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家園:人與環境 第一節(4)(1 / 2)

地球能養活的人口數量也是有限的,而人類維持正常生存每天都需要一定的能量,按地球植物總產量計算,如隻養活人類可以到幾千億,但是地球上以植物為食的還有千萬種生物,而且並不是所有動,植物人類都可以食用,估計人類隻能獲得植物總產量的1%,即地球所能提供的食物僅能養活近百億人。水是生命之源,人類能飲用的淡水僅占全球水資源的3%,而且能直接為人類利用的更少。加之分布不均,現在世界上已有一半地區出現水荒,一些江河湖泊的汙染使缺水矛盾更加尖銳。

人類要生存,要發展絕不僅是上麵住、飲、食的情況。1968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的保羅埃利希發表了《人口爆炸》一書。這本書使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口增長對環境的危害,埃利希夫婦也因此成為研究人口與環境問題的先驅,並由於為世界環境保護做出的突出貢獻,獲得了當今世界頗具影響的環境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布的1994年度“笹川環境獎”。1972年,羅馬俱樂部又發表了《增長的極限》的報告,其中向人類發出了控製增長速度的警告。發展中國家“人多熱氣高,貢獻大”,發達國家把人口增長作為生活水平提高標誌等觀點,正在被世界爆炸的人口所淹沒。正像肯尼斯博爾丁的評論:“誰認為在有限的世界裏,人口能永遠保持大幅度增長,他就是一個瘋子”。

1980年,世界銀行發表的《貧困與饑餓》報告中推算,危害人身健康和妨礙兒童正常發育的營養不良人口為3.4億人,從事體力勞動卻得不到足夠營養的人為7.3億人,兩者共11億,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1/4。

爆炸的人口是人類影響環境的主要因素。人類為了多一塊土地,就更多地砍森林,墾草原,填湖海,甚至掠奪式地開采地上、地下各種資源,這種為生存進行的搏鬥,能給予人類的隻是暫緩的貧困和饑餓,帶來的是環境的破壞,生態係統失衡,人類生存環境和物質條件更為惡劣。目前在人口密集的亞洲,經濟較發達的歐洲,沒有被開發但有開發價值的可耕種土地已經不多了。因為地球1/4是陸地,但其中的高山峽穀、沙漠、沼澤等地是沒辦法種糧食的。為了生存,人類不顧一切的向自然界索取,掠奪式“開發”比比皆是。

有位記者根據實際所見,講述了這樣的事實: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海在海地登陸時,曾在他的航海日記中這樣描述它:“在這個島上,險峻的山峰連成一片,每一座山看上去都很美,數千種樹木覆蓋著群山,蔥蘢挺拔,就像5月的西班牙,有的樹上開著花,有的樹上結滿了果實……”,完全是一幅生機勃勃的大自然景象。海地的國名就是以當地的民族語言“綠色群山”的意思命名的。而今,昔日哥倫布所稱頌的情景已蕩然無存,映入眼界的是人口擁擠的城鎮,看不到樹木的光禿禿荒野。1923年調查時,森林麵積還占國土的60%,1980年的調查,森林麵積隻剩下了1.7%。由於森林喪失,土水無法保持,土壤貧瘠化,擴大的土地麵積反而65%減產。而且雨季山洪直下,道路農田被淹;旱季則全島一片幹旱。人類不適當的開發生產,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森林減少等導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水與幹旱等災害增多,根據美國海外救災局統計,全世界70年代比60年代的各種災害發生次數就增加了1/3,受災人數和死亡人數更是成倍增長,尤其幹旱的死亡人數,70年代比60年代增長了20多倍,受洪水之災的人數也增長了3倍達到近2千萬人。而80年代的1982~1985年非洲大幹旱,一次受災人數就達3500萬,1987年印度幹旱,孟加拉洪水之災受害人數又都遠超過70年代的災害。從受災人數和死亡人數看,歐美如果是1,則人口眾多,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亞洲則是15。如從受災死亡人數排,幾乎全是發展中國家在前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