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2 / 3)

每個人都該學會用動機和效果統一的觀點去衡量人的行為,這樣可以減少許多不滿情緒的產生,為報複心的萌生斷了後路。當他人給自己帶來傷害或不愉快時,應該試著回想自己是否在也給別人帶來過同樣的傷害。如此將心比心,報複的欲念就會慢慢散去。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利害衝突。當受挫折或不愉快時,不妨進行一下心理換位,將自己置身於對方境遇中,想想自己會怎麼辦。通過這樣的換位,也許能理解對方的許多苦衷,正確看待他人給自己帶來的挫折或不愉快,從而消除報複心理。

報複畢竟是對他人的一種傷害,每個人在產生報複的念頭時務必要多考慮報複的危害性。報複行為會不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會不會觸犯紀律或法律。如果良心約束不了自己,那隻有用法律來束縛。

有報複心理的人一般心胸狹窄,容易受情緒影響,而且惡劣心境的作用強烈而漫長。所以,要加強自身修養,開闊心胸,提高自製能力,讓自己在陽光雨露下生活。

要知道,以惡治惡並不是懲惡揚善,而是對邪惡的姑息養奸。多一點寬容,根除報複心理,就能夠贏得更多的朋友。

當一個人的靈魂真的已被報複心控製,他(她)失去最多的是人性中最寶貴的東西:寬容和慈善。失去寬容和慈善的人麵部有一層潛藏的殺機,這層殺機嚴重消減這個人的魅力。人有時說不出什麼高深的道理,但卻能感覺出事物的本質。一個人接受另一個人,不是接受樣子,而是接受感覺。許多報複心重的人也懂這個道理,不然他們就不會費力不盡地偽裝自己。偽裝很累,因此懷揣報複的人整天都會覺得自己很有壓力。

如果站在曆史的角度去審視報複的價值,人們會驚歎:報複的人生成本實在是太昂貴了!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如果自己的孩子生性老實,總在外麵受人欺負,三天兩頭“掛彩”回來,怎麼辦?

有的家長一看自己的孩子挨打了,就再也不讓孩子出去了,生怕孩子在外麵吃虧:“你出去又打不過人家,還是在家待著吧。”這類家長也不讓別的孩子到家裏來玩,怕人多又打架。還有的家長知道孩子挨打後,不管怎麼回事,首先的反應就是“這還得了,找他們家長去”,或者就幹脆告訴孩子:“他打你,你也打他!”有的甚至全家一齊出動,給孩子壯膽。

前一類家長由於過分限製了孩子的行動,將會使孩子變得不合群,對外人充滿敵意,也會變得膽小怕事,缺乏交際能力。而後一類家長則會使孩子養成“報複”心理:不管是誰,隻要“觸犯”了我,都要給予回擊,“以牙還牙”,決不手軟。這兩種家長的做法都不可取,隻能使孩子走向兩個極端,要麼很怕事,要麼很霸道。

孩子總是要長大的,要獨立麵對來自生活各個方麵的衝擊,家長與其像老母雞一樣,總是把孩子護得緊緊的,不如把自護本領早一點交給孩子。這個自護本領就是,讓孩子在學會保護自己的前提下,獨立麵對外來的各種挑戰,應付各種問題,尋找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智的家長在碰到孩子打架的情況後,總是先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公正客觀地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在這件事上,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告訴孩子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應該如何解決。在批評別的孩子的缺點同時,也要給自己孩子指出在這一事件中的責任,不要把埋怨都傾瀉在別的孩子身上。即使發生矛盾的主要責任在對方,也要讓孩子學會寬容,大度,不耿耿於懷。要讓孩子知道,有時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對來自外界的欺辱侵犯予以回擊是必要的。有時為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情,相互理解,相互原諒更是應該的。

有的孩子害怕與陌生人打交道,在集體生活中也表現得內向、畏縮,家長和老師要注意糾正孩子的這些不足,創造條件,使他們多接觸人,接觸新鮮事物。培養孩子活潑開朗的性格和勇於表達、敢於據理力爭的勇氣。

對一般孩子尤其是生性老實的孩子,家長平時應注意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的教育。除了給孩子講如何對待別人的欺負及怎樣處理外,還要鼓勵孩子多和別的小朋友接觸,在遊戲中建立與他人相處的信心。

家長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我們首先不欺負人,如果別人欺負你,可以躲過,也可以和他麵對麵講理,甚至還手抵抗,總之你不要受到傷害。這世界上有正義,也有權利,每個人都應該有勇氣維護它,捍衛它,哪怕被碰得頭破血流。在外來侵犯麵前,退讓是怯懦的表現,是不勇敢;隻會號啕大哭,聽任拳頭落在自己頭上,則是愚蠢。

