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3 / 3)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醫生首先會糾正患者的日常行為習慣。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患者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他人去做,哪些是自己做決定的。可以每天做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自己最依賴的人作為自己的監督者。

但是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依賴行為也可能複發。治療依賴型人格障礙需要兩個步驟重建患者的自信心,從根本上對依賴型人格加以矯正。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幹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建議患者選擇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勇氣,改變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

8、如何矯治邊緣性人格障礙

精神病學家克恩伯格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邊緣性行為進行了細致的研究,他在《邊緣性情況和生理學上的自戀》一書中指出:邊緣性人格是一種綜合征。具有這種綜合征的患者“缺乏清晰的辨別力,缺乏理解他人的能力,缺乏調節衝動的控製力,缺乏持之以恒的忍耐力,缺乏升華的判斷力”。

【專家診斷】

按照克恩伯格的觀點,邊緣性人格障礙主要臨床表現有如下幾個特征:

慢性、彌散性的波動性焦慮;

多相的神經症,諸如嚴重的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恐懼症狀、強迫症狀、分離走神現象、疑病症等等;

多相的誇張的性行為傾向;

傳統的潛在精神病人格結構,分裂樣人格、偏執性人格、輕度躁狂或循環型人格;

衝動性神經症或成癮。患者表現的是反複需要滿足的驅動力衝動發作的嚴重人格病理;

低層次的人格障礙,臨床表現為低層次的防禦機製,如分離、投射、詆毀、否認等。

由此可見,形成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比較複雜、嚴重的人格障礙。

如果日常的行為符合下列五種狀態,那麼就很可能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

強烈的內源情緒,無法使情緒與外部事件相符;

或抑鬱或興奮或生氣,輪番變化,反複無常;

在焦慮和愉快的交替過程中會突然插入沮喪和冷漠;

無規律的行為,包括無規則的睡眠一清醒周期,雜亂的精力投入—投出行為;

行為不能平衡,易走極端;

情緒不穩定,容易焦慮和抑鬱,也容易愉快和奔放,在體驗沮喪和幻滅的自我感覺時。偶爾會有短暫的愉快心情,便更多的是煩躁、惱火、不可控製的盛怒,甚至在激動下有自損行為;

自我譴責意識。經常表示出自我侮辱和自殺的想法;

習慣於用悔恨和自我貶低來補救喜怒無常的行為;

常有衝動性的自暴自棄行為。對自尊、性、職業等問題沒有確定的概念,從而放縱自己、肆意揮霍、酗酒賭博、濫交異性;

渴望依賴專注於別人的愛,希望情感有所寄托:

不甘寂寞,對分離反應強烈,孤身獨處便覺得心情抑鬱,對孤獨和失落總是提心吊膽;孤獨感和空虛感引發周期性的情緒對抗;

矛盾的觀念。竭力想表達與內心情感相反的態度;對自己和他人時有矛盾反應,愛、情、憤怒、負罪感交織其中,形成複雜衝突的思想觀念;

在人際關係方麵常遭挫折,處理人際關係的態度不穩定,容易走極端,要好時覺得對方完美無缺,熱情讚頌,傾心結交;

稍有不如意,態度便急劇轉變,化友為敵,肆意詆毀攻擊。

按照心理動力學的理解。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內心主要衝突起源於前戀母期(口欲期),患者早年生活經曆中有明顯的母嬰關係紊亂,使患者的內部心理處於一種矛盾狀態,使患者難以得到安全感,不知道如何麵對外來的愛與恨。從而使患者人格產生偏離。

患者的家庭環境和人際關係如果遲遲得不到改善,在其隨後的心理發展中,早期心理發展的紊亂,不但無法解決,反而會得以強化。

如果患者的親屬或者患者幼年時所認同的對象本身就具有邊緣型人格的特質。對患者人格偏離的形成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心理處方】

邊緣性人格障礙:沒有安全感,有摧毀欲望。這是一種常見的人格障礙,以情緒敏感衝動行為,不穩定的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為臨床特征,患者往往有較大的社會功能損害。這種人的性格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是由於長期的壓力造成的,所以應當從小就要重視孩子的心裏活動!

