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怯心理很強的人,過於關注自我,因此害怕成為大家注意的焦點,對人際關係有恐懼心理,對人冷淡,與人相處不融洽,在社交方麵顧慮重重。對人冷淡導致進一步孤立,逐漸會斷絕與外界,甚至與朋友的聯係,因為認為人際關係複雜。在學習、工作中缺乏必要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少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
【專家診斷】
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感受,或者出現過下麵的這些征兆?
(1)站在陌生人麵前,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審視,不敢迎視對方的目光,感到極難為情。
(2)與人交談時,麵紅耳赤,直冒虛汗,心裏發慌。即使硬著頭皮與人說上幾句,也是前言不搭後語,結結巴巴的。
(3)不善於結交朋友,於是常感到孤獨,常因不能與人融洽相處或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而煩惱。不善於在各種不同場合坦率地發表個人意見或評論,因此不能有效地與他人交換意見,給人拘謹、呆板的感覺。
(4)常感到自卑,在學習和生活中往往考慮的不是成功,考慮更多的是失敗。
如果你有以上症狀,可以肯定,你正擁有一種被稱為羞怯的心理。羞怯的本質就是不自信。其實,幾乎每個人都有害羞的時候,對青少年來說更為普遍。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項統計結果表明,97%的學生認為作公開演說和核武器是世界上兩件最可怕的事情。那麼,羞怯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1)先天原因。有些人生來性格內向,氣質屬於黏液質、抑鬱質類型,他們說話低聲細語,見到生人就臉紅,甚至常懷有一種膽怯的心理,舉手投足、尋路問津也要思前想後。
2)家庭教育不當。過分保護型與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造成孩子怯懦的性格。前者,家長代替了子女的思想和行為,子女缺乏經驗,辦事能力差,單純幼稚,遇事便緊張、恐懼、焦慮;後者,家長剝奪了子女思維和行動的機會,子女時常擔心遭批評和斥責,遇事便緊張、焦慮、消極、被動。有些家長對兒童的膽小不加引導,孩子見到生人或到了陌生的地方,便習慣性地害羞、躲避,沒有自信心。兒童進人青春期後,自我意識逐漸加強,對於別人的評價很敏感,希望自己能給別人一個“光輝形象”,為此,他們非常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唯恐有差錯。這種心理狀態導致了他們怕被人恥笑,因此在交往中表現得不自然,心跳、靦腆。久而久之,便羞於與人接觸,羞於在公開場合講話。
3)三、缺乏自信和實踐鍛煉。有些人總認為自己沒有迷人的外表,沒有過人的本領,屬能力平平之輩,因此他們在交往中沒有信心,患得患失。長期的謹小慎微不僅使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更加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加之多數學生生活環境比較好,缺乏實踐鍛煉的機會。這些往往是導致害羞的重要原因。
4)挫折的經曆。據統計,約有1/4害羞的成人在兒時並不害羞,但是在長大後卻變得害羞了,這可能與遭受過挫折有關。這種人以前開朗大方,交往積極主動,但由於複雜的主客觀原因,使他們屢屢受挫,從而變得膽怯畏縮、消極被動。
【心理處方】
正確評估自己,樹立自信心。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應多考慮要怎麼做。在各種社交場合中,應順其自然地表現自己,不要擔憂人家是否注意你。當與別人交談時,眼睛要看著對方,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眼睛上。
勇於和別人交往。向經常見麵但說話不多的人如郵遞員、售貨員等問好。與人交往,特別是與陌生人交往時要放鬆,使用一些平靜、舒緩的語句。進行自我暗示,這常常能起到緩和緊張情緒、減輕心理負擔的作用。
講究談話的技巧。在連續講話中不要擔憂中間會有停頓,因為停頓一會兒是談話中的正常現象。在談話中,當你感覺臉紅時,不要試圖用某種動作去掩飾,這樣反而會使你的臉更紅,進一步增加羞怯心理。認識到羞怯並不等於失敗,這隻是由於精神緊張,並非是不能應付社交活動。
不要過於敏感。凡事盡可能往好的方麵想,多看積極的一麵。平時注意培養自己的良好情緒和情感,相信大多數人是以信任和誠懇的態度來對待你的。不要把自己置於不信任和不真誠的假定環境中,那樣,對別人就總懷有某種戒備心理,偶有閃失,或者並無閃失,也生怕別人看破似的,這樣就會惶惶然,更加重你的羞怯心理。
2、如何克服自負心理
自負感的產生往往源於已經獲得的一些成績,是自滿情緒的進一步惡化。可以說有自負感的人,也有一定的資本,但他們在成功麵前不小心失去了自我,以為自己已成了人物,聽不進去他人的勸諫。自負者因為過於自信,總是仰著頭走路,他們常常趾高氣揚,昏昏然不辨東西,等待他們的,不是迷途就是跌跤!
