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何矯正表演型人格障礙
表演型人格障礙是一種過分情感化和用誇張的言行吸引注意為主要特點的人格障礙。這類人感情多變、容易受別人的暗示影響,常希望領導和同事表揚和敬佩自己,願出風頭,積極參加各種人多的活動,常以外貌和言行的戲劇化來引人注意。他們常感情用事,用自己的好惡來判斷事物,喜歡幻想,言行與事實往往相差甚遠。
【專家診斷】
表演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一般認為與早期家庭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後,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是本類型人格產生的原因之一。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麵:
1)引人注意,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
這類人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人稱他們為“偉大的模仿者”、“表演家”。他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
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他們常好幻想,把想象當成現實,當缺乏足夠的現實刺激時便利用幻想激發內心的情緒體驗。
3)情感易變化。
這類人情感豐富,熱情有餘,而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由於情緒反應過分,往往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甚至無病呻吟的印象。
4)視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種花招使人就範,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諂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他們的人際關係膚淺,表麵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
這類人喜歡別人注意和誇獎,隻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餘力。
具表演型人格障礙的人,其行為反應模式有下述特點:
1)活潑好動,性格外向,不甘寂寞。例如,在人多的場合,願意成為大家注意的中心。
2)與他人交往時感情用事,感情勝過理智。
3)這些人常常奇裝異服,在服裝上追時髦,“趕新潮”,目的是吸引別人對自己身體的注意。
4)這些人具有表演才能,他們平時與人接觸交往,就像一位戲劇演員在舞台上演戲一樣,表情豐富,談話內容過分誇張。
5)自我中心,在人際交往中隻考慮自己的需求,絲毫不考慮別人當時的實際情況,為此常常造成人際關係緊張。
6)對人際關係的親密性看得超過實際情況。例如,主動說自己有很多知心朋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隻能說這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
7)在人際關係受挫折或應激情況下,較易產生自傷或自殺行為。其自傷行為一般程度較輕,常常隻是表皮劃傷等,較少見傷及深部的血管和神經,帶有表演性。
8)暗示性增強,很容易接受他人或周圍情景的影響,這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冷靜分析的頭腦有一定關係。
據有些專家學者的意見,以上8項隻要滿足5項,就可確定表演型人格障礙診斷,所具有的項目數越多,人格障礙程度就越嚴重。
【心理處方】
表演型人格障礙與其他類型的人格障礙一樣,有些人在童年、少年時就有上述某些表現,有些人則開始於成年早期,但要到18周歲以後臨床上才能做出人格障礙的診斷。表演型人格障礙一旦形成,目前的治療方法很難將其徹底改變。但經較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對改善緊張的人際關係,是有一定效果的。
1)認知領悟療法
由於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心理防禦機製發育不成熟,削弱了疏導焦慮、控製衝動或發展。
在認知領悟療法操作過程中,引入其成長經曆所致影響,幫助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對矛盾衝突情景進行剖析,使其重新認識和探索自我,隨著其對己、對人和對環境產生理性的認識和領悟,個性趨於成熟和發展,逐漸以成熟而建設性的態度取代幼稚原始的反應方式。
2)合理情緒療法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在人際交往中,總是持強烈要求備受關注的自我中心態度,因而不能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致使他們生活中的應激較多,常有不合理的情緒爆發及混亂的行為表現。表演型人格障礙者有可能向他們的治療者提出許多不合理要求,如在不恰當的時間尋求治療者幫助,或不合理地要求延長會談時間,如不能即刻滿足,即認為自己遭遇不公,隨即產生強烈不滿情緒和行為反應。合理情緒療法的治療焦點應放在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對具體應激情景更適宜的反應方式上。應就相應的反應方式與其進行討論,在解釋哪些行為不能被接受的同時,提供恰如其分的幫助。
3)危機幹預
表演型人格障礙者常有威脅自傷或自殺以及自殺的行為表現,其較多發生自殺未遂,這與其在親屬或性伴侶間關係混亂,自我中心的意識,以及人際關係的依賴等脆弱和易變的特質有關。威脅自傷、-自殺或自殺行為本為受到挫折後的作弄舉動,但其中也不乏因分寸掌握不當終致死亡者,重要的是治療者應盡早識別這種狀況,以便及時進行危機幹預。
5、如何摒棄攻擊型人格障礙
攻擊型人格障礙是一種以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衝動性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礙,又稱為暴發型或衝動型人格障礙。
【專家診斷】
攻擊型人格是青少年期和中青年期常見的一種人格障礙。患者情緒高度不穩定,對事物往往做出爆發性反應,極易產生興奮的衝動,行為爆發時不可遏製。心境反複無常,辦事處世魯莽,缺乏自製自控能力,易與他人衝突和爭吵,稍有不合便大打出手。不計後果。
患者心理發育不成熟,判斷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慫恿。對他人和社會表現出敵意、攻擊和破壞行為;不能維持任何沒有即刻獎勵的行為,經常變換職業,多酗酒。
如果日常的行為中有符合下列狀態中的三項,那麼就很可能患有攻擊型人格障礙。
有不可預測和不考慮後果的行為傾向;
行為爆發難以自控;
不能控製不適當的發怒,尤真是行為受阻或受批評、指責時容易與他人爭吵或衝突;
情緒反複無常,不可預測,易爆發憤怒和暴力行為:
生活無目的,事先無計劃,對很可能出現的事也缺乏預見性,或做事缺乏堅持性,如不給予獎勵,便很難完成一件較費時的工作;
