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猶太理財經(2)(2 / 3)

11.11 持有股票一定要比現金好

眾所周知,猶太人有一個著名的現金法則,意思是說“現金比一切都更安全,更直觀”。然而,當社會進一步發展到證券和資訊時代時,猶太人卻發展了自己的現金法則。他們提出了另一個新鮮的口號,那就是“持有股票一定要比現金好”。提出這一口號並加以證實的,正是一度成為世界首富的猶太商人巴菲特。

世界股王沃倫·巴菲特從來都是從企業的營運成果中得到投資資訊的。暫且不論他領導的柏克夏的投資結果,他的這種卓有遠見的目光就值得稱道。他深信股票市場可能會暫時忽略了企業的財務成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司提供持股人更多的股權價值後,市場價格終將證實一家公司經營的成敗。華爾街著名投資人格蘭姆告訴巴菲特:“短期來看市場是個投票機器,但長期來看則是個秤重器。”他樂於忍耐。事實上當柏克夏企業的股權價值以令人滿意的速度上升時,他希望從股票市場慢一點知道消息,這樣他才有足夠的時間以便宜價錢購買更多的股份。

當巴菲特判斷某家公司會是很好的投資目標時,股市也會很快地加以正麵回應。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他不會因為股價短期上漲而強迫賣出手中的股票,而是認為華爾街的名言“隻要有利潤,你就不會破產”是個愚蠢的建議。

費歇曾經告訴他:“你手上持有的股票一定要比現金好,否則它就不是一個好的投資。”

巴菲特認為,隻要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充滿希望並令人滿意,或管理者能勝任其職務而且誠實,同時市場價格也沒有高估此企業,那麼他就相當滿足於長期持有任何證券。如果股票市場確實過分高估某家企業,他就會將其股票賣出。此外,如果他需要現金,以購買別家可能被過分低估的或是有同樣的價值,但他更了解企業的股份,就會出售公認或被低估的證券以兌換現金。

即便在這種炒股的策略下,巴菲特在1987年也持有三個普通股,不管股票市場如何過分地高估它們的股價,他都不會賣出。它們分別是華盛頓郵報公司、GEICO和首都/美國廣播公司。1990年,他將可口可樂的普通股也列為永久持股。

這種始終不渝的態度,使得這四個投資和柏克夏所控製的企業地位相等。巴菲特從不隨意賦予這種永久性地位的。還有一點值得注意,一家公司不是在巴菲特購買它之後就自動地被認定為“永久性”持股。柏克夏·哈斯威已經擁有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份20餘年,也擁有GEICO的股份18年。巴菲特在1977年首次購買首都公司。他雖然在1988年就已經購買了可口可樂的股票,但到1990年它才被提升到永久持股的地位。

11.12 小錢就是大錢

猶太人認為,金錢是屬於自己的、可以任意由自己支配的財富。別把錢看得多麼重要,更不要把“小錢”不當錢。

一位理財專家說:“盡管金額完全相等,但不同麵值的鈔票,在使用時的情形會不一樣。在對待一些數額既不太大也不太小的錢款時,一般來說,人們都不會產生太強烈的心理震動,因此即使造成了浪費,也不致於心疼。”

如果將較大的款項用化小的方式換算成一項一項“款”,在使用時就會謹慎得多了。

實際上,往往是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最能讓人直觀地、深刻地體會到金錢的作用。

當準備無謂地消耗一筆錢時,不妨想一想,用這筆錢能夠購置多少日常的必需的物品。通過這種“化小”的換算方式,也可以避免很多浪費。

一些猶太商人在經營時,也利用這種“化小”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誘使顧客掏腰包。

比如,很多商品的廣告在宣講其價格時,喊出響亮的號召:

“你每天隻需少抽一支香煙,就可……”

“你每個小時隻需付出3角錢……”

“借1萬元每天僅25元利息……”

……

通過如此的“化小”之後,給人的一種感覺就是:隻不過這麼一點點錢,小意思,買吧(借吧)……

殊不料,這正中商家的下懷。

這種“化小”術之所以能如此有效地刺激顧客的購買欲,就是因為它具有極強的迷惑性,往往將相當昂貴的商品,鬼使神差地在購買者的心目中變成了廉價的商品。

看著這誘人的“送溫情”大銷售,本來不敢“輕舉妄買”的顧客,也不免怦然心動了。於是購者如潮。許多人因此打破了節儉計劃,等到發現自己開支超過計劃時,已經晚了。

所以,生意人理財一定要盤算、有計劃,千萬別把“小錢”不當錢。

11.13 不要怕別人說自己吝嗇

“緊緊地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嗇。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都要有兩分錢的利潤的時候,才可以花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