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攀比心理(2 / 3)

2家長對子女消費行為的遷就。隨著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家庭規模的縮小和各種負擔係數的降低,中小學生的生存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這種生存環境的改善和家長“望子成龍”的傳統文化心理和當代學生家長希望孩子實現自己人生的夢想的強烈渴望相交,導致了家長普遍有這樣一種想法:“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孩子”。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看到不少家長自己節衣縮食,卻給孩子設計了“吃的講營養,穿的講漂亮,玩的要高檔,用的要排場”的理想模式。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成了家中的“太陽”。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中學生開支增加遠遠超過了社會經濟增長和家庭收入增長的幅度。結果,這種以超前消費為特色的生活方式迎合了學生的攀比心理,誤導了學生的消費心理,助長了學生不良的消費行為。而且,作為家長的“重點保護對象”的學生習慣了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就會理所當然地享有一切而毫無感激之情。而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攀比表現在消費行為上的無理要求,要麼遷就放縱,要麼束手無策,直到孩子的“自我中心主義”深深刺傷父母之心的時候,父母才如夢初醒。

3學校攀比消費教育的缺失。學生的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受社會風氣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但對學生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的學校教育,無疑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方針定位於培養全麵發展的生產者、勞動者、建設者,而對於培養健康合格的消費者則很少提及。尤其是近幾年來,許多學校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升學率,大多數學生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消費能力、生存能力、交往能力的培養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盡管在經濟常識的教學過程中也涉及有關生產、消費等知識,但更多的是抽象理論,少現實生活,多概念原理,少實際操作,對學生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影響不大。

當然,近幾年也有學校嚐試進行消費教育,但由於種種原因,往往虎頭蛇尾,教育的內容也多半停留在節約教育階段。有的甚至認為學生消費花的是家長的“銀子”,是“經濟發展時代進步的表現”。這些片麵認識的影響使學校消費教育軟弱無力。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什麼時候都應理直氣壯地堅持弘揚,但消費教育不應該著眼於讓學生少花錢,而應著眼於讓學生會花錢,做到該花的錢不吝嗇,不該花的絕不浪費,更不能盲目攀比消費。

第三節攀比心理的克服與矯治方法

中學階段正是學生長身體、長知識和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也是為樹立科學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學生對消費的認識及消費行為呈現出明顯的片麵性、虛榮性、極端性。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把中學生培養成為新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勢,從他們的特點出發,堅持正麵教育,科學引導,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對待金錢,懂得消費,合理消費。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在社會主義社會,金錢仍然是商品交換的媒介,具有同一切商品進行交換的職能。金錢是財富的象征,我們每個人也不得不承認,金錢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條件,是人生價值實現的重要物質保證,但金錢不是萬能的,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內容。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到的,甚至金錢也能使人喪失人格,揮霍浪費,成為金錢的俘虜。所以,在紙醉金迷的歪風邪氣不斷侵襲的時候,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幫助學生辨清金錢對人的雙重作用,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協調發展,同時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和實踐活動了解工人、農民、市民的生存環境、生活狀況、工作條件、勞動強度,讓他們深刻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體會到勞動才是生活享受、生活幸福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進而培養他們正確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不亂花錢,把錢用在刀刃上,最終成為理性的、利國利民的消費者。

2倡導適度消費,反對盲目攀比。適度消費,也稱合理消費,是指適應國情、國力、生活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的一種消費狀態。消費是否適度和合理的客觀標準,是消費主體的經濟力量與消費支出的對比關係。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叫“量力而行”。對每個家庭和消費者來說,要以消費與收入的關係來衡量消費是否適度合理。倡導適度消費就必須使中學生懂得:我國現階段生產力水平還很低,經濟仍比較落後,提倡節約、反對浪費、堅持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是當代中學生應具有的優良品質;況且,中學生又是純消費者,其開支主要來自家庭,更應懂得在消費生活中量入為出,防止入不敷出,在盲目攀比和追求高消費中搞“超前消費”、“赤字消費”等畸形消費現象。

當然,我們對學生進行消費教育時,絕不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論說教層麵上,要盡可能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實,深入淺出地進行教育。也可以結合本校學生的特點,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有目的、有計劃地搞一些案例分析,以啟發學生形成科學的消費意識,懂得消費,合理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