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莊隨談》 “大”的道理(2)(1 / 1)

另一方麵,正如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一個人知識的範圍愈是擴大,他所接觸到的無知部分也愈大,因而更明白自身智慧的不足。天地之廣闊,曆史之漫長,人心之幽深,萬物之紛繁,哪裏是一個人的智慧所能探究透徹的呢?所以大智之人,自然有謙虛之德,甚至是恐懼之心,打個比方說,一隻玻璃瓶,灌上一升二升水,便溢得滿地都是;一口水池,注入幾噸水,隻覆蓋了淺淺一層,顯著很不足、欠缺甚多的樣子。這也是“大智若愚”的原因。

再說“大勇若怯”。這也是蘇軾從《老子》所作的引申,《老子》中原有的類似說法是:“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在這方麵,漢代的張良是極好的例子。在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的多年戰爭中,張良是劉邦的主要智囊人物。劉邦屢次陷於困危,幸賴張良的謀劃,得以轉危為安,所以劉邦得天下後,大封功臣,首封張良,說是:“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裏外,子房(張良)功也!”但張良卻不是一個雄武之士,他給人的印象,好像是虛怯的。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載其事,最後議論說:我料想張良此人,一定是魁梧奇偉,但是看了他的畫,“狀貌如婦人好女”,因而深知不可以貌取人的道理。

與張良同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另一位是蕭何),有甘受“下之辱”的故事,也是“大勇若怯”的例子。《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年輕時貧窮而放浪,鄉中無賴少年當眾欺辱他說:“你雖長得高大,又喜歡佩帶刀劍,內心卻很膽怯!”又說:“你如不怕死,就拔劍同我相鬥;如怕死,就從我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朝那無賴少年看了許久,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從他的下鑽過。街市上的人哄然大笑,都認為韓信是個膽小鬼。然而就是這個貌似膽怯的韓信,後來成為劉邦手下統率三軍的大將,在戰場大顯身手,最終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英雄項羽,為劉邦奪得天下。功成名就之後,韓信把當年侮辱他的無賴少年召來,給他一個小官做,並向手下將吏解釋說:“當時我並非不能殺他,隻是殺他的理由不充足,所以忍受一時之辱,而成就今日的功業。”在韓信看來,“勇敢”絕不表現為在街頭拔劍與人相鬥;大勇之人,為了使自己的勇敢有真正的發揮,也無妨在小處表現為“膽怯”。

“大方無隅”也是一個很深刻的道理。所謂“方”指方正而言。一個方正的圖形,是由四條直線的邊框組成;一個行為方正的人,堅守著確定的道德規則。但是世俗的“方正”,有時隻是以己度人,其準則相當狹隘。而“大方”即最高的方正,卻會消失了它的邊際,而能夠廣泛地包容。譬如在《聖經》裏我們讀到耶穌對世人博大的憐憫,便感覺到這同老子所說“大方無隅”有些近似。真正的偉人,也總是以俯視的同情與寬諒看待世間的一切。其他方麵的情況,大抵可以此類推。“大器晚成”,通常用來比喻超凡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期的蓄養,看起來會顯得平庸無奇;“大象無形”,是指“道”這一最高最大的存在,完全沒有可見的形體;“大音希聲”既可以理解為:最偉大的音樂無法經由聲音奏出,也可以理解為:真正強有力的發言,乃是沉默無聲的……總而言之,正因為“大”是對於日常境界的超越,所以呈現為日常境界的反麵。

用上述道理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人與事,我們可以獲得一種簡截的判斷方法:凡是以喧囂的、誇張的態度表現出來,竭力要顯示其“大”的東西,都不是真正的“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