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3 / 3)

吝嗇之人都非常計較個人的得失,遇事總怕自己吃虧。吝嗇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財富與利益,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親不認,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們對別人的苦楚顯得冷漠無情,毫無憐憫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吝嗇之人很少參與社會活動,也不關心周圍的事物,“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明知不對,少說為佳”。他們不願幫助別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有了困難也就很難得到他人的幫助。

吝嗇的代價是巨大的。有時,別人所求於你的,往往對你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對他而言卻意義重大。你給了,雖然有點兒細小的損失,但卻得到了一顆感恩的心;你不給,雖然自己毫發無損,卻在別人的心裏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凡吝嗇的人一般都是自私的、貪婪的。這類人總是嫌自己發財速度太慢,總嫌發財“效率”太低,總想不勞而獲或者少勞多獲,因而挖空心思地、不擇手段地算計他人、算計集體、算計社會。一般的情況是,在吝嗇者口袋裏的金錢或多或少地帶有不潔的成分,廉恥、天良、真理,都會沉溺在吝嗇者的吝嗇之中。

吝嗇果真能給吝嗇者帶來愉快嗎?當然不能。其實吝嗇者的生活是最不安寧的,他們整天忙著的是掙錢,最擔心的是丟錢,唯恐盜賊將他的金錢全部偷走,唯恐一場大火將其財產全部吞噬掉,唯恐自己的親人將它全部揮霍掉,因而整天提心吊膽、坐立不安,自然永遠不會是愉快的。

所以,我們要打破吝嗇的樊籬,走出吝嗇的灰暗,尋找生命中那一片與人分享的藍天。

【心理處方】

與人分享和給予並沒有資格的限製,再吝嗇、再壞的人,隻要決心與人分享,就可以透過訓練開啟慈愛、布施之心。

在商業社會,金錢、地位這些物質上的東西似乎在人們的眼中變得格外重要。當人們從窮怕了的時代剛剛開始向小康社會邁進的時候,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成了拜金主義者、唯利主義者,在他們看來,別的什麼都無所謂,錢才是好東西,再多也不怕被壓趴下。為了錢,為了私利,有的人可以不擇手段,甚至不惜犯法,鋌而走險。

殊不知,人生在世,除了金錢、地位,還有很多更值得追求的東西。

世界首富比爾 蓋茨是一位享譽全球的慈善家,他和妻子梅琳達 蓋茨於2000年1月成立了基金會。它是由蓋茨教育基金會和威廉 蓋茨基金會合並而成的,前一個基金會致力於通過公共圖書館使更多的人有機會使用科技資源,後一個基金會注重改善全球衛生保健狀況。合並後的基金會總部位於西雅圖,由比爾 蓋茨的父親老威廉 蓋茨及帕蒂 斯通斯福主持。

比爾 蓋茨把自己賺的錢很大部分花在慈善事業上,僅2001年,蓋茨夫婦就捐出20億美元給比爾 蓋茨及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是當年全美捐款最多的人。

據了解,迄今為止,蓋茨和妻子已經為國際健康事業捐贈了上百億美元的資金。比爾 蓋茨向外界公開了遺囑,其中宣布將把自己全部財產的98%留給自己創辦的比爾 蓋茨及梅琳達 蓋茨基金會。

有人說,當你有1美元時,捐出l美分相當容易,但是當你有100萬美元時,捐出10萬美元就不那麼容易了。但比爾 蓋茨做到了,因為他懂得,即使慷慨付出不能保證得到回報,他也不會停止去付出,因為付出的同時,已經收獲了內心的寧靜與滿足,靈魂也得到了升華。

如果你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一定要記住:金錢不是萬能的,隻是用來達到目的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人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還不夠替你買到快樂!當金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恐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這個時候,你不放棄生活,生活也會放棄你!

所以,在生活中,讓我們學會“布施”吧,因為,隻有如此,才能讓我們學會給予,才能收獲幸福。懂得付出,才能有更多收獲。

12、如何突破抱怨心理

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歡抱怨,他們抱怨家人、抱怨朋友、抱怨上司、抱怨同事,仿佛隻要與他有接觸的事或人他都無一例外地抱怨,他們因為這些抱怨每天都在灰暗的心情下度過。其實這些抱怨不僅帶給他們自身傷害,還會傷害他人。在抱怨的天空下,每個人都不再輕鬆,所以,我們要把不滿的情緒、抱怨的語言在心中化解,我們要明白生活不僅有苦難、殘缺,還有幸福和美好。

【專家診斷】

有的人認為發發牢騷,是對不滿情緒的發泄,有易於身心健康,其實不然,抱怨不僅不會給我們帶來健康,而且還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多麻煩。

曾經有一位好發牢騷的員工憤然離開了好幾個老板,抱怨老板的種種不是,三年後,當他在自己最喜歡的事業上被老板辭退的時候,他終於明白是自己一直欠缺必備的能力,而不是原先的老板沒有賞識他。

抱怨似乎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它也很容易傳染,而且讓別人感染上此病後卻渾然不知。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抑強扶弱、劫富濟貧的心態,對那些超越我們、管理我們的人天生有一種抵觸情緒。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認為,富有之所以富有,是源於對窮人的剝削。直到今天,這種財富的原罪始終沒有從人們的頭腦中消除。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關於為富不仁的報道,內容不過是對老板如何奸詐的揭露,以及對“社會底層人士”的同情。