【專家診斷】
請你仔細思考,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下麵的一些表現,如果回答為“是”,那麼你已經有了自負心理。
是否存在自視過高的現象?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別人都不行。很少關心別人,與他人關係疏遠。這種人時時處處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從不顧及別人,不求人時,對他人沒有絲毫的熱情,似乎人人都應為他服務,結果落得個門庭冷落。
是否有看不起別人的時候?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很多,這種人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總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在明知別人正確時,也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總愛抬高自己,卻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是否曾經過度防衛,有明顯的嫉妒心?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極力去打擊別人、排斥別人。當別人失敗時,幸災樂禍,不向別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
翻看《辭海》,“自負”的條目下是簡單明了的四個字:自恃;自許。那麼,究其原因,是什麼導致青少年產生自負心理呢?
一是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產生自負心理的第一根源。對於青少年來說,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父母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二是生活中的一帆風順。人的認識來源於經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出類拔萃,又被老師寵愛,他們就會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三是片麵的自我認識。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兒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四是情感上的原因。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生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就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對青少年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自己能勇往直前。但是,自負又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人們成就事業,反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嚴重的還會影響心理健康。
【心理處方】
接受批評。虛心接受家長、老師、同學的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嚐試著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教育,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本著謙遜的態度去學習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也許人家在這個方麵不如你,可是其他方麵明顯超過你,你就應該多學習別人的優勢,這樣對自己也是一個進步。
提高自我認識。全麵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認識自我,不能孤獨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生活在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所以,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更不能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適當提高自己的目標和追求。如果你把目標定得太低,很容易就實現了,那你自然覺得自己做什麼都行,不會看到困難和挫折,也不能夠從困難和挫折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與人平等相處。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在觀念、行動上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否則便被激怒,甚至大打出手。平等相處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保持適度的自信。自信膨脹的結果就成了自負,因此要保持自信心,但是不要過度自信。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條件和前提的,不要太武斷,要全麵考慮問題,這樣也可以增強你的自信心,克服你的自負心理。
3、如何戰勝逃避心理
許多研究心理健康的專家一致認為,適應良好的人或心理健康的人,能以“解決問題”的心態和行為麵對挑戰,而不是逃避問題,怨天尤人。但在現實生活中,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和行為麵對挫折與挑戰其實並非易事。可以看到有不少人,他們或因工作、事業中的挫折而苦惱抱怨,或因家庭、婚姻關係不和而心灰意冷,甚至有的因遭受重大打擊而產生輕生念頭,生命似乎是那麼脆弱。
【專家診斷】
要知道,生活中的事情永遠沒有盡善盡美的。每一天人們都會遇到麻煩。有的人就會想:“為什麼倒黴的又是我呢?”犯了錯誤、判斷失誤、記錯事情、受人幹擾分了心,任何人都沒辦法做到無所不知,因而有時會在常識方麵有所欠缺。誠然,有許多在所難免的錯誤可以澄清、解釋並改正。但是,人們有時還會故意搗亂,然後再編造借口或尋找漏洞以逃脫懲罰。如果指責無關痛癢,人們就不必為那些小小的失誤或錯誤行為解釋開脫了。
但是,指責往往會引起不快和懲罰。為了避免這些不快與懲罰,許多人想盡辦法逃避責任,比如轉移批評、推卸責任、文過飾非等等。
有位患者本有著令人羨慕的職業,但是最近他向醫生坦言自己曾經閃現過輕生的念頭。他是一個因循守舊的人,不習慣麵對變化與改革。當他得知自己可能被指派去幹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歡的工作時,潛在的焦慮、恐懼與厭世情緒隨即湧上心頭。他本來可以去競爭另外一個更適合自己的職位,可是他由於膽怯自卑而失去了競爭的勇氣。或許正是這種逃避競爭、習慣於退縮的心態,使他陷入絕望的深淵之中。這種扭曲的心態和錯誤的認知觀念使他放棄了所有的努力。
人們在逃避指責時,經常會含糊其辭、或者故意隱瞞關鍵問題、或者幹脆靠撒謊來逃脫批評與懲罰。比如說,工作拖拉的人多半不會輕易承認:“我的報告交得遲是因為我不喜歡打擾別人的工作。我才不在乎我的延誤會不會對別人造成影響呢。我偷懶的時候,從來是隻圖自己舒服的。”相反,他們常常會說:“我家裏出了一些事情。”或是其他一些誇大其詞的謊言。
編造借口可以博取同情,但是,如果編造借口逐漸習慣成自然,撒謊的技巧漸趨熟練,也就積習難改了。養成為逃避公正的譴責而撒謊的習慣,等於作出了一個危險的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一個人就很難再有其他的選擇了。如果對事態的發展真的無能為力,大多數明白事理的人是不會苛責犯錯誤的人。隻有當一個人明知故犯並造成惡果時,人們才會對他進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