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有了虛榮心理,對我們的危害也是非常明顯的。

其一是社會道德品質優良發展的絆腳石,也會衍生出自私、虛偽、欺騙等不良行為表現。其二是沒有“自知之明”,驕傲自滿,盲目成性,在進步和成長中是消極的一麵。其三是情感變化的導火索。由於虛榮的人的心理負擔過於沉重,需求過多過高,自身條件和現實生活的差距不能讓他們得到滿足。因此,怨天尤人,憤怒壓抑等負麵情感隨之滋生、積累,最終引起情感的畸變和人格的變態。嚴重的虛榮不僅會影響學習、進步和人際關係,而且對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發育,都會造成極大的危害。

【心理處方】

虛榮心理作為一種普遍心理,已成為人性中根深蒂固、難以根除的心理弱點。那麼,有什麼方法能夠趨利避害,把它利用到好的地方去呢?現代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對於虛榮心,切不可從如何破壞它人手,而應該放在如何改善它、誘導它走向有用的地方去。例如,對富有而虛榮的人,可以讓他拿出來一點作為慈善基金,或者經營一項事業使他人多一種安全保障;對才華橫溢而虛榮的人,可以讓他多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那麼,虛榮這一人際正常交往中的障礙物,就能為人類造福。

對於個體而言,人們要及時對自己的虛榮心進行積極的調適。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改變認知,對榮譽、地位、得失、麵子要持有一種正確的認識和態度。每個人都應十分珍惜和愛護自己及他人的榮譽與地位,但是這種追求必須與個人的社會角色及才能一致;愛麵子,如果“打腫臉充胖子”,過分追求榮譽,有時不僅沒有保住麵子,反而會使自己的人格發生扭曲;“失敗乃成功之母”,必須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從挫折中悟出真理,才能自信、自愛、自立、自強,從而消除虛榮心;要實現自我價值,不僅不能脫離社會現實的需要,而且還必須把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建立在社會責任感上,正確理解權力、地位、榮譽的內涵和人格自尊的真實意義。

其次,把握好攀比的尺度。比較是一種普遍心理,但要把握好攀比的方向、範圍與程度。從方向上講,要多立足於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的比較,如比一比個人在學校和單位的地位、作用與貢獻,而不是隻看到個人工資收入、待遇的高低;從範圍上講,要立足於健康的而不是病態的比較,要比成績,比幹勁,比投入,而不是貪圖虛名、嫉妒他人,表現自己;從程度上講學習良好的社會榜樣,從名人傳記、名人名言中,從現實生活中,以那些腳踏實地、不徒有虛名、努力進取的名人中汲取精華,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修養。在進步和成長中做一個“實事求是、不自以為是”的人。

最後,聽取別人的正確評價。虛榮心與自尊心是聯係的,自尊心又和周圍的輿論密切相關。別人的議論。他人的優越條件,都不應當是影響自己進步的外因,決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隻有這樣的自信和自強,才能不被虛榮心所驅使,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說:“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而生,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他的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真實的生活。麵對虛榮心,讓我們用“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核心武器,去打敗它吧!

8、如何克服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想像。陷入猜疑誤區的人是活得很累的。如果猜疑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

【專家診斷】

經過心理學家調查研究發現,猜疑的心理成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

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他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幾乎都同這種封閉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對環境、對他人、對自己缺乏信任

古人說:“長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長相疑。不過,“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聯係。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別人,實際上也是對自己有懷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一個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別人,越不易產生猜疑心理。

對交往挫折的自我防衛

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在交往中受過騙,蒙受過巨大的精神損失和感情挫折,結果萬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心理處方】

人群中,生性多疑、經常對人抱有防範之心的秘密主義者,為數實在不少。他們認為,一旦別人盜取了自己的思想並加以評判,那就會和自己對抗或在工作中加害自己。也就是說,他們對別人總是抱著戒備、恐懼的心理。所以,他們從不敢相信別人,也不願與他人分享某些積極的成果,更不敢委任別人擔當重任。凡事都要自己控製,這樣他們才會放心。

其實,這種人是心地簡單、頭腦僵化的孤獨者。無端猜疑和防範別人的結果,必將使自己也失去支持和幫助,這就等於自己堵住了自己前進的道路。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應如何消除猜疑心理呢?

