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家園:人與環境 第二節(4)(1 / 1)

1982年6月13日夜裏,在我國西南工業城市重慶東南郊,降下一場pH值在4左右的酸雨。雨後,禾苗幾天以後紛紛枯死。酸雨嚴重地腐蝕著嘉陵江大橋,使大橋維修期愈來愈短,維修費用大幅提高。市區供電係統線路中的金屬器件也因為受到酸雨的侵蝕,使用周期縮短了一半。

1998年上半年,中國南極長城站8次測得南極酸性降水,其中一次pH值為5.46。有趣的是當刮偏南風或偏東風時,南極大陸因為沒有人為排放,大氣是新鮮的,降水都接近於中性;當刮西北風時,來自南美洲和亞太地區的大氣汙染物將吹到中國南極站所處的南極半島,遇到降水,形成酸雨。

北歐的瑞典是一個美麗的多湖國家,全國共有大小湖泊9萬多個,由於酸雨的影響,目前已有18萬個湖泊呈酸性,主要分布在瑞典南部,其中汙染嚴重的4000個湖泊中魚類正在急劇減少或幾乎所有的魚都已死光成為死湖。挪威南部有1500個湖泊pH值小於43,其中70%沒有魚類;許多河流中,隨著河水酸性的增加,先是鮭魚,然後是鱒魚都消失了。

位於北美的加拿大由於酸雨傾瀉,酸水橫流,有4000個大小湖泊中生命絕跡,變成死亡之湖,大片大片的森林枯敗壞死。

死神的禍水不僅使草木枯死,魚蝦絕跡,人類也未能幸免其害。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僅在1980年一年之內就有五萬多人由於受酸雨中的硫化物的侵害而死亡。

酸雨,像空中飄落的死神,到處灑下扼殺生命的禍水,對草原、森林、鳥獸魚蟲、牲畜家禽和人類等一切大自然的生靈進行瘋狂的殘害,給大地帶來災難。

酸雨的危害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中葉,英國科學家羅伯特?史密斯在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發現當地降落的沾滿煙塵的黑色雨水帶有較強的酸性。他在《化學氣候學》中明確指出,工業汙染會對雨水的酸度變化產生影響,並第一次將這種酸性降雨定名為“酸雨”。但是史密斯的重要發現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當時工業汙染程度還很有限,酸雨的危害還不十分明顯。

在史密斯發現酸雨40年後,科學家保羅?索倫森又一次證實了酸雨的存在,並且提出了測量酸雨的方法,但他的工作仍然沒有引起關注。

又過了半個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工業的發展使酸雨出現的次數更頻繁,酸雨的酸性更強,危害更大,這時酸雨問題才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人們才開始對酸雨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

196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金?林肯斯率人對新罕布什爾州的哈伯河進行考察研究,發現當地降下酸度很高的雨水,淋到皮膚上使人感到疼,眼睛等器官更覺得受刺激。這以後世界各工業發達國家都先後發現了酸雨的存在。1967年,瑞典科學家斯萬特歐登在研究了各地降雨情況後首次發表了對酸雨認識的學術論文,指出酸雨對人類來說是一場化學戰爭,應把酸雨視為危害人類的化學武器。從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和環境部門,把對酸雨的監測、研究和治理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

研究結果表明:酸雨本質上是雨水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多數情況下以硫酸為主。硫酸和硝酸的形成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大氣汙染的結果,是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而成的。

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大批機器投入使用,大量的工廠競相建立,一個個高大的煙囪不停地向空中噴雲吐霧,每年把數以億噸計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氫及其他化合物排放到大氣中。各種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在燃燒汽油的同時,也把含有大量上述成分的廢氣排入空氣中,造成大氣的嚴重汙染。據估計,由於人類活動,世界上每年有二億多噸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氣體排放到大氣之中。一旦遇到降雨天氣,它們便隨同雨水飄落下來形成酸雨。帶有酸雨的雲還會隨同強風一起,把它們傳送到很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