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論語》的若幹問題(3 / 3)

其四,關於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孔子看來,進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淨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於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仕”、“君子”,以為當時的社會服務,這就是他著名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子張》)。正因如此,當季康子問他的弟子仲由、子貢、冉求能否“從政”的時候,孔子滿口答應可以“從政”(《雍也》)。事實上,在孔子七十有二的得意門生中,從政者為數不少,孔子自身也不反對參政。這說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養目標與當時的社會需要是相統一的,體現了教育的社會價值。當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體現著階級屬性,但作為社會的人,孔子在當時曆史條件下所倡導的許多思想,本身具有符合人類共性的成分,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應予以辯證地分析和揚棄。

六、關於務政的思想及其價值

《論語》中關於務政的思想是“學以致用”思想的具體體現,對此,《論語》中對務政的標準也作了具體說明。

其一,關於務政的對象。孔子認為隻要懂禮、有道、正直,並具備一定的從政才能的人就可以務政。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問:“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也就是說,隻要人具備一定的參政素質,諸如果斷、達理、多藝就可以參政。

其二,關於務政的基本要求和標準。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孔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先之勞之”,“無倦”(《子路》)。也就是說在位不鬆馳懈怠,執行政令要忠心,要帶頭、勤勉,辦事不要鬆懈。從政者必須溫良恭儉讓。陳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學而》)也就是說孔子來到一國就一定會知道這裏的政事,就是因為先生有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而這五種美德也間接地說明參與國政的道理。有一次,孔子在談論鄭國賢相子產時說:“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正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正是由於子產的這種莊重、恭敬、恩惠、道義和美德,才能使他處於鄭國的賢相位置。

第三,要言行一致,舉止端莊。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衛靈公》)也就是說要想使自己的思想主張為他人接受,必須心意誠懇,行為端莊,這樣你的主張就可以行得通了。

第四,要眼光遠大,依次而進。子夏當了莒父的縣長,向孔子請教怎樣理政。孔子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人們處理政務不要圖快,貪圖眼前利益,圖快反而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貪圖小利反而辦不成大事。而應眼光放遠,依次而進。另外,孔子還認為在處理政務時應當慎重,要深入實際,多聽多見,了解實情,以免犯錯誤。即所謂“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為政》)

七、關於治國與安邦的道理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有關治國的道理在《論語》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來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其一,治國的根本在於“人倫綱常”。齊景公問孔子怎樣治國,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顏淵》)即要治理好國家,君主必須像個君主,臣子必須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這一思想雖然反映了孔子的宗法倫理觀念,但在封建社會的曆史條件下,這種倫理綱常確實起到了治理國家的重要作用。事實上,在階級社會裏,不論處於什麼時代都需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否則國將不國,政將不政,社會將混亂不堪。那麼孔子為什麼強調以“人倫綱常”治國呢?孔子回答子路的問題時作了說明,子路問孔子:“衛國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當然孔子也認為,重視倫理綱常的作用也不能脫離禮讓。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裏仁》)即用禮讓的精神治理國家,國家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人倫綱常的禮才能得以保證。在這裏禮讓成為維係人倫綱常的精神紐帶。

其二,治國的前提在於君子主要嚴於律己。孔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端正自己本身,嚴於要求自己。如果己正,管理國政就不會有什麼困難,如果自己不端正,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就不可能去端正別人,其國家也無法治理。孔子還以舜為例說明君主嚴於律己的重要性。孔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麵而己矣。”在孔子看來,真正能從容安靜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隻有舜吧?那麼他做了些什麼呢?也不過是莊嚴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罷了。這裏舜的莊嚴端正行為正是他實現太平世道的關鍵所在。

當然,孔子還認為君主治國除了行為端莊之外,還應重視才智禮儀仁德的關係,這些都是治國不可偏廢的條件。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靈公》)即靠聰明取得了地位,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雖然得到了地位,也一定會失去的。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持它,假若不用嚴肅的態度來治理百姓,那麼百姓就不會尊敬他。靠聰明取得地位,能用仁德保護它,能用嚴肅的態度治理百姓,而不用禮義教化人民,那也算不得完善。可見治理好國家對君主的要求應是全方位多方麵的。另外,孔子還總結了曆代聖明君主治國的道理,重在寬厚、誠信、勤敏、公允。即:“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有功,公則說。”(《堯曰》)

其三,治國的基本方法,“選才、富國、育人,立法”。孔子認為君主管理國家大事,要處處從大局著眼,重視選拔優秀人才。孔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子路》)同時要重視富國,教育民眾。有一次,孔子到衛國去,冉有給他駕車,孔子說:衛國的人口真多啊!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裏孔子強調在衛國這樣一個眾多人口的國家,要治理好它,首先要讓他們富起來,然後使他們再受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另外,孔子也特別重視法製對國家的治理作用。有一次顏淵請教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借鑒夏、商、周三代的古德,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在這裏孔子不僅強調了法製對治國的重要作用,而且他的古為今用的思想方法也值得今人學習。

其四,治國的基本原則,講究信用,愛護人民。孔子認為治理好國家,君主一定要重視人品、道德,要講究信用,愛護民眾,這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即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認真對待政事,並講究信用,取信於民。同時還要節省儉用,愛護人民,役使人民要不違背農時。隻有這這樣才能處理好君主與人民的關係。

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學習研究《論語》的過程中,很有必要把《論語》的思想體係化,科學化,更好地理解《論語》中的思想精神。要做到“古為今用”,就要研究《論語》思想的時代價值,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事實上,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這說明古代的思想家與我們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當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曆史局限性,這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但是,研究孔子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華,而不是簡單地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