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新聞是由音響和文字兩部分共同來表現主題的。因而,除了一般新聞稿件寫作的基本要求之外,還必須注意文字和音響之間的配合。
音響和文字的關係不是簡單的混合,而是有機的結合。內容上互為作用,風格上協調和諧。音響和文字互相配合,相得益彰,組成一個完美的作品。一般地講,通常是文字引出實況音響,或者實況輔以文字敘述。凡是音響能夠說明問題的地方,就不要用文字。由於音響是客觀存在的,要使音響與文字配合得好,寫稿時要認真聽取音響的實況,特別是人物講話要注意人物的語氣、內容、情緒,以便使文字描寫接近現場音響。
(4)口頭報道
這是一種目擊性的報道,隻要是記者所到之處,就可以把那兒發生的值得報道的事件報道出去,告訴給聽眾。
這種形式是把記者的現場解說同訪問對象的交談以及現場音響交織起來,表達各種題材的內容。工業的、農業的、政治的、文化的都可以搞。這種形式,比錄音新聞及其他形式的錄音報道要簡單得多、迅速得多、親切得多。
(5)錄音通訊
這是一種運用典型音響進行報道的廣播通訊。它跟文字通訊一樣,不僅有一般過程的敘述,還有一些生動場麵和細節的描述。要求有比較豐富的音響材料,包括人物講話錄音、人物活動以及一些生動場麵的實況音響。這種形式適合報道典型事件,宣傳英雄模範人物和集體的先進事跡,反映祖國在實現四化建設中出現的新麵貌。
錄音通訊所反映的問題,比錄音新聞要細致深刻,應用範圍也廣。它可能是一條錄音新聞的更係統的報道,也可能是記者以目擊者的身份對一件事物的發生和成長過程的報道,還可能是圍繞著一個人物活動和一個特定的地方所形成的報道。這種形式十分靈活,它還可以包括運用現場音響素材的訪問記、遊記、巡禮等形式。
[範文]:
花鼓聲聲慶豐年
(實況:鳳陽花鼓)
旭日東升照四方,鳳陽如今大變樣;
自從實行大包幹,萬眾一心生產忙。……
(壓低混)
各位聽眾,聽到這悅耳的鳳陽花鼓,你一定想知道鳳陽的情況吧。春節前夕,記者走訪了這個全國聞名的花鼓之鄉。所見所聞,正如歌中所唱的“風陽如今大變樣”。
鳳陽在明朝以前,是個窮鄉僻野。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在這裏,並在這裏發跡。朱元璋為了顯耀門庭,先後從富庶的江南移民二十萬充實鳳陽。由於淮河連年泛濫,災荒不斷,加上封建統治者的苛捐雜稅,群眾苦不堪言。江南移民紛紛逃離,返回老家。沿途中,有些婦女靠賣唱花鼓乞討為生。直到解放前夕,鳳陽人民一遇災荒,就身背花鼓,四處討飯。日久天長,這聲聲花鼓,成了當地人們喜愛的民間歌謠。逢年過節,踏入鳳陽地界,常常可以聽到這傳統的歌聲。(突出歌聲)
解放後,鳳陽人民安居樂業了。後來由於“左”的幹擾,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破壞,這個以農業為主的縣,長期吃糧靠回銷,生產靠貸款,用錢靠救濟,成為我省有名的“三靠”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鳳陽有了較大的變化。一九七九年的糧食產量,由一九七七年的三億多斤,猛增到四億四千萬斤。一九八。年,鳳陽低溫多雨,糧食總產仍突破了五億大關,賣給國家糧食一億兩千萬斤。
短短的兩年,鳳陽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用的是什麼靈丹妙藥呢?縣委書記陳庭元和我們交談時興奮地說(出講話錄音):“鳳陽的變化,是三中全會帶來的。我們根據中央放寬政策發展農業生產的精神,大力推行責任製。具體地說,就是大包幹。這辦法全縣人民都歡迎。幹部說:‘聯產如聯心,誰聯誰熱心。’農民說:‘大包幹,真正好,幹部社員都想搞。搞上三五年,糧食吃不完。’”
在大溪河公社七裏大隊,我們親眼看到大包幹給農業生產帶來的變化。三年前,這個大隊社員口糧不到三百斤。一九七八年實行了大包幹,糧食產量就開始上升,一九七九年全大隊的糧食產量由五十九萬斤上升到一百一十七萬斤,一九八。年達到二百萬斤。全大隊三百戶人家,有一百戶糧食達到萬斤以上。我們順便走進社員高文東家,他家有三口人參加勞動,去年收糧食一萬一千多斤,花生兩千多斤。他們村十七戶人家有十戶像他家一樣。
(出花鼓音樂)春節臨近,鳳陽城鄉又響起了陣陣花鼓。然而,這再不是走村串戶賣唱求生,而是歌唱黨的農村經濟政策好,歡慶農業大豐收。燃燈公社是花鼓之鄉。在這裏,我們見到兩位年過花甲的老“花鼓女”。這兩位曆盡滄桑的老人,穿著新嶄嶄的衣服,一麵欣賞著青年人排練的節目,一麵和我們愉快地攀談。(出談話實況)
問:你們兩位老人家多大歲數啦?
