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道理
天地之廣闊,曆史之漫長,人心之幽深,萬物之紛繁,哪裏是一個人的智慧所能探究透徹的呢?所以大智之人,自然有謙虛之德,甚至是恐懼之心。凡是以喧囂的、誇張的態度表現出來,竭力要顯示其“大”的東西,都不是真正的“大”。
《老子》中很多地方說及事物發展至“大”所呈現的表征,諸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大成若缺、大盈若衝、大直若屈、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後人由此引申,又提出一些新的類似說法,如宋代蘇軾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凡此種種,可以歸納成一個道理:各種事物在達到最高境界以後,看起來會像是它的反麵形態。
在上述諸種“大”中,“大智若愚”是最為人們熟悉的成語。“大智若愚”,也就是老子所謂“大巧若拙”的更淺俗的說法,兩者意義完全相同。讓我們從這裏開始分析:大智大巧,何以會像它的反麵———愚拙。
欲知“大智”,無妨先看“小智”。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兒,略略識得幾個字,就會到處炫耀,逢人賣弄他的聰明。這既是好奇心所致,亦是因為受到周圍成年人的鼓勵,在反複的刺激下,曉得“聰明”是個好東西,憑聰明能夠受到人們的注意。受注意、受誇獎,那是自身存在得到肯定的信號,其意義非同小可。漸漸長大以後,這一種習性是否完全改變呢?也許表現形式不再那麼天真幼稚,其心理本質卻是完全相同的。可以說,大多數人都並不能夠完全獨立地確認自身存在的價值,需要從社會中獲得肯定的信號。表現聰明智慧,是獲得這種信號的重要途徑。所以,小有所得,便沾沾自喜,急於顯示給別人看,也就成為很平常的現象。名流宿儒,有時也難以免俗的。那麼,反過來說,既稱為“大智”,自然是對自身與外界,都有明澈的認識,因而超越了上述的心理狀態。於是,大智之人,反而光華內斂,無所表現其智,或至少是不輕易表現其智,看不見一種靈活機敏的樣子,便有“若愚”之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