其實很多人的性格都有兩麵性的,不能說是不正常,因為很多現實的原因,很多人會把自己“罪惡”的想法放入自己的潛意識當中,平時是不會表現出來的,隻有當某些刺激和特定的情景出現的時候才會自己不像自己。

這種情況要做的就是情緒的調節,關鍵就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性格特征從出生開始就塑造,很多時候會有偏差,所以隻能後天補救。例如發火之前數20個數,特別高興的時候對自己有所收斂,開始是需要有意識努力,慢慢就可以使自己保持在一個平穩的水平上。

由於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複雜性和病症的嚴重性,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專業心理醫生的治療。心理醫生會通過精神分析法確定患者患病的內在根源,繼而對患者的人格進行矯治。

9、如何矯治強迫型人格障礙

遺憾與痛苦多是因為追求完美,而忽視了完美是理想化的,隻有欠缺才是現實的。強迫型人格障礙表現在專注於順序、完美和控製,門鎖上後還要反複檢查,擔心門是否鎖好,做事時思慮過多,對自己做事總是沒有把握,總以為沒有達到要求,別人一懷疑,自己就感不安;行為循規蹈矩,不知變通。

【專家診斷】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中這樣描述強迫型人格障礙的症狀。

(1)做事情總要求完美無缺、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有時反會影響工作的效率。

(2)不合理地要求別人嚴格按照他的方式做事,否則心裏就會很不高興,對別人做事不放心。

(3)猶豫不決,經常推遲或避免做出決定。

(4)常有不安全感,總是反複考慮計劃是否妥當,反複檢查,唯恐出現差錯。

(5)拘泥於細節,生活小節也要“程序化”,不遵照規矩的話就會感到不安。

(6)做完一件事情之後常缺乏愉快和滿足的體驗,相反容易悔恨和內疚。

(7)對自己要求嚴格,過分沉溺於職責義務與道德規範,缺少業餘愛好,吝嗇,很少有朋友往來。

如果上述症狀符合3項以上,那麼你很有可能有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傾向。

強迫型人格障礙者做事雖然有條不紊,但卻僵化刻板,總是習慣於按照自己已經熟悉的行為模式辦事,沿著固有的軌跡生活。他們常有過度的不確定感和多慮,在做出一項決定前,總是不斷地征詢別人的意見,難以甚至最終不能做出決定。即使對某事做出決定,事後也會反複考慮其正確性。總是力求完美,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難滿意。

強迫型人格障礙的形成一般在幼年時期,與家庭教育和生活經曆有關。父母管教過分嚴厲,造成孩子做事過分拘謹和小心翼翼,做任何事都思慮甚多,優柔寡斷,並慢慢形成經常性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一些家庭成員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有的父母由於過分愛幹淨,對孩子的衛生也特別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潔癖”,產生強迫性洗手等行為。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一定程度的強迫現象,這些屬於正常的心理現象。當強迫思考或行為總是糾纏著你,使你欲罷不能,無從回避時,就有可能演變成為強迫型人格障礙。

【心理處方】

對於強迫型人格障礙的自我調適,我們來介紹兩種具體的方法。

⑴當頭棒喝法

當感到自己快要控製不住某些行為時,對自己大喝一聲“停”或“不”,都是有效的。如果自己對他人辦事不放心,不肯把事情交給下屬去辦時,就可以對自己大喝一聲“當斷則斷”。在那一瞬間拋棄所有的考慮,把任務很快安排下去。在必要時還可以請好朋友、同事甚至上司“棒喝”一下。例如,當一件工作即將收尾時,由於自己追求完美,遲遲不能完工,這時幫助者不妨用嚴厲的口吻大喝一聲“當斷則斷!”這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⑵順其自然法

什麼事都順其自然,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做了以後就不再去想它,也不要對做過的事進行評價。比如,患者擔心門沒有鎖好,就讓它沒鎖好;家裏沒有收拾幹淨,就讓它不幹淨。開始時可能會由此帶來焦慮的情緒反應,但由於患者的強迫行為還遠沒有達到像強迫症一樣無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誌的努力,症狀會慢慢消除的。

