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陳寅恪先生的“恪”字應該怎麼讀(1 / 3)

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是首先需要提及的,那就是,對於陳寅恪先生這樣一位具有獨特學術價值和曆史地位的知識分子,現當代很多學者們連他的名字的準確發音都不清楚。這是曆史謎團,還是文化失落,抑或另有其他,我們不好先下斷言。即:

不清楚他的名字是“陳寅恪(音:克)”還是“陳寅恪(音:卻或怯)”?

但是,在我們和國內外學者們進行有關他的生平活動及其學術思想的討論之時,又常常為他的名字的準確讀音到底是什麼而爭論不休。研究本世紀這樣一位可以和史學大師王國維先生並駕齊驅的、傑出的曆史學家,不得不先從他的姓名讀音開始,這實在是有點不可思議。於是,隻好先作此篇考證文章,對陳寅恪先生的名字、表字及別名等相關問題,進行比較詳細的考證,以正視聽。

(一)陳黃格先生命名的由來

1890年7月3日,農曆光緒十六年五月十七日,陳寅恪先生生於湖南長沙。此時父母住在長沙周氏蛻園。“寅恪”之名乃祖母黃氏所起。其中,“恪”字為其父陳二立之子的排行用字,“寅”字的由來又是從當年的農曆紀年為庚寅年在十二生肖中寅為虎,因此古今寅年生人,以“寅”字或“虎”字命名是一種傳統的命名法。如明代著名的畫家唐寅,字伯虎。

(二)陳寅恪先生的表字

關於陳寅恪先生有無表字的問題,蔣天樞先生往《陳寅恪先生編年亊輯》一書中曾說:

昔年樞嚐以字請,師語之曰:“憶聞,餘生時適老人熊鶴村來,先祖擬以鶴壽字餘,然此字未曾使用。”

故可暫定“鶴壽”為陳寅恪先生最初之字。所謂“鶴壽”是古語“鬆齡鶴壽”的簡稱。說明其祖父陳寶箴希望孫兒長壽之意。

但是正如陳寅恪先生自己所說,這一表字“未曾使用”。

(三)陳寅格先生的別名

關於陳寅恪先生有無別名問題,以我們所見到的陳寅恪先生發表的論文和出版的著作來看,尚無使用別名現象;隻在一封致當時身處香港的牟潤孫先生的回信中使用了“湯雲”這一別名。該信內容如下:

(四)"恪"字的“que”音說

的確,自民國以來一直存在著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que”音的現象。如,趙元任、楊步偉夫婦在《憶寅恪》一文中就曾指出:“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卻……”

數月前奉到大著。烏台正學,兼而有之。甚佩,甚佩。近年失明斷腿,不複能聽讀a敬請以後不必再寄書為感。敬頌!

湯雲敬岩。

十一月,一日,六六(年)。

北部兄嫂處乞代致意。

牟潤孫先生當時居香港。他早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陳寅恪先生的友人、著名曆史學家陳垣先生。牟潤孫先生在《敬悼陳寅恪先生》—文中曾說:“一九六六年我曾寄給陳先生一篇文章。不久,得到一封別人署名的信,說以後請勿再寄……”

牟潤孫先生所說的“得到一封別人署名的信”顯然就是此信了。內容中有“敬請以後不必再寄書為感”一語’和牟潤孫先生上文中的“說以後請勿再寄”之回信內容完全一致

這是在1966年的特殊年代下隻使用了一次的特殊別名。

此信又是由唐筼女士代筆而書。

所謂“湯雲”,亦即“唐(湯)筼記陳寅恪先生所雲”之意。“湯”和“唐”是諧音

字,而“雲”字兼有諧音的“筼”和用意的“雲(說)”雙重意義。此別名之用意和由來,到此則渙然冰釋

再如,胡適先生在1938年7月29日向英國牛津大學寫信推薦陳寅恪先生出任該大學漢學教授時,他的推薦信第一句話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