答:我六十七歲,她六十三歲。
問:你們年輕的時候,經常到外地唱鳳陽花鼓嗎?
答:唉,那時候沒吃的,年年逃荒要飯,年年都要南跑北奔,到處賣唱。
問:你們到過哪些地方?
答:跑得可遠啦!南京、杭州,哪裏都去。
問:你們現在還唱不唱?
答:現在有吃有穿的,不用出去了,年紀也大了,就不唱了。
問:請你們再唱一段給我們聽聽好不好?
答:好。
兩位老人滿麵笑容地操起花鼓、小鑼,當場演唱了一段《要想翻身,參加解放軍》。(出實況:老藝人的演唱)
老人們的演唱,激起了姑娘媳婦們一陣陣銀鈴般的笑聲。這時候,姑娘、小夥們也敲起了雙條鼓,放開歌喉,高唱三中全會的偉大勝利,高唱農村的新麵貌。
(突出實況:山也歡呼水也笑,花鼓陣陣歌如潮;黨的政策威力大,農村一派新麵貌。……)
(6)錄音特寫
這是一種運用音響和文字,集中地、突出地描繪某些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景或激動人心的戰鬥情景的報道形式。它與其他特寫一樣,允許適當運用文藝筆調,細致地敘述典型事件,刻畫典型人物,抒發作者的感情。錄音特寫還常常配些音樂,烘托氣氛,使報道更加生動、優美,富於感染力。但是錄音特寫仍屬於新聞特寫,必須嚴格遵守新聞真實性的原則,絕對不允許虛構情節、假設人物和誇大事實。
(7)錄音訪問
這是利用錄音手段進行訪問、談話的一種形式(包括《答記者問》)。有時候由記者在前麵加一點簡短的介紹和說明,有時候開門見山直接進行訪問談話;有時候在談話中間插介紹。
這類形式,通常是記者提出問題,請有關人員發表意見,回答問題。除了談話以外,一般不用任何題外描寫和其他背景音響。這種報道篇幅短,主題集中,有針對性,是一種製作較為簡便而又受聽眾歡迎的廣播形式。
(8)配樂廣播
這是根據稿件內容,配上適當的音樂或音響效果,與文字混播的一種廣播形式。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為了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以加深聽眾的印象。就報道本身講,它是文字報道,但是所配的音樂或音響效果不一定是現場實況,而是配上去的,所以稱配樂廣播(或稱配音廣播),以示與錄音報道有所區別。
像山西台一九七九年在“解放軍和民兵”節目中播出的配樂通訊《兩代人的心願實現了》,其中的火車聲、音樂聲,都是根據內容配上去的,聽起來格外親切。
(9)廣播對話
這是通過對話討論問題,講解事情的一種廣播形式。在廣播對話中,播音員扮成一定的人物關係,像拉家常那樣,親切平易地進行談話,既生動活潑,又通俗易懂。它適合於對某種不正確的思想傾向進行思想教育,具體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或通俗地講解一些科學知識等。
廣播對話的寫作方法,要注意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