧!”

評析

孔子的兩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