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1 / 3)

回避型人格又稱為焦慮型人格,其最大特點是懦弱膽小,容易受驚發怒;有持續和廣泛的緊張、憂慮感覺;敏感羞澀,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偏偏不安;有自卑感,不斷追求受人歡迎和被人接受,對排斥和批評過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慣於誇大潛在的危險,以回避某些活動;個人交往十分有限,缺乏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勇氣。

【專家診斷】

回避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

容易因他人的批評或不讚同而受到傷害

除非確信受歡迎,一般總是不願卷入他人事務之中

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規之中的事時,總是誇大潛在的困難危險或可能的冒險

心理自卑,在社交場合總是緘默無語,害怕惹人笑話或者回答不出問題

敏感羞澀,害怕在別人麵前露出窘態

行為退縮,對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活動或工作總是盡量逃避

很少有或者沒有好朋友或知心人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有以下幾方麵原因:

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若較有權威的人對自己做了較低的評價,就會影響對自己的認識,從而低估自己。易產生自卑感。

消極的自我暗示抑製了自信心。當麵臨新局麵時,會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應付。有的人會因為自我認識不足,有了這樣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就會抑製自信心,增加緊張,產生心理負擔,工作效果不佳。同時又會形成一種消極信息的反饋,這樣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強了自卑感。

挫折的影響。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會給他們以沉重的打擊,變得消極悲觀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別、出身、經濟條件、政治地位、工作單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這種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為的退縮和遇事回避的態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礙。

【心理處方】

⑴消除自卑感。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的成績,不要抬高別人貶低自己。隻有提高自我評價,才會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正確認識自卑感的利與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自卑者的這些優點:謙虛,善於體諒人,不與人爭名奪利,安分隨和,善於思考,做事謹慎,一般人都相信他們,並樂於與他們相處。自卑者應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麵,不要因自卑感而絕望,認識這些優點可以增強生活的信心,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礎。

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勵,相信事在人為。事先不過多地體驗失敗後的情緒。

⑵克服人際交往障礙。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因此應按梯級任務作業的要求給自己製訂一個交往計劃。醫生一般建議患者采用的交往計劃為:

第一周每天與同事(或鄰居、親戚、室友等)聊天10分鍾;

第二周每天與他人聊天20分鍾,同時與其中某一位多聊10分鍾;

第三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找一位朋友做不計時的隨意談心;

第四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找幾位朋友在周末小聚一次,隨意聊天,或家宴,或郊遊;

第五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積極參加各種思想交流、學術交流、技術交流等:

第六周保持上周的時間量,嚐試去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

在開始進行梯級任務時,可能會覺得很困難,毫無趣味,這些都要盡量克服,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如何療治分裂型人格障礙

分裂型人格常見於那些學習落後、工作成績差、在群體中地位低下的人身上,女性多於男性。有些人可能保持終生,其中部分人的分裂型人格可能成為精神分裂症的病態人格基礎,以致發展成為神經分裂症。但分裂型人格還不是真正的精神病,它不伴隨出現病理性幻覺、妄想、情感淡漠、思維與行為紊亂等精神分裂症的特殊症狀。

【專家診斷】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主要表現出缺乏溫情,難以與別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聯係,因此,他們的人際關係一般很差。他們似乎超脫凡塵,不能享受人間的種種樂趣,如夫妻間的交融、家人團聚的天倫之樂等,同時也缺乏表達人類細膩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數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獨身。即使結了婚,也多以離婚告終。一般說來,這類人對別人的意見也漠不關心,無論是讚揚還是批評,均無動於衷,過著一種孤獨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業餘愛好,但多是閱讀、欣賞音樂、思考之類的安靜、被動的活動,部分人還可能一生沉醉於某種專業,做出較高的成就。但從總體來說,這類人生活平淡、呆板,缺乏創造性和獨立性,難以適應多變的現代社會生活。這類入的性欲淡漠也頗為突出。

分裂型人格障礙患者內心世界極其廣闊,常常想入非非,但常常缺乏相應的情感內容,缺乏進取心。他們總是以冷漠無情來應付環境,以“眼不見為淨”的方式逃避現實,但他們這種與世無爭的外表不能壓抑內心的焦慮和敵意的痛苦。

