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寧掏腰包勿讓錢袋丟失
很早的時候,有個猶太商人來到一個市場裏做生意。當得知幾天後這裏所有商品都大甩賣時,他決定留下來等待。可是,他身上帶了不少金幣,當時還沒有銀行,把金幣放在旅店裏,實在很不安全。
左思右想,他有了主意,於是帶上鏟子,晚上來到一個無人之處,在那裏打了個洞,將裝有金幣的錢袋埋藏起來。可是,等商品甩賣就要開始的時候,他跑到藏錢的地方去取錢,誰知錢袋竟然不見了。他反複回想當時的情景,認為自己記憶的地方沒有錯,於是就對周圍環境觀察起來。一觀察,他發現,在離藏錢不遠處有一間小房子。由於房子被地形遮蔽,時間又在夜晚,他竟然沒有看見。
這下情況清楚了:一定是那天晚上他在挖洞時,被屋子裏的人看了個正著。但是,分析、推理並不等於證據,他必須要有一個既能找回錢又不致引起糾紛的辦法。
這個猶太商人走近那座房子,對屋裏的主人恭敬地說:
“您住在城市裏,是個城裏人,您的頭腦一定很聰明。我是從外地來的,有件事情想請教您,讓您給出出主意,不知道能不能行?”
見對方這麼客氣,又這麼恭維自己,屋子的主人很高興,連忙說:
“可以,可以。”
猶太商人開始講出他預先設計好的計策:
“我從外地來到這裏,是想和這裏的人做生意的。我身上帶來了兩個錢袋,一個裏麵裝了500個金幣,另一個裝了800個金幣。前些天,我把那個小些的錢袋埋藏到一個誰也不知道的洞裏去了,現在身上還剩這個大點的錢袋。我不知道是該把這個錢袋交給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保管呢,還是把它也和先前那個錢袋藏到一起呢?”
屋子的主人連忙說:
“你一個外地人,頭一次到我們這個城市來,當然不能輕易信任任何人。我建議,你還是應該把這個錢袋和先前那個藏在一起為好!”
猶太商人說:
“謝謝您的指教,我明天就按照您說的去做。”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以預料得到:那個貪心的“城裏人”馬上把偷來的錢悄悄藏回到原來那個洞裏,企圖等待著另一袋金幣的出現。而猶太商人趁他一走,便上前將自己的錢袋取了出來,隻留下一個空空如也的洞在那兒。
像故事中的那個商人一樣,猶太人在做生意時都秉承一個原則——寧掏腰包不要讓錢袋丟失。
15.2 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
猶太俗語說:“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認為,不管方式方法如何,隻要是通過自己經營能力賺來的錢,就受之無愧。
賺錢有術的猶太富翁不勝枚舉,以放債發跡的亞倫就是典型一例。
亞倫移居英國後,從打工開始,用積蓄的一點小錢做些小生意。後來,由於他經營有方,生意越來越大,他需要資金周轉,不得不向錢莊或銀行借錢。亞倫在實踐中發覺,向別人借錢的代價確實太高,往往與商業經營獲得的利潤相差無幾。他想自己辛辛苦苦經營全為銀行打工,而且風險比銀行還大,倒不如自己從事放債業務合算。
於是,在有了些本錢後,亞倫就開始了放債業務。他一邊維持小生意經營,一邊抽出部分資本貸給急需用錢的人。另外,他又從銀行貸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等錢應急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0%借貸。這樣,等於100元放貸1年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買賣更能賺錢。亞倫就是盯著這個賺錢的路子,迅速走上發跡之路的。據統計,亞倫63歲逝世時,留下的遺產在當時的英國是首屈一指的。
猶太人素把金錢當做世俗的上帝。他們認為,在這個世界上除了上帝之外,就隻有金錢最值得人尊敬和重視。猶太人在追逐金錢、聚集財富方麵的成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也使得其他民族不得不向猶太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