10、如何矯治偏執型人格障礙

偏執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偏執型人格的人常將他人無意的甚至友好的行為誤解為敵意或歧視;或無足夠的根據,懷疑會被人利用或傷害,因此過分警惕與防衛;或是將周圍事物解釋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陰謀”;或是過分自負,若有挫折或失敗則歸咎於他人,總認為自己正確;或是好嫉恨他人。對別人的錯誤不能寬容,喜歡走極端,與其頭腦裏的非理性觀念相關聯,這是具有偏執心理的人的一大特色。

【專家診斷】

偏執型人格障礙的行為特點常常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對侮辱和傷害耿耿於懷;思想行為固執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狹隘;愛嫉妒,對別人獲得成就或榮譽感到緊張不安,妒火中燒,不是尋釁爭吵,就是在背後說風涼話,或公開抱怨和指責別人;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對自己的能力估計過高,慣於把失敗和責任歸咎於他人,在工作和學習上往往言過其實;同時又很自卑,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別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願望,認為別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確、客觀地分析形勢,有問題易從個人感情出發,主觀片麵性大;如果建立家庭,常懷疑自己的配偶不忠;等等。持這種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與朋友、同事相處融洽,別人隻好對他們敬而遠之。

偏執型人格的人很少有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偏執行為持否認態度,因此在社會上人數和比例確實不詳。據1988年上海市青少年心理衛生調查資料表明,這種人格障礙的人數占心理障礙總人數的5.8%,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這個比例。在調查研究中還發現,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中以男性較多見,且以膽汁質或外向型性格的人居多。

對偏執型人格障礙的治療應采用心理治療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執、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

【心理處方】

自我調控法

(1)克服虛榮心,培養高尚的情趣。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和鍺誤,這些用不著掩飾。我們要用誠懇的態度對待生活,要樹立遠大的目標,追求美好、崇高的事物。不要整天把心思放在修飾打扮和趕時髦上,更不要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2)加強自我調控。要善於克製自己的抵觸情緒以及無理的言行。對自己的錯誤要主動承認,善於應用幽默、自我解嘲地為自己找個台階下來,不要頑固地堅持自己的觀點。

認知提高法

由於患者對別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會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首先要與他們建立信任關係,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交流情感,向他們全麵介紹其自身人格障礙的性質、特點、危害性及糾正方法,使其對自己有一正確、客觀的認識,並自覺自願產生要求改變自身人格缺陷的願望。這是進一步進行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

敵意糾正訓練法

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易對他人和周圍環境充滿敵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訓練方法,有助於克服敵意對抗心理。

(1)要學會向你認識的所有人微笑。可能開始時你很不習慣,做得不自然,但必須這樣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2)要在生活中學會忍讓和有耐心。生活在複雜的大千世界中,衝突糾紛和摩擦是難免的,這時必須忍讓和克製,不能讓敵對的怒火燒得自己暈頭轉向,肝火旺盛。

(3)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陷於“敵對心理”的漩渦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處世待人時注意糾正,這樣會明顯減輕敵意心理和強烈的情緒反應。

(4)要懂得隻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學會對那些幫助過你的人說感謝的話,而不要不疼不癢地說一聲“謝謝”,更不能不理不睬。

交友訓練法

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交友活動,在交友中學會信任別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訓練的原則和要領是:

(1)真誠相見,以誠交心。本人必須采取誠心誠意、肝膽相照的態度積極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數人是友好的和比較好的,可以信賴的,不應該對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見和不信任態度。必須明確,交友的目的在於克服偏執心理,尋求友誼和幫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礙。

(2)交往中盡量主動給予知心朋友各種幫助。這有助於以心換心,取得對方信任和鞏固友誼。尤其當別人有困難時,更應鼎力相助,患難之中知真情,這樣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賴和增進友誼。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則”。性格、脾氣的相似和一致,有助於心理相容,搞好朋友關係。另外,性別、年齡、職業、文化修養、經濟水平、社會地位和興趣愛好等也存在“心理相容”的問題。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條件是思想意識和人生觀、價值觀的相似和一致,換句話說,也就是“誌同道合”。這是發展合作、鞏固友誼的心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