那些落魄的人的確值得同情,但是你想過沒有,他們今天的落魄境況完全是由於社會或者其他人造成的嗎?他們自己就沒有責任嗎?同樣,當他們抱怨老板的時候,沒想到自己也有責任嗎?從表麵看,老板們擁有巨大的可支配的財富,但是他們能享受和消費的並不比我們多,相反,他們卻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得多的心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更值得我們同情的人——同情他們即使下班鈴聲響過很久也無法放下手上的工作;同情他們為改變員工而付出的努力;同情他們忍受社會及員工不公正的評價和言論。那些指責老板的人並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老板的辛勤努力,許多人的命運會更為悲慘。

不少員工總是在想著“我應該得到什麼”,抱怨公司或領導“沒有給我什麼”,卻沒有反躬自問:“為了希望從事的職業我還缺乏什麼,可能要付出什麼,做得夠不夠?”抱怨別人者總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抱怨成了不負責任和不夠忠誠的借口。這樣下去,他們在抱怨中會喪失許許多多的機會,落在別人的後麵。

長期的抱怨可能會導致一個人對企業失去忠誠,陷在一種無法自拔的低迷情緒中。因為抱怨,一個人可能會抵不住其他機會的誘惑,或者不能承受企業暫時的困境,所以消極對抗或者另謀出路。比如一個技術人員,剛到一個小工廠,在發展的初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戰略不清晰、管理混亂、老板經常變換思路等特點,這時候他會抱怨:你是請我來幹事業的,不是來和你們變來變去的。他認為這樣的企業和老板不值得為之效力,準備跳槽。其實那個抱怨的員工可能不明白,這是很多小工廠必須渡過的一個難關,而一個員工在這種時候不僅要做事,還要學會應對各種可能的突發事件,並且與老板共渡難關。

如果你還有時間進行抱怨,那麼你就有時間把工作做得更好;如果你已覺得抱怨無濟於事,你就應該去尋找克服困難、改變環境的辦法;如果你認為抱怨是一種壞習慣,你就應該化抱怨為抱負,變怨氣為誌氣。

世界是美麗的,世界也是有缺陷的;人生是美麗的,人生也是有缺陷的;工作是美麗的,工作也是有缺陷的。因為美麗,才值得我們活一回;因為有缺陷,才需要我們彌補,需要我們有所作為。

一位偉人曾說:“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則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沉淪。”不論我們遭遇到的是什麼境況,光是喋喋不休地抱怨不已,都注定於事無補,還會把事情弄得更糟,而這絕不是我們的初衷。

沒有任何抱怨,不僅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更是一種非凡的氣度,一種超俗的境界。種下牡丹不會收獲蒺藜,播下龍種不會長出跳蚤。工作不僅需要我們有一雙睿智的眼,也需要我們有一副矯健的身手,更需要我們有一顆熱忱的心靈。時刻記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自己,如此,我們就會以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以更寬的胸懷來對待別人,以更高的激情來對待工作。

【心理處方】

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麼順利,但隻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渡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麵價值。

抱怨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感覺,是一種追求不切實際的完美的心理,是一種情緒化的心態。“不滿”和“抱怨”是最流行的一種情緒,也是最容易被善於尋找借口的人利用的。

那麼抱怨會對我們的身心、工作和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

第一,使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比如,當你在工作中受到不公正對待時,如果能通過恰當的方式提出來,本來有可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決,但如果你不分場合、不顧及影響,大發牢騷,就會使本來有理的事變成無理取鬧,失去別人的同情。

第二,讓人認為你是一個沒有修養的人。修養有素的人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不讓不滿情緒不分場合地傾瀉出來。而缺乏修養的人不懂得珍重自己,也不情願克製自己,一有不高興,馬上就以抱怨的形式表現出來,這會使你的同事和家人覺得你是個沒有修養的人,你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馬上就會一落千丈。

第三,反映出一個人心地狹窄,度量有限,喜歡計較小事。愛占小便宜的人,抱怨特別多,因為他常常會感到自己吃虧。分任務,他希望比別人輕一些;有好處,他希望比別人多一些。而讓一個人在每件事上總占便宜是不可能的,於是心地狹窄的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吃虧的地方,就每天都會有發不完的牢騷。

第四,表現一個人的怯弱無能。凡是具有很強工作能力的人,無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還是自己陷入不利境遇,他都能夠冷靜地考慮對策,依靠自己的努力征服困難,扭轉被動局麵;而懦弱無能的人,碰到這種局麵,就會顯得束手無策。他們既然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戰勝困難,於是就免不了怨天尤人,牢騷滿腹。

第五,抱怨還會加劇不良情緒,使人失去和困難做鬥爭的決心、信心和勇氣。總之,抱怨是一種不良心理現象,會帶來一係列不良後果,對身心健康無益。

要克服抱怨這種有害的心理,我們得糾正自己某些錯誤的信念和觀點。其實,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對別人有過分的要求,哪怕是對自己最親近的人,他們也沒有責任和義務來滿足你的一切要求。生活的真諦不在於求得回報,別人不欠我們任何東西。因為別人不可能按照我們的意誌、喜好來行事,我們不可能主宰環境和他人,所以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情感、生活負責。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命運、情感交給環境、交給運氣或交給他人,那麼,他時時都有受到傷害和產生怨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