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遲到的成人禮(1 / 2)

兒子,在數年前爸就曾發願,在你18歲時,送你一份成年禮—專為你寫封勵誌信。現在你已快20歲了,信還遲遲沒寫。究其原因,是爸一直在關注等待一個最佳與你溝通交流時機的到來。如今,你已到上海讀了一年大學。無論從空間感,還是從你的見識上,條件算是成熟了。

開寫之前,爸建議你先溫習一下唐代詩人孟郊的名詩《遊子吟》。這首“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是描寫一位母親對將要離家遠行兒子的依依不舍。這種情境,在你上學前不曾也演繹過嗎?也許,母親的慈愛就大多凝聚於對兒女的永遠不舍和重重擔憂吧。在母親的眼中,兒女永遠是需要嗬護的孩子。因此,平時抽出一點點時間,給你爺爺奶奶打個問候的電話,給你母親發個“安心”的短息,千萬不要認為麻煩或者無所謂,因為在你手指間釋放出的那點親情信息,足可以讓牽腸掛肚的他們溫慰得掉眼淚。

爸給你寫這封信,是想跟你談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前麵已經提說過了,是孝道。把孝道放到首位去談,因為它是諸愛諸德之基礎,你應該明白爸的良苦用心。當然,爸希望你成為一個有孝心的人,並不要求你供養我的下半輩子,同樣,我也不會供養你的下半輩子。當你書念出來可以獨立的時候,我的責任就基本完結,以後你走怎樣的人生道路,都要自己負責。

下麵,我們再談第二個問題。聽說過三國時魏國的大司農郎中令王修曾給他遠別兒子寫過的一封信嗎?他信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之居時,忽去便過。日月可愛也!故禹不愛尺璧而愛寸陰。時過不可還,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必讀書,並學做人。汝今逾郡縣,越山河,離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舉動之宜,效高山遠節,聞一得三,誌在善人。”王修叮囑千裏之外的兒子,要珍惜光陰、學會做一個有“高山遠節”的有用之人。從王修的信可見,成人遠行,是兒子自我進入社會,獨立扮演角色的開始。所以,自從你走出家門那一刻起,爸對你的根本惦記,就是擔心你能否真正獨立承擔起自己人生的未來,能否開創一個有價值的人生。在求學謀職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心智,提升人格,將來完成一番事業。這第二個問題,就叫奔“前程”。

爸心裏明白,你已習慣從小到大由父母一攬子全包的生活方式:上學,讀書,花錢……你一路長大,從沒感受過生存的壓抑,苦難的滋味,便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養尊處優的壞習慣,沒能培養出你吃苦耐勞的能力。要知道,人總是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少,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多;從平坦中獲得的教益淺,從磨難中獲得的教益深。一個人在年輕時經曆磨難,如能正確視之,衝出黑暗,那就是一個值得敬慕的人。最要緊的是先練好內功,在學校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是練內功的最佳時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也別說你沒有背景,自己就是最大的背景。所以,在你即將走向社會之前,應該仔細掂量一下自己,你是否真是金子?是真金,手中要有絕活,才能方麵要有過人之處才行。一句話:真金是要靠實力來證明的,隻有先把自己的本領修煉好了,才有資格考慮伯樂的事情。特別是從校園進入一個新的社會環境時,就必須以歸零思維來麵對這個世界。要勇於將原來環境裏熟悉、習慣、喜歡的東西放下,不要以大學裏的清高來標榜自己,不要覺得自己還比較優秀,而是要把自己的姿態放下,把自己的身架放低,讓自己沉澱下來,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適應環境、接受挑戰。一個人起點低並不可怕,怕的是境界低。越計較自我,便越沒有發展前景;相反,越是主動付出,那麼他就越會快速發展。很多今天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在職業生涯的初期都是從零開始,把自己沉澱再沉澱、倒空再倒空、歸零再歸零,正因為這樣,他們的人生才一路高歌,一路飛揚。低就一層不等於低人一等,今日的俯低是為了明天的高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