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2 / 3)

當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先不要試著去逃避,如果能勇敢地去麵對,也許會發現事情原本很容易解決。逃避盡管能幫助人暫時的擺脫責任和壓力,但畢竟不是最終的解決問題之道。

“免罪”理論可以幫助理解常見的逃避責任的行為的深層原因。免罪理論的內容如下:

①避免或逃脫責罰是人類的一種強烈本能;

②多數人在“有利”與“不利”兩種形勢的抉擇中都會選擇趨吉避凶;

③通過各種“免罪”行為,人們可以暫時逃脫責罰,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

以下是一些逃避責任的伎倆和其內在的含義:

“這不是我的錯。”

這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

這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人們經常對此進行反駁: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是成心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如果有人這麼說,就告訴他:也沒有人讓你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是最直接的否認。可以請他拿出證據來。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找這種借口的人認為法不責眾,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不要理會,先處理他,其他人的責任以後再說。

找借口逃避責任的人往往都能僥幸逃脫。他們因逃避或拖延了自身錯誤的社會後果而自鳴得意。這種心理強化使得這些借口得到了廣泛使用。這類“免罪”的借口經常能夠獲得部分或完全的成功,否則,人們就不會使用這種手段了。

為了免受譴責,多數人都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是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比如,有人沒有按時完成小組工作計劃中自己那一部分任務,他給自己的理由是他需要時間進入狀態。而當同事們問起他延誤的原因時,他卻對他們說自己生病了。

【心理處方】

從一個人出生時起,就在與周圍的世界產生積極的互動。環境對人產生影響,但是人往往更會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影響。能夠在眾多選擇中做出自己的決定,這就是所謂“自由意誌”。這說明一個人擁有主宰自身行為的能力,因而完全能夠對周圍環境產生影響。如果是這樣,就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個人做出決定,就理應承受相應的責備與讚揚。但是有時,人們在作決定時確實會受到種種客觀情況的幹擾:比如信息不通、缺乏常識、時間緊迫或者精神不夠集中等等。

所幸人類具有創造力,因此有辦法逃避應當承擔的責任。當然,如果真是無辜的,就經常能夠通過事實、證據和邏輯駁斥他人的指責。但是,如果真的有責任,就應該接受別人的責備。

如果一個人辜負了同事的信任,繼而若無其事地對他們撒謊,人際關係就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免受應得的責備,有些人會掩蓋真相、敷衍搪塞、編造借口、無中生有、文不對題或者真真假假,閃爍其詞。這些欺騙伎倆並非總能奏效,但是其目的卻已昭然若揭:不過是想方設法逃避譴責與懲罰罷了。承認“我錯了”意義非常重大。因為人人都難免犯錯,所以大多數人都能原諒別人的過失。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信譽,並且有助於自我完善。

媒體經常報道有人為了逃避責任,不惜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雖說人對於未來會感到不安與恐懼,害怕麵對死亡,也因此知道珍惜生命,是為什麼還有人敢自殺呢?

這和人的潛在意識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當人對於某些事情感到痛苦時,這個痛苦就會不斷傳輸給潛在意識,而潛在意識就會忠實地依照這樣的信息,在情境來臨時去實現。

人的行為有90%是受潛在意識所控製,而潛在意識是從出生開始,經過每日意識沉積所形成。所以它不僅會反映在心理上,更會反映在生理上,因為人的身體是由自律神經掌控,而自律神經是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作用而形成。如果交感神經兩者作用互動平衡,自律神經就會正常,身體各方麵的運作也會因此順暢。

人是無法用意誌力去控製自律神經的。當某個人感到生氣、焦慮、恐懼時,交感神經是處於極度緊繃的狀態的,使心跳及血壓隨之起伏,整個身體就會不聽使喚。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就連肌肉都會緊繃起來。如果長時間下來心理都是處於低潮,或情緒的緊繃,身體就會產生極大的警訊,最後也會因為不能承受這樣的壓力,而使人崩潰,理智(顯在意識)完全被潛在意識掌控。

自殺的動機絕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因為人感到痛苦,所以不斷告訴自己,死去總比活著好,潛在意識就產生活著幹什麼的意念,最後終於帶領人走上死亡。所以人應該時時刻刻朝正麵思考,而不要讓負麵的痛苦沉澱,例如人們信仰宗教求神拜佛,無非是祈求痛苦能獲得解決,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在告訴潛在意識:我們要遠離痛苦。重複的告知,潛在意識確實就會帶領人們遠離痛苦。

