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essor Ying—Chiuh Chanis.about 47 years Old.(陳寅恪教授時年47歲。作者注。)
在此信中,他把陳寅恪先生姓名的英文發音寫成:“Ying-ChiuhChan",和姓名的英文通行寫法完全不同。但此種寫法的讀音即今天的“ChenYin-Que”。這一寫法念出來是“陳寅恪(卻)”。
又可見劉以煥先生《國學大師陳寅恪》—書中的記載:
傳主的姓名ChenYin-Que,即陳寅恪先生,是按域外通行的漢人姓名英文拚寫法書寫的。
這裏是以“que”的音來讀“恪”的音
1996年11月5日,本書作者曾和《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一書作者陸鍵東先生就“恪”字的“que”音說展開討論。他提供說:
陳寅恪先生的助手黃萱先生說:在陳先生口述《柳如是別傳》中常常有“寅恪案”一語。
當時,陳先生就是以“寅恪(que)案”來讀音的。
由此可見,傳說中的所謂“陳寅恪先生本人就瀆成‘que’的音”之說,或許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吧。而且,蔡鴻生先生在《不能以陳寅恪先生的是非為是非——蔡鴻生教授訪談》—文中聲稱:
比如,“恪”的讀音,我問過她。她說,她在北平上小學時起,在填學籍報家長名時就讀“que(卻)”。女兒不會讀錯的。而且,師母、黃萱、劉節、周一良、季羨林都這樣讀。這個字的讀法來自陳寅恪先生祖籍江西修水的族譜,屬於客家方言的舊讀。
女兒不會讀錯,可是作者自己又怎麼會寫錯呢?即: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一刊第三卷上刊發了陳寅恪先生的Han Yu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Yin—Ke",而不是“ChenYin-Qufi”。
(五)“恪”字的“qie”音說
目前為止,在中國國內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qie”音的現象,似乎不多。見趙元任、楊步偉夫婦《憶寅恪》一文:
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
在台灣學術界則至今仍存在著這一現象。這可能與漢語的南北兩大語言係統對社會語言發音的影響有關吧。“南音”讀“qie”的現象,在“北調”中並不多見。
(六)“恪”字的"ke”音說
我們主張:把陳寅恪先生的“恪”字讀成"ke"的音才是正確的。證據如下:
其一,1937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的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刊第二卷上刊發了陳寅格先生的Han Yuand the Tang Novel一文,此文的作者署名就是“ChenYin-Ke”,而不是“ChenYin-Que”,也不是胡適先生使用的“Ying-ChiuhChan”。
其二,1970年4月29日往台灣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新32期中,刊發了趙元任、楊步偉夫婦的《憶寅恪》一文中說:“但是‘恪’字的確有很多人誤讀若‘卻’或‘怯’。”可知,讀成que或qie是誤讀。既是著名語言學家又是陳寅恪先生的數代通家之好的趙元任夫婦的觀點,自然不可輕視。
其三,英閏倫敦大學漢學教授PerCeval Yetts
博士(即著名的倫敦大學中國藝術和考古學教授葉慈博士)也曾寫信推薦陳寅恪先生出任牛津大學漢學教授。有意思的是:他最初寫的推薦信使用的是英文的拚法"Ying-Chiuh Chan”,而後來則又使用德文拚法並訂正為“TchenYin-Koh”。劉誌偉先生、程美寶先生在《陳寅恪先生與牛津緣慳一麵的真相》—文中介紹說“關於陳寅恪先生的名字的拚寫,Yetts前一封信用的是ChenYin-chieh,後來卻在同年十一月十九日,專門就此致函給牛津大學注冊處,說明陳寅恪先生自己更喜歡使用的拚法是“Tchen Yin-Koh"。這說明當時讀que也很流行了,可是陳寅恪先生本人的護照(法定讀音)上注明是讀ke,此事居然關係到出國人國手續,可見非同小可又由來巳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