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上洋
在江西,穀雨是播種的季節,也是詩歌生長的季節;是春雨催醒萬物的季節,也是詩歌召喚詩人的季節。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時任江西省省長的邵式平同誌的倡導下,穀雨詩會應運而生。詩人們相聚在穀雨時節,朗誦詩歌,探討詩藝,詩歌與春天共生共榮,詩情與時代、與故鄉同調同韻。春光如羽,春雨如絲,在江西生機蓬勃的大地上,詩歌如花,粲然開放。
江西山川秀麗,物華天寶,天然就是詩歌的福祉。崇禮重學、耕讀傳家的人文傳統,更使江西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詩歌原鄉,哺育了陶淵明、晏殊、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楊萬裏等彪炳中國詩史的文學巨匠。這些優秀的江西籍詩人,勇於在詩歌發展的曆程中擔當勇士,在詩歌創作的激流中傲立潮頭,如陶淵明成為文學史上田園詩派的代表,歐陽修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領袖,楊萬裏獨創了清新活潑的“誠齋體”……從而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標誌性人物。他們的偉大創造,激勵著一代代江西詩人,詩歌創作在江西蔚然成風。穀雨詩會,無疑是承接江西詩歌傳統的創舉,是對江西這一文化風尚的發揚。
幾近半個世紀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年一度的穀雨詩會不斷發展壯大,其影響逐漸深入民間,演變成了全省性的文化活動,成為江西具有標誌性的地域文化品牌。每年穀雨時節,全省各地紛紛舉辦詩會,甚至連社區、鄉村、軍營、學校、工廠,也都飛揚著澎湃的詩情。從2003年開始,穀雨詩會擴展為融朗誦會、研討會和采風等活動為一體的穀雨詩歌節,更使這一品牌活動名聞遐邇,深入人心。作為持續舉辦的全省性、群眾性的文學活動,它已成為全國獨有的文化景觀,贏得了全國詩壇乃至整個文壇的關注。
穀雨詩會也是當代江西詩歌繁榮的重要園地,是一代代詩人成長的重要舞台。穀雨詩會的傳統,感召和吸引了無數愛好文學的青年投身於詩歌創作,他們集合在穀雨時節,在春天裏播種,在詩歌中成長。可以說,正是穀雨詩會的傳統培育和造就了江西詩人隊伍,甚至造就了江西整個文學創作隊伍。因為,許多作家正是從穀雨出發、從詩歌出發,抵達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前沿。
堅持了將近半個世紀的穀雨詩會,以其可貴的實踐為當下的詩歌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這就是:群眾需要好詩,詩歌離不開人民。詩人隻有走出狹小的“自我”,真情熱愛人民,真誠理解時代,自覺地到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中去汲取詩情畫意,才能創作出溝通群眾心靈的優秀詩作,才能讓詩歌之樹常青。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穀雨詩會,與春天同在,與時代同行。祝福未來的穀雨,以蓬勃的詩情推動江西詩歌的更大繁榮,收獲更多的精品力作,產生更大的文化影響。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