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3 / 3)

狹隘心理的形成包括兩個方麵的原因:

(1)認識水平。有些人閱曆淺、經驗少,容易把事情想得過於困難、複雜,加之對自己的能力估計不足,對事情感到無能為力,因此容易緊張、焦慮、心胸狹隘。

(2)家庭因素。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與狹隘的產生有很大關係,如有些人的狹隘心理完全是父母的翻版。另外,優越的生活環境、父母溺愛的教育方法也往往使自己任性、驕傲、自私,受不了半點委屈,容不下“異己”分子,十分狹隘。心胸狹隘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加以克服。

【心理處方】

⑴積極應對挫折

人生在世,困難挫折在所難免,痛哭流涕時有發生。一味的焦慮、憂愁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對身心健康有害。要學會以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應對挫折:遇到挫折,冷靜分析原因,想想應該如何解決,選擇最好的方法,然後製訂計劃,貫徹執行。如此,你就會在行動中感到自己的進步,哪裏還會有時間傷心悲歎?

⑵正確處理人際關係

要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感,進行正當的人際交往,與人相處應熱情、直率,善於團結互助,融“小我”於“大我”之中。交往的增多,可加深彼此了解與溝通,更透徹地了解別人與自己,開闊心胸。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不願結交意見相悖或強於自己的人,那你永遠隻能在你的小圈子中徘徊。

⑶開闊視野,拓寬心胸

在閑暇時,不妨走出校園、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它的博大、美麗。大自然會讓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培養豪邁氣概,有利於走出狹隘的內心世界。

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定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

人活在世,如何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要充分地挖掘生命的潛能,為社會做貢獻,給後人留下點有價值的東西。當一個人把眼光放在大事上,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積極的生活目標,他就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拋開“自我中心”,就不會遇事斤斤計較,“心底無私”才能“天地寬”。

⑸豐富業餘文化生活

拓寬興趣範圍,多參加各種文娛、體育活動,使自己時刻感受到生活、學習中的新鮮刺激,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增強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壓力。

6、如何突破自閉心理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專家診斷】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從中年人來講,如果一個人不能關心和愛護下一代,為下一代提供物質與精神財富(還應包括整個家庭成員),那他就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這種人隻關心自己,不與他人來往,或者自我評價低而懶於與人交往。從老年人來講,喪偶喪子的打擊,很易使人心灰意懶,精神恍惚,對生活失去信心,不能容納自己,常常表現為十分戀家。

自閉的人往往有些孤獨。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有些人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亂對號入座,心裏緊張起來。他們最怕到公開場合去,在生人麵前常顯得束手無策,於是幹脆躲在家中不出來。也有些人寧願獨身也不願成家,大男不成家,大多是不願意承擔起建立家庭、養育子女的責任;大女不出嫁,是在期待出現理想中的“白馬王子”。他們或者回避現實,或者期望過高,因此都將自己封閉起來。

【心理處方】

樂於接受自己有時不妨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

⑴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

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⑵精神轉移法。

即將過分關注自我的精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減輕心理壓力,如練字、繪畫、唱歌、練琴等。

⑶係統脫敏法。

自我封閉者要正視現實,要勇敢地介入社會生活,找機會多接觸和了解外人。這樣不斷摸索經驗,可擴大與外界的交往,這可以從最易的做起,逐步完成難度動作。

⑷學會關心別人。

如果你期望被人關心和喜愛,你首先得關心別人和喜愛別人。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克服了困難,不僅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愛,而且,由於你的關心引起了別人的積極反應,也會給你帶來滿足感,並增強了你與人交往的自信心。

除了關心別人以外,有了困難你要學會向別人求助,因為別人幫助你克服了困難,你的心理當然就會從緊張轉為輕鬆,這不僅使你懂得了與人交往的重要性;而且由於你誠摯的致謝,別人也會感到愉快,這就加強了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