分裂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與人的早期心理發展有很大關係。人類個體出生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獨立,需要父母親的照顧,在這個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關係占重要地位,兒童就是在與父母的關係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長過程中,盡管每個兒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責,但隻要他感覺到周圍有人愛他,就不會產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終日不斷被罵、被批評,得不到父母的愛,兒童就會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更進一步,如果父母對子女不公正,就會使兒童是非觀念不穩定,產生心理上的焦慮和敵對情緒,有些兒童因此而分離、獨立、逃避與父母身體和情感的接觸,進而逃避與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觸,這樣就極易形成分裂型人格。

導致分裂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是個體不能適應環境。有分裂型人格的人在青少年時期一般都有較強的自尊心和進取心,但由於各種原因使他們經常遭受挫折、失敗、屈辱,長期得不到尊重,因而自卑、怯懦、膽小等特點逐漸發展、強化和鞏固下來,成為他身上穩定的人格特征。例如,好高騖遠,能力不足,或缺乏合作經驗,因而遭受挫折;缺乏機會,與他人合作不好,人際關係不融洽,因而很少獲得成功;經常受到家長過分苛責和打罵、教師或上級過分嚴厲的批評指責、他人當眾羞辱,等等,都會嚴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受環境壓抑或社會觀念影響(如“女不如男聰明”、遺傳決定論、宿命論等),承認自己天資不如人,或時運不濟並以此來解釋自己的處境,聊以自慰。其結果必然助長自卑心理。性格內向,不好交往,使他們不了解周圍的人,別人也不了解他們。他們難以得到他人同情、諒解和幫助,於是自卑、怯懦、膽小和內向等人格特征更加強化鞏固。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特征表述為:

有奇異的信念,或與文化背景不相稱的行為,如相信透視力、心靈感應、特異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為或外貌,如服飾奇特、不修邊幅、行為不合時宜、習慣或目的不明確。

言語怪異,如離題、用詞不要、繁簡失當、表達意見不清,並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礙等因素所引起。

不尋常的知覺體驗,如一過性的錯覺、幻覺、看見不存在的人。

對人冷淡,對親屬也不例外,缺少溫暖體貼。

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動的情感體驗。

多單獨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僅限於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觸,除一級親屬外無親密友人。

患者症狀至少符合上述項目中的三項,方可診斷為分裂型人格障礙。

【心理處方】

對分裂型人格障礙的治療目標是要糾正孤獨離群性、情感淡漠和與周圍環境的分離性。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興趣培養法

興趣是指積極探究某種事物而給予優先注意的認識傾向,並具有向往的良好情感。因此興趣培養有助於克服興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體做法如下:

(1)提高認知。要求本人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確定積極人生的理想追求目標。應使其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人生是一種情趣無窮的愉快旅程,每一個人都應該像一位情趣盎然的旅行家,像欣賞宇宙萬物那樣,每時每刻都在奇趣歡樂的道路上旅行,這樣才能充滿生活樂趣和前進的動力。

(2)社會實踐。要創造條件,有意識地接觸社會實際生活,擴大接受社會信息量,促使興趣多樣化。

(3)參加興趣小組活動。這是培養興趣的較好形式,內容有繪畫、歌詠、舞蹈、藝術、體育鍛煉、科技活動等。

自我調適法

分裂型人格常從童年期形成就維持一生,很少改變,而且各種表現比較穩定,不易發生衰退。迄今無特殊藥物治療這種病態人格。不過有分裂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屬良好,有的人還能獲得傑出成就,中外一些藝術家、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也屬分裂型人格。因此,有這種人格症狀的人不要自卑,要勇於承認自己的人格缺陷,注意多與他人接觸,不要老是擔心會被人恥笑或誤解;要盡量輕鬆愉快地與人談話、交往,在與人交往中跟他人相互了解,爭取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幫助,用友誼來取代孤獨。別人由於你給予他的幫助而稱讚你,這是有助於幫助你擺脫和克服自卑、怯懦,增強成功感和自信心的。此外,必須摒棄遺傳決定論、女不如男和宿命論的觀點,努力實踐奮鬥,以勤補拙。要相信“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這句至理名言。隻要選準適合自己特長和條件的奮鬥方向,經過自己努力,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另外還可以通過飼養自己感興趣的小動物來激發生活的情趣,實現自我滿足感和改善其冷漠的心態。