有人為了怕痛苦,而選擇規避問題,其實人的成長,就是因為人生中經曆過無數挫折與失敗,如果能認識痛苦的價值,願意麵對現實,有勇氣承擔痛苦,人就能活得更堅強、更有價值。

4、如何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病狀心理現象。“自”是指自我;“私”是指利己;“自私”指的是隻顧自己的利益。不顧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常有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等說法。自私有程度上的不同。輕微一點是計較個人得失、有私心雜念、不講公德;嚴重的則表現為達到個人目的,侵吞公款、誣陷他人、殺人越貨、鋌而走險。自私之心是萬惡之源,貪婪、嫉妒、報複、吝嗇、虛榮等病態社會心理從根本上講都是自私的表現。自私是我

們走向成功和取得人生最偉大勝利的最大障礙,我們應該學會去克服它。

【專家診斷】

自私本是人類的一種正常表現,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時候。但無私幫助別人也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甚至每個人也都有過無私幫助別人的時候。所以不能說自私是人的本性。

私欲是一切生物的共性,所不同的是其它生物的私欲是有限的,人的私欲是無限的。正因為如此,人的不合理的私欲必須要受到社會公理、道義、法律的製約,否則這個社會就不屑正常的社會。任何一個人內心存在一種普遍的道德、法律意識和保持自己的私心雜念是不矛盾的。如果人性中全是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是神,如果人心中全是私心雜念,無崇高的道德理念,人就不再是人而和動物沒什麼區別。

自私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是一種近似本能的欲望。處於一個人的心靈深處。正因為自私心理潛藏較深,它的存在與表現便常常不為個人所意識到,有的人不顧社會曆史條件的要求,一味想滿足自己的各種私欲,可是自己卻並非意識到他的行為過於自私,相反他在侵占別人利益時往往心安理得。也因為如此,我們才將自私稱為人格缺陷。

自私心理並不是洪水猛獸。隻要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自私行為時及時調適。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作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自私和無私之間僅是一線之隔。越過它,你可以感受到舍己為人,不求任何回報的快樂。這是最大的喜悅,也是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步。

自私的人停留在狹小自我的束縛裏。無法想象和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無私是所有偉大人物共同的特性之一。沒有無私的服務,做什麼都不會得到成就。如果行為是自私的,縱然讀破萬卷經書也是枉然。

自私自利的人腦子裏隻是滿裝著自己,他們不會愛別人,更不懂得為別人而付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外在的一切都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因而,他們不願奉獻,因為這無異於從他們身上割肉。

因此,羅素說道:“我的快樂日益俱增,一部分是因為我終於成功地驅除了某些根本不可能的欲望。但更大的原因,還應歸公於心靈中逐漸減少了對自我的關心。”

貪欲無邊無際,可以無限製地擴展,這其中的動力,便是自私之心。私心是由於過分看重自我的私名和私利而產生的。私心是萬惡之因。也是萬錯之源。它隻求滿足一己之私利,片麵追求自我的名譽和地位。而置他人的利益甚至生命於不顧;它使大團體為迎合小團體成員的狹隘名利之心,而置社會整體利益於腦後。

【心理處方】

自私作為一種病態社會心理,是可以克服的。作為自我來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心理調適。具體來說有如下方法:

⑴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⑵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⑶回避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不停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自私是一種心理疾病。往往使擁有的化為虛無。自私是人性缺點中最可怕的一個。它會扭曲人們的心靈,造成心理疾病。一旦心理有病後,這個人就再也無法超越自己。

5、如何突破狹隘心理

狹隘是一種心胸狹窄、氣量狹小的心理和人格缺陷。狹隘者常常表現為: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不得虧,會想方設法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意的傷害,否則便耿耿於懷、伺機報複;人際交往麵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兒義氣”,隻同與自己類似或不超過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自己意見有分歧或比自己強的人。

【專家診斷】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我們自己。狹隘讓我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我們心胸不寬廣,整日為是非人我,窮通得失而縈縈繞繞,煩惱重重。同時自私也會讓我們身邊的人遠離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