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隨談》 致勝之道(1)(1 / 1)

致勝之道

雖然從總體上說,《老子》反對競爭,主張淡泊虛靜,但同樣不乏談論謀略的成分,隻不過它更富於抽象哲理的傾向。後世政治家演繹其哲理,運用於實務,得益匪淺。所以《老子》比《莊子》更受政治家的青睞。

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想要戰勝一個對手,該用什麼辦法呢?一般人想到的是:發動自己的力量,去打擊它,削弱它,直至消滅它。但老子不這樣看。前麵我們說及,老子以為“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者死之徒”,所以他提出的取勝的途徑,正與常人之設想相反。那就是上麵引文所說:一個對手,你想要壓縮它,先要使它擴張;想要削弱它,先要使它強大;想要廢除它,先要使它興旺;想要從它那裏奪取,先要給予它好處。

這一套運用於政治鬥爭、權力鬥爭,就成為典型的謀略術。讓我們用曆史上著名的事例來說明。

春秋時期,吳國(位於今江蘇)與越國(位於今浙江)相爭,越國大敗,幾乎已經亡國。越王勾踐親自到吳王夫差宮中為奴仆,才勉強把越國保存下來。後來吳王看他一貫忠誠恭謹,把他放回去。勾踐歸國後,“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積蓄複仇的力量。但此時越是吳的附屬國,處在吳的監視和壓榨之下,強弱對比懸殊,要說複仇,談何容易?

然而勾踐卻找到了機會,這便是吳王夫差的擴張野心。吳、越本來都是僻處東南的落後國家,與中原各國沒有多少聯係。夫差打敗越國之後,國力強盛,於是不甘寂寞,想要北上中原,爭霸天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