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一方麵示以柔弱,一方麵積極鼓勵吳國的擴張計劃。當夫差準備北伐齊國時,勾踐親率群臣入朝,貢獻大量資財供吳軍使用。數年之中,吳國果然在北方建立起相當大的勢力,儼然以霸主自居。看起來,吳國顯得很強大,但由於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國內變得空虛。於是越國趁吳國大軍在外之際,以精兵突襲,給吳人以沉重的打擊,迫使夫差承認兩國的平等地位。其後經過多年相持,終於消滅了吳國,逼得不可一世的吳王夫差拔劍自刎。
另外再舉一例。曹魏末年,皇帝曹芳年幼,司馬懿和曹爽受遺命輔政。曹爽憑借其作為宗室之臣的特殊身份,驕橫自大,培植親信,把大權逐漸收攏到自己一人手中。司馬懿並非沒有實力,但他為了達到徹底打垮曹爽的目的,卻一味退讓,誘使曹爽高度膨脹。他在幾次率大軍出征,在朝廷和軍隊中鞏固了自己的威望之後,不但不以此為根據,向曹爽爭奪權力,反而聲稱風癱病發作,回家靜養去了。曹爽特意派人去探望,隻見司馬懿老態龍鍾,手腳抖顫,反應遲鈍,一副行將就木的樣子。曹爽以為他確已不足為慮,再也不作防備,所作所為,也就更加恣橫無忌,引起統治集團內部非曹爽派係的人紛紛不滿。所以,看起來曹爽的勢力很興旺,但實際上猶如一隻氣球吹過了頭,完全失去了應變的彈性。
於是機會就到來了。一次,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到京城郊外舉行祭祀典禮,司馬懿突然發動政變,封閉城門,奪取京城內所有禁衛軍的指揮權,迫令曹爽辭官,一舉成功。之後,他以果敢而殘酷的手段,殺盡曹爽家族及其同黨,為司馬氏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奠定了牢靠的基礎。這一場政變獲得成功,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是一個要素,但如果不是事先誘使曹爽在擴張過程中失去戒備、失去凝聚力,也難以如此一擊而中。
以上是政治鬥爭中的例子。在其他方麵,老子的謀略術也是適用的。譬如在西方早期商業市場上,一家公司為了打垮另一家公司,會故意引誘對手作不切實際、超出其資金應付能力的發展,使其在膨脹中失去彈性,而後在它的薄弱環節上給予有力一擊,這往往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對方的崩潰。中國的圍棋,也不乏此類戰術。在行棋中,你可以把看起來明顯有利於對方的“點”讓出來,使對方不能不為之心動,從而難以按照原有的方針行棋。當對方棋麵大肆擴張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力量分散、聯絡不牢靠、防線鬆浮等各種各樣的毛病,這就造成了攻擊它的好機會。
一般推測《老子》寫成於戰國初期或中期,這正是中國曆史上大統一出現之前,各諸侯國圍繞生死存亡進行激烈搏鬥的時代,仁義之道無人問津,謀略權術大為盛行。雖然,《老子》總體上反對競爭,主張淡泊虛靜,但同樣不乏談論謀略的成分,隻不過它更富於抽象哲理的傾向。後世政治家演繹其哲理,運用於實務,得益匪淺。所以《老子》比《莊子》更受政治家的青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