⑸學會正確評價自己。

古語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人際交往中,你對自己的認識越正確,你的行為就越自然,表現也越得體,結果也就越能獲得別人肯定的評價,這種評價對於幫助你克服自卑和自傲兩種不利於合群的心理障礙是十分有利的。

(6)改正錯誤的人際知覺。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在評價別人時難免帶有主觀印象,結果常常因此而“失真”。比如,人們常常根據對方的一些個人資料(如籍貫、職業等)來推斷此人的性格,如認為會計總是斤斤計較,小氣萬分的。這種錯誤的人際知覺,當然使你難於與人和睦相處。因此,隻要你能認識到這些人際知覺中的偏見並不為之所囿,你就能合群了。

⑺學會一些交際技能。

如果你在與人交往時總是失敗,則由此而引起的消極情緒當然會影響你的合群性格。如果你能多學習一點交往的藝術,自當有助於交往的成功。例如,多掌握幾種文體活動技能,如跳舞、打球之類,你會發現自己在許多場合都會成為受別人歡迎的人。

⑻保持人格的完整性。

莊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朋。”與人相處時,當然不應苛求別人,而應當采取隨和的態度,但那是有限度的。因為隨和不是放棄原則,遷就亦非予取予求。如果那樣,根本就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尊敬,自然無從使自己合群了。

保持人格完整的最好辦法,是在平素的待人接物中,把自己的處事原則和態度明白地表現出來,讓別人知道你是怎樣一個人。這樣,別人就會知道你的作風,而不會勉為其難地要你做你不願做的事,而你也不會因經常需要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影響彼此間的人際關係了。

⑼學會和別人交換意見。

合群性格的形成有賴於良好的人際關係,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則始於相互的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又要靠彼此在思想上和態度上的溝通。因此,經常找機會與別人談談話、聊聊天,討論某些問題,交換一些意見是十分必要的。

友情是在相互的施與愛之中生長的。孟子說得好:“愛人者人恒愛之”,你如果能主動伸出善意的手,它馬上就會被無數友情的手握住的。

7、如何消除虛榮心

虛榮心是不實事求是,不考慮具體條件,追求虛假的聲譽,尤其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打腫臉充胖子”。

【專家診斷】

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虛榮心的產生有以下原因:

(1)“要麵子”。林語堂先生曾在《吾國吾民》中寫到:“麵子是統治中國的三女神之一”。“講麵子”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民族的心理問題,反映了中國人被尊重與有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丟麵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是很難接受的,於是有些人為了“要麵子”,即使“打腫臉充胖子”也覺得高興。

(2)與戲劇化人格傾向有關。愛虛榮的人多半為外向型、衝動型、反複善變、做作,具有濃厚、強烈的情感反應,裝腔作勢、缺乏真實的情感,待人處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其實,虛榮心的背後掩蓋著的是自卑與心虛等深層的心理缺陷。具有虛榮心理的人,也有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虛榮,對於個體而言隻是一種補償作用,竭力追慕浮華,是用來掩飾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缺陷。從現實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虛榮心強的人大多不願腳踏實地的做事。而是經常利用撒謊,投機等不正常手段去捕獲名譽。他們在物質上講排場和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風頭;在人格上又很自負、嫉妒心重;在學習上不刻苦。正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所說:“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虛榮心的表現大致分為十四個方麵:

喜歡談論有名氣的親戚朋友或以與同名人交往為榮。

熱衷於時髦服裝,對西方的流行貨追逐。

行事購物喜擺闊。

不懂裝懂,海闊天空。

熱衷於追求一鳴驚人的成果。

對名著、影片隻求一知半解,誇誇其談。

好表現自己。尤其想在大庭廣眾麵前露一手。

好掩飾自己。

對表揚沾沾自喜。

對批評耿耿於懷。

表麵熱情,內心冷淡,討好別人。

找對象過分追求長相門第。

婚禮講排場、擺闊氣。

講麵子,麵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