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養學生養成節儉的習慣。心理學認為:任何行為在重複做過幾次之後,就變成一種習慣。而人的意誌也隻是從我們的日常習慣中成長出來的一種推動力量,一種習慣一旦在腦海中固定形成之後,這個習慣就會自動驅使個人采取行動。我們的祖輩們之所以都養成了節儉的習慣,其原因一是因為當時所處社會物資匱乏,衣食不保;二是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勞動成果得來不易,對“一粒糧食一滴汗”有著切身的體會,自然在生產和生活中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習慣。任何習慣都有其頑固性,壞的習慣一經形成要改變也非常困難。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消費,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養成學生節儉的習慣。
首先,要提高學生對節儉重要性的認識。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奢侈消費則曆來為世人所不齒。古人雲:“侈則多欲”,而“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近幾年一些中學生染上抽煙、迷戀網絡遊戲、賭博、比吃、比穿、比打扮等惡習,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其中不少學生就是緣於家庭經濟優裕而任意揮霍錢財。當然,社會上有些國家公務人員驕奢淫逸、揮霍豪賭,有些老板揮金如土的醜惡現象對青年學生也是一種不良刺激。節儉不僅對修身養性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對治家、治國有著特殊的意義。同樣,我們的國情、我們的事業決定了每個公民都應養成節儉的品德和行為習慣,即使將來國家富了,我們也不能奢侈浪費,這不僅在經濟上有重大意義,而且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義,它是保證社會主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要引導學生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錢,管好自己的零花錢。節儉儲蓄,是養成學生節儉習慣的關鍵。比如,可以指導學生成立“節儉互助會”,同學們定期把零花錢存起來,由專人負責儲蓄管理,到期末把錢取出來,花在有用的地方;組織學生定期去看望附近敬老院的老人,去偏僻的鄉村認識、接觸和扶助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資助那些品學兼優但家庭貧寒的學生。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節儉意識,提高了學生的經濟意識和參與經濟活動的能力,而且有利於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
最後,積極探索多種途徑,開展節儉教育。一方麵,學校教師利用思想政治課的學科優勢,滲透節約教育,並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開展研究性學習,可結合政治科的要求,撰寫政治小論文。另一方麵,努力開展各種主題活動和問卷調查,營造節儉教育的良好氛圍。比如,提倡樸素,提倡學生統一穿校服,拒絕手機入校等,以防止學生盲目攀比,引導學生崇尚節約。可結合我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許多感人的有關勤儉節約的故事,有意識地選編一些傳統美德的故事,充分利用班會、讀報陣地宣講,讓學生在心目中潛意識地樹立更多的節儉的學習榜樣。組織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如義務勞動、回收垃圾、“節儉一分錢”活動;設立節儉信箱,開辟節約教育專欄,組織節約教育專題廣播等。
4家校合一,良性互動。在學校教育的作用可能無法充分發揮的情況下,學校和家庭如果形成合力,相互支持和配合,有利於強化教育的作用。因此,引導學生形成合理、科學的消費習慣,必須在發揮學校主導作用的同時,構建家、校互動的模式。為此,我們可以通過靈活多樣的互動方式和渠道與家長溝通和交流,以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一方麵,在新生入校前,在新生的入學通知書裏向家長說明學校的校風以及有關製度和措施,以提高家長對學校的認識、理解和配合,為今後的互動打下基礎。同時,在學生入校後,學校成立校級和班級家長委員會,從關愛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小事、實處入手,充分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對他們提出相關建議和要求:有計劃地給孩子零花錢,保持孩子的“平民消費”水平,鼓勵孩子把錢用到有意義的地方,培養孩子養成節儉習慣,等等。另一方麵,我們可以通過短信平台、書信等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有問題及時解決,學生有進步及時鼓勵,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控能力,正確調控自己的行為。利用家長會,展開對孩子消費問題的討論研究,達成共識,以增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合力。
總而言之,當代中小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出現的攀比心理和習慣,向學校、家庭提出了新的課題、新的任務。全社會必須行動起來,尤其是學校,必須迅速轉變教育觀念,充實、更新教育內容,要在全麵提高學生素質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正確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提高他們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和發展的能力。重視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科學、健康的消費,借鑒外國經驗,用家規和校規製約學生的攀比行為。隻要實行上下聯動,家校合力,教育及時,方法得當,中小學生的攀比心理是可以克服和矯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