強烈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與人關係時而極好,時而極壞,幾乎沒有持久的友人;
有自傷行為。
攻擊型人格障礙有一個類型稱為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具體的外在表現是:
表麵對他人表現得被動和服從、百依百順,內心卻充滿敵意;
頑固執拗,不聽調動,拖延時間,暗地破壞或者阻撓他人的工作;
滿腹牢騷,但心裏又很依賴權威。
攻擊型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
生理原因。一些生理學家提出,小腦成熟延遲,傳遞快感的神經道路發育受阻,因而難於感受和體驗愉快與安全,可能是攻擊行為發生的因素。另外,攻擊行為還與人體內分泌腺和雄性激素分泌過多有關。
心理原因。進入青春期的男孩,強調男子漢的剛毅、果斷、義氣、力量、善攻擊等特征。因此,他們會在同齡人麵前,特別是有異性在場時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心理原因的第二個方麵是由於自卑心理與其後產生的補償效應。每個人都可因自己身體狀況、家庭出身、生活條件、工作性質等產生自卑心理,當以衝動、好鬥作為補償的方式時,其行為就表現出較強的攻擊性。另外,青年男子的自尊心特別強。如果經受挫折,往往反應特別敏感、強烈。挫折是導致攻擊行為的一個重要原因。
社會原因。帶有武打、凶殺等暴力內容的小說和影視劇使得缺乏分析能力的青年人容易產生認同感和模仿行為。“老實人吃虧”的觀念也常使青年人產生攻擊性行為。
家庭原因。攻擊性與家庭教育有較大關係。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往往個人意識太強,受到限製就容易采取暴力行為發表不滿。在專製型的家庭,或者家長有暴力行為,兒童常遭打罵,心理受到壓抑,長期鬱結於內心的不滿情緒一旦爆發出來,往往會選擇較為激烈的行為來發泄積怨。另外,孩子很容易會模仿家長的攻擊行為。
【心理處方】
對攻擊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該主要由外界對患者的行為加以控製,從而進行其心理的糾正。對患者的矯正和易發病人群的預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開展青春期有關生理、心理方麵的教育,使其能正確認識自己,認識自己外部的變化和心理的變化。要鼓勵他們經常反躬自問和獨立反省,完善自我,把精力用到學習、成才上去。
開展多種形式的業餘文藝、體育活動,讓青春期男孩體內的內在能量尋找一個正常的釋放渠道。
進行深入細致的心理訪談,使其正確對待挫折。學會盡量用另一種可能成功的目標來補償代替,以獲得集體、他人對自己的承認,充分表現自己的能力。獲得心理上的快慰感。
運用行為治療中的係統脫敏技術結合暗示療法,可以幫助攻擊型人格障礙患者克服行為的衝動性。
6、如何矯正循環型人格障礙
循環型人格障礙又稱情感型人格障礙,指生活中所見的情緒高漲與憂鬱低下極端波動的人格類型,一般女性多於男性。
【專家診斷】
循環型人格障礙患者情緒興奮時表現情緒高漲,活躍樂觀,有發自內心的欣喜和滿足感。此時雄心大誌,精神振奮,非常自負,自我評價很高,社會活動能力很強,有誇大的認知傾向。
情緒低落時,則表現憂鬱低下,對任何事物缺乏興趣,精力和體力不足,悲觀沮喪,少言寡語,懶於做事,遇事感到困難重重,一籌莫展。
循環型人格障礙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情緒興奮型。主要表現情感高漲,內心充滿信心和喜悅,雄心勃勃,精神振奮,熱情好交往,情緒樂觀,較急躁,做事有始有終,經常做出大量的計劃和設想。但並非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這類人群在青少年中並不少見,又稱為情感增盛型。
情緒低落型。主要表現情緒低沉,悲觀,愁眉不展,自感精力不足,信心不強。寡言少語,遇事感到困難重重,又稱為情感抑鬱型。
情緒興奮與情緒低落交替型。以心境良好和悲傷相交替為特征,這種轉換並非外部因素引起。
形成循環型人格障礙的原因在心理學界存在很大的爭議。
患者的遺傳、精神和軀體因素以及神經係統與代謝功能的平衡失調造成的長期抑鬱狀態可能是造成循環型人格的主要原因。
由於躁狂抑鬱症患者在病症初期多表現為循環型人格,所以心理學家一直在討論循環型人格與躁狂抑鬱症之間的關係。
【心理處方】
循環型人格障礙心理治療主要是緩解患者的抑鬱心理,同時可以通過藥物對過於抑鬱或興奮的狀態予以壓製。
藥物治療副作用比較明顯,患者及其家屬應該努力調整患者所處的環境,使其擺脫可能造成抑鬱心理的因素,逐步緩解症狀。更要注意控製病情,以免誘發躁狂抑鬱症。
7、如何突破依賴型人格障礙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患者缺乏獨立性,經常感到自己無助、無能和缺乏精力,害怕被人遺棄;將自己的需求依附於他人,過分順從他人的意誌;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當與他人的親密關係終結時有被毀滅的體驗;有一種將責任推給他人來對付逆境的傾向。
【專家診斷】
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情感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興趣、人生觀,隻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曲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會使他漸漸放棄自己的追求和愛好。
如果日常的行為中有符合下列狀態中的七項,那麼就很可能患有依賴型人格障礙:
深感自己軟弱無助,總是感覺“我真可憐”。當需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
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不能對日常事物做出決策;
讓他人為自己做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缺乏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
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害怕被他人忽視,明知他人的錯誤也隨聲附和:
很容易因為沒有得到讚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經常有遭人遺棄的念頭,並因此深受折磨;
當親密的關係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依賴型人格源於個人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怕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做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承擔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
【心理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