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受氣包”,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打架大王”。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怎樣讓孩子掌握好這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處方】

人們總認為報複的受害者是被報複者,其實不然,最倒黴的受害者往往會是報複者本人。在報複者實施報複之前,報複者就會跌進扭曲、變態的心理深淵。報複者會花很多時間去構思、幻想和實驗報複的內容。他們會經常陶醉在演習的過程中,而且還會一個人冷冷地傻笑。很多時候報複者完全處於陰暗的心理狀態之中,他們會有自覺犯罪心理。因此心存報複的人內心難得明朗,發黴的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畸形的態勢。要命的是這種狀態會在日常生活中顯現出來。當報複心駕馭了人的靈魂時,人就無法自己。從這一刻起,報複者就自己為自己判了無期徒刑。

情緒是一種本能的能量,情緒作為一種能量是有積蓄效應的,積蓄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發泄,但可以通過改道來宣泄。報複的心理,同樣可以且必須通過改變發泄方法、轉換發泄渠道來宣泄。切勿在一念之間,讓邪惡占了上風,到頭來後悔莫及。

人隨著在生活中的磨礪,會逐漸認識到寬容對於這個世界的寶貴。就像基督教教義的變遷:開始的時候,耶穌告訴人們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但是後來,他告訴人們“如果一個人要打你的左臉,你把右臉也伸出去讓他打;如果一個人要你的外衣,你把內衣也給他”。雖然不能夠提倡無原則的寬容,但是這至少說明即使是聖賢也有被報複心理困擾的時候,但他們之所以成為聖賢,是因為他們最後選擇了寬容。要時刻記著這句話:“傷人即是傷己。”

16、性格陰暗偏執怎麼辦

偏執心理是一種病症,患上這種病的人,往往走極端,死不回頭,還自以為是,分明是自己做錯了,卻總覺得是別人不對。當自己不能和別人取得一致意見時,從來不反思自己的對錯,而總是去探究別人做錯了什麼。

【專家診斷】

偏執是不可小覷的人格缺陷。具有偏執性格的人,往往是高度的敏感,對別人小小的傷害和嘲諷常耿耿於懷,而且思想行為極其固執、孤僻,對別人的成功常抱懷疑和猜忌的態度。總之,偏執是一種可怕的病態心理。所以我們一定要結束固執的心理,改變能改變的一切,接受不能改變的一切,擺正心態,從容生活。

具有偏執性格的人就是這樣一種人:倔強固執,不接受別人的意見。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征:

以“我”為中心,對別人興趣不大。

常常認為自己“對”的時候總比“錯”的時候多。

不太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

認為別人的意見不太有用,因為自己比別人更熟悉情況。

失敗了之後,很不服氣,常抱怨運氣太差。

【心理處方】

改變偏執行為,首先必須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觀念。如:

我不能容忍別人一絲一毫的不忠。

世上沒有好人,我隻相信自己。

對別人的進攻,我必須立即予以強烈反擊,要讓他知道我比他更強。

我不能表現出溫柔,這會給人一種軟弱的感覺。

要想改變偏執心理,就要對這些觀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極端偏激的成分,切除自己那種我總是對的想法。

當然,思想上的調整與認識以一種良好的心境為前提,才能有效果。因此,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讓自己心靈寧靜下來。

⑴從書籍中獲得撫慰

實驗表明,經常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更能使那些固執的人得到心靈上的慰藉。豐富的知識使人聰慧,使人思想開闊,使人不至於拘泥於教條的陳規陋習。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越有知識越要謙虛,這是做人的美德。為人處世要尊敬和信任他人,多培養寬容的態度。不要過於欣賞自己的成績,議論別人的不足。不要去計較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和勤奮好學、謙虛謹慎、品德優良的人多交往,養成虛心向別人求教的習慣。

⑵克服虛榮

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和錯誤,這用不著掩飾。我們要以真誠的態度來對待生活,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追求美好、崇高的東西。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飾打扮和趕時髦上,更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⑶加強自我調控

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禮的言語和行為。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善於應用幽默,自我解嘲地找個台階下,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如果你意識到了平日裏自己的行為有些偏執,那麼,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漩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對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痛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要努力去做好。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

⑷善於接受新事物

固執常和思維狹隘、不喜歡接受新東西、對未曾經曆過的東西感到擔心相聯係。為此我們要養成渴求新知識,樂於接觸新人新事,並學習其新穎和精華之處的習慣。

17、性格比較貪婪怎麼辦

在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具有貪婪的本性。有錢的人總希望再多些;有權的人總乞求地位再高些;有名的人總渴望名氣再大些。這其實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衝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