3、如何祛除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affectionlesspersonalitydisorder)也稱精神病態或社會病態、悖德性人格等。在人格障礙的各種類型中,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所最為重視的。

【專家診斷】

根據犯罪學的研究,任何犯罪都有切實的利益目的:涉及財產的犯罪目的是錢財,性侵犯的犯罪目的是發泄性欲,情殺和仇殺的目的是緩解內心無法解開的情結。理智的罪犯就像精明的商人一樣,會計算犯罪的成本與收益。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對盜竊一隻襪子的竊賊判處死刑,那麼所有的小偷都會轉行成為詐騙犯。不過有一種人,他的犯罪似乎沒有什麼“犯罪動機”,恐怕連罪犯自己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幹出那些傷天害理的事情。

1835年,德國心理學家皮沙爾特(Prichard)首先提出了“悖德狂”(moralinsanity)這一診斷名稱。指出患者出現本能欲望、興趣嗜好、性情脾氣、道德修養方麵的異常改變,但沒有智能、認識或推理能力方麵的障礙,也無妄想或幻覺。後來“悖德狂”這個名稱逐漸被“反社會型人格”所代替。反社會型人格引起的違法犯罪行為最多,同一性質的屢次犯罪,罪行特別殘酷或情節惡劣的犯人,其中30%~60%的人都屬於這種類型的人格障礙。其共同心理特征是:情緒的暴發性,行為的衝動性,對社會對他人冷酷、仇視、缺乏好感和同情心,缺乏責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顧社會道德法律準則和一般公認的行為規範,經常發生反社會言行,不能從挫折與懲罰中吸取教訓,缺乏焦慮感和罪惡感。

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在童年時期就有所表現,如偷竊、任性、逃學、離家出走、積習不改、流浪和對一切權威的反抗行為;少年時期過早出現性行為或者性犯罪;常有酗酒和破壞公物、不遵守規章製度等不良習慣。

患者成年後工作表現差,對家庭不負責任,在外欠款不還,常犯規違法;反社會人格特征都是在青年早期就出現了,最晚不遲於25歲。30歲以後,大約有30%一40%的患者有緩解或明顯的改善。

在做出反社會型人格的診斷時,所要考慮的關鍵方麵是個人對自己的反社會行為的反應。在上述特征中,無責任感和無羞恥心特別重要。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即便在做了大多數人通常會感到可恥和罪惡的事後,在情感上也無反應。

根據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來看,產生反社會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喪父喪母或者雙親離異、養子、先天體質異常、惡劣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不合理的社會製度的影響,以及中樞神經係統發育不成熟等。一般認為,家庭破裂、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從小缺乏父母親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顧和愛護,是反社會型人格形成和發展的主要社會因素。兒童被父母拋棄和受到忽視包括兩種含義:其一,父母對孩子冷淡,情感疏遠,這就使兒童不可能發展人際之間的溫順、熱情和親密無間的關係。隨後兒童雖然形式上學習到了社會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對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應有的發展。

心理學中所謂情感移人,其一,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擔他人心情的能力,或從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納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為或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現得朝三暮四,賞罰無定規,使得孩子無所適從。由於經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樣,兒童就不可能發展具有明確的自我同一性。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對壞人和對同夥的引誘缺乏抵抗力、對過錯缺乏內在羞愧心理等現象,都是由於他人賞罰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惡價值的判斷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們的衝動性和無法自製某些意願及欲望,都是由於家庭成員對於自己的行為無原則、不道德、缺乏控製等惡劣榜樣造成的。可見,反社會型人格的情緒不穩定、不負責任、撒謊欺騙,但又泰然而無動於衷的行為,都與家庭、社會環境有重要的關係。

【心理處方】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長期形成的產物,改變起來相當困難。因為多數患者不主動求治,所以一般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的療效甚差。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者在兒童、少年期一般都有品行障礙,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和矯正兒童、少年的品行障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注意進行道德情感的教育,尤其要進行責任感和義務感的教育,讓兒童知道自己作為一個人,不能光享受,還應履行義務和責任。

父母要注重自身的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給他們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兒童、少年的不良行為傾向,要及時進行教育、批評,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切不可掉以輕心,甚至包庇縱容,以免釀成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