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攀比心理(1 / 3)

攀比心理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在它的支配下,學生不是比學習、比勤奮、比文化素養、比全麵發展,而是比吃、比穿、比打扮、比擺闊。這種攀比之風不但在大學校園有愈演愈烈之勢,而且還直接刮向中小學生群體。中小學生經濟上尚未獨立,社會上的高消費風氣,刺激著青少年學生潛在的虛榮心,而愛炫耀、重交際的中小學生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將自己的窘境歸咎於社會。在這種不正常心理的驅使下,有些學生可能會實施違紀行為甚至違法犯罪活動以滿足物質方麵的欲望。攀比心理直接危害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根據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一、高二年級360名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具有攀比心理的學生占192%。

第一節攀比心理的表現特征

1虛榮擺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學生,特別是城市孩子,躋身於“貴族學子”的行列。他們吃高級食品,喝高級飲料,穿名牌服裝,戴昂貴首飾,逛精品商店,追逐豪華氣派的物質生活。有的學生買了一套衣服、一雙高檔皮鞋、一支金筆後有意無意地在同學麵前顯耀自己,甚至把買價故意加高點以滿足虛榮心。筆者曾接觸這樣一位學生,他腳穿1000元一雙的老板牌鞋,身穿2000元一套的皮爾卡丹西服,腰間係著價值400元的金利來皮帶。他這樣描述自己的“名牌情結”:名牌代表人的身份,再說穿上名牌使人無論從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感到特“酷”;年輕時不穿名牌酷一下,太對不起自己。不僅是城裏有的孩子有這種心理,有些來自農村的孩子也不甘落後,沒有錢就四處借,學期結束時負債累累。

2攀比逞強。中小學生是純消費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學生不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和能力來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而是盲目地攀比。別的同學喝飲料,自己當然不能喝開水;別的同學穿“七匹狼”,自己幹脆來套“超世洋服”。別的人慶賀生日開包房,自己也逢“喜事”舉辦宴會;別的同學互贈禮品,表情達意,自己也不甘落後。特別是同學聚會或為女同學消費時更是出手大方。

有的小學生不但跟著講究穿著打扮,也學著攀比,如聽到別的同學節日向教師送禮物,也嚷著要家長去送。別人送一件,他就要送兩件;別人送銀,他就要送金;別人當時送,他就要求提前送;總要求比別人強,以滿足攀比逞強的心理。

3以我為中心。攀比心理通常以滿足“自我”和“虛榮”為思想基礎,追求的是“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別人的好,我的要比別人更好”。有的學生常以自己家庭狀況和父母地位、個人素質能力、學習成績、擔任班幹部而自大,甚至以高中階段就擁有異性朋友進行炫耀。他們總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處處突出自我,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

攀比心理能夠滿足人一部分的心理需要,但也時常讓人為難以滿足的欲望而苦惱。有嚴重攀比心理的人往往表現為苦悶、疑心,工作無情緒,學習沒動力,甚至還會引起生理方麵的不良反應,如出現心慌、氣短、鬱悶、失眠等症狀。

案例48李某,9歲,就讀於某小學二年級。按“慣例”,每天早晨她媽媽都會親自送她上學,可是近幾日她媽媽卻發現女兒上學之前有些鬱鬱寡歡,開始也沒太在意,以為是女兒最近學習太緊張的緣故。又一天早上,她媽媽吃完早餐後,像往常一樣讓女兒快點收拾書包準備上學,誰知叫了幾遍也不見女兒有反應,媽媽便訓斥了女兒幾句。誰知女兒突然滿臉淚水地哭著表示不想去學校了。在媽媽的再三追問下,女兒才委屈地告訴其原因——同班同學中有好幾個買了最新款式的新衣服,而她的衣服卻還是去年買的,同學們在一起就經常炫耀,還不停地笑話她,說她的衣服很舊,式樣不好看。

第二節中小學生攀比心理產生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中小學生出現的以攀比為主要特征的不良消費心理和習慣,究其原因,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學生自身思想的偏差。中小學生,特別是中學生,正處於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矛盾衝突的時期。他們充滿熱情、好奇、抱負,富有精力,但又沒有足夠的自主和自控能力。一方麵,對各種新鮮事物、各種刺激有著本能的敏感,對時尚和新事物的流行有著“天賦”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而當今的校園生活又比較沉悶和單調,使得他們總是試圖打破這種局麵以獲得新鮮感與刺激。另一方麵,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急劇發展,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又尚未形成。他們渴望獨立,受人尊重、重視,強烈需要社會承認他們的“自我價值”,承認他們是“不同的新一代”。這種心理也驅使他們竭力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和獨特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注意,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