第一,優化個人的心理素質。拓寬胸懷,來增大對別人的信任度和排除不良心理。

第二,擺脫錯誤思維方法的束縛。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隻有擺脫錯誤思維的束縛,走出先入為主的死胡同,才能促使猜疑之心在得不到自我證實和不能自圓其說的情況下自行消失。

第三,敞開心扉,增加心靈的透明度。猜疑往往是心靈閉鎖者人為設置的心理屏障。隻有敞開心扉,將心靈深處的猜測和疑慮公之於眾,增加心靈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閡,獲得最大限度的諒解。

第四,無視“長舌人”傳播的流言。猜疑之火往往在“長舌人”的煽動下,才越燒越旺,致使人失去理智、釀成惡果。因此,當聽到流言時,千萬要冷靜,謹防上當受騙。

第五,當我們開始猜疑某個人時,最好能先綜合分析一下他平時的為人、經曆以及與自己多年共事交往的表現。這樣有助於將錯誤的猜疑消滅在萌芽狀態。

產生了猜疑心,你可以有所警惕,但不要表露於外。這樣,當猜疑有道理時,你因為做好了準備而免受其害;而當這種猜疑毫無道理時,就可以避免誤會好人。

9、如何走出自卑的陰影

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嚴重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他本人具有某種缺陷或者短處,而是不能容納自己,自慚形穢,常常把自己放在一個低人一等,不被自己喜歡,進而演繹成別人看不起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專家診斷】

自卑的人心情低沉,鬱鬱寡歡,常因為害怕別人瞧不起自己而不願意與別人來往,隻想和人疏遠,缺少朋友,甚至內疚、自責、自罪;他們做事缺乏信心,沒有自信,優柔寡斷,毫無競爭意識,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和歡樂,因而感到疲勞,心灰意懶。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類都有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與超越。小的時候,看到別人長大而自卑;長大後,發現別人比自己有錢自卑;有錢的時候,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富年輕力壯也自卑。這樣看來,自卑其實是不可怕的,從某種程度上講,自卑也是推動一個人不斷自我完善的動力。但是,如果你已經認識到自己的自卑,而不願意去進行自我突破的話,那麼自卑對你來講就是非常有害的。

為什麼會產生自卑心理呢?一般來說,自卑感的產生與主客觀因素及和自我評價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表現在三個方麵:

(1)自傲逼人。即人們常說的過分的自卑以過分的自尊表現出來,尤其當屈從的方式不能減輕其自卑之苦時,就采用好鬥方式。有自卑感的人比任何人更注意到不讓自己被別人發現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因此當他認為別人可能會發現時,便采用這種好鬥的方式阻止別人的了解。人們常發現這種人動輒就會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尋找借口滋事。其實,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反而暴露出自已真實的內心世界。

(2)跟隨大流。喪失信心之人,常對自己的決定缺乏自信,便隨大流以求與他人保持一致,去應驗一句“人隨大流不挨罰,羊隨大群不挨打”的古訓。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努力尋找他人的認可。我們發現對自卑者來說的一個“規律”:他們在做了某一件事之前就想:別人是不是這樣的看法?我這樣做會讓人笑嗎?會不會被認為是出風頭?在做了事之後,又想:不知會不會得罪人?如果剛才不那麼做就會更好等等。總而言之,求同心理極強。

(3)膽怯封閉。一些人由於深感自己不如別人,在人與人交往或者從事某項事業中必敗無疑,於是把自己封閉起來,不參與競爭,不幹有風險的事,堅信“安全第一”。越是封閉自己,就越是對自己沒有自信,造成不良循環。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卑的人很少會主動與人交往,在一些有激烈競爭的事業中更難覓蹤影。

另外,自卑者都有一些共同的典型心理:

(1)意誌消沉。自卑者的意誌是消沉的,他們心情沉重的啄因之一是“背負情感包袱”。他們像負重的牲畜一樣,把沒有解決的老問題、老矛盾背在身上,天滅翻來覆去地念叨那些煩惱的事情。

(2)多疑,對別人和自己的信心都不足。

(3)消極地看待問題,凡事總往壞處想。自卑者最難忘懷的便是失望與厄運,他們整天想著消極的事情。

(4)總是自怨自艾與自責。

(5)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嚐試新鮮事物。在現代社會變化劇烈而競爭殘酷的狀況下,任何人都會不斷地遭到自卑感的衝擊,尤其是當以往在許多方麵遜於自己的人、如今卻優越地站在你麵前的時候。你的心理會嚴重地失衡,那種自卑感更是難以忍受。

(6)高興不起來。如果你對於生活前景的看法是消極的,你就不可能快樂。對於情緒消極的自卑者來說,幾乎根本沒有過歡笑愉快的經曆。他們把現實可能享受的歡樂也失去了,因為他們還在回味昨日不愉快的經曆,沉溺於痛苦之中。

(7)老是想著掃興的事情,一旦看到別人熱情地去做某件事,會覺得不可思議。

可是自卑並不是錯。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自卑感並非什麼壞的情感,或是變態的征兆。相反,它是每個人在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和完美的人生過程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反應。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像孩子那樣利用自卑作為借口逃避現實,事事依賴他人,還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但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第一種人自慚形穢,被自卑所壓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憂鬱的情緒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惡性的“自卑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