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園的學習生活中,有少數學生打水、買飯不排隊,靠態度蠻橫、欺負弱小而“占便宜”,而老實人就“吃了虧”;有些學生靠考試作弊的不光彩行為騙取了高分,獲得了不該獲得的榮譽;有的學生違紀沒有受到處罰,甚至還騙取了老師的信任。這些情況給了其他學生負麵的影響,認為不作弊的人“吃了虧”,於是為“不吃虧”,有的人就不做“老實人”了,考試時也錯誤地加入作弊者的行列中去,打水、買飯也去插隊。學校課題組在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一、高二年級360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問卷調查中,發現存在這樣心理問題的占97%。
第一節怕“吃虧”心理的表現特征
1自私。在現代家庭中,諸多長輩的疼愛都傾注到一個幼小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利益不僅沒有人與之競爭、分享,甚至長輩們為搶著疼愛孩子而“競爭”,愛與被愛之間嚴重失衡,使孩子“被愛的海洋所吞沒”。在這種情況下,愛不再是甘霖,而是“澇災”。在溺愛的家庭氛圍中,孩子的個人欲望開始膨脹,目中無人,形成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在吹捧聲中長大的孩子不願吃苦,好大喜功,虛榮心重,事事怕“吃虧”。孩子的這些問題在家庭中往往被掩蓋,而一旦處於集體中,孩子要以平等的身份與人交往,必然極為不適應,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
2狹隘心理。在學校生活中或在同學交往中,有的同學“小心眼”。比如外出開展活動坐汽車搶占座位,上大課或集合搶占有利位置,打水、打飯插隊等。這種人受到一點委屈或碰到一點很小的損失便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又極易受外界暗示,特別是那些與己有關的暗示,極容易引起心理衝突。有狹隘性格的學生感情脆弱,意誌薄弱,辦事刻板,謹小慎微,有時發展到吝嗇、自我封閉的程度。凡事怕“吃虧”的狹隘性格一經形成,就會循環往複地自我折磨,有的人甚至會罹患抑鬱症或消化係統的疾患。
3不願做“老實人”。現代社會對未成年人的道德層麵上最基本的教育應該是著重培養“老實人”,提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但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孩子的心靈一經受到傷害,他們就不願再做“老實人”。比如社會上存在嚴重的腐敗現象:有些黨政機關、領導幹部利用手中的權力,牟取私利,損農、傷農、坑農,使在社會生活中處於劣勢地位的人——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有些行業,利用行業特權,侵害群眾利益;有些人欺行霸市,巧取豪奪,中飽私囊。這些現象使一部分學生逐漸形成了“老實人吃虧,老實人沒本事,老實人被人欺”的勢利思想。在學校內,在追求表麵分數的潮流中,出現了考試成績摻水、抄襲作業等舞弊現象,有時遵規守紀的學生明顯地就要“吃虧”。純真的孩子們麵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和是非混雜的現實,形成怕“吃虧”心理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二節怕“吃虧”心理產生的原因
1滿足“自尊”需要使心理扭曲。處於青春期的中小學生特別是獨生子女,越來越注重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及作用,怕考試成績不好,同學看不起而去作弊;怕在消費中落後而盲目攀比;怕在生活中“吃虧”而不大考慮別人的感受,隻注重自己的感受,“隻要我喜歡,我就要去做”。所以有的學生在集體生活中事事處處隻替自己打算,搶座位,不排隊,喜歡占小便宜;與同學交往中,喜歡算計別人,逞強、逞能,看不起別人,不受同學歡迎而往往處於孤立狀態。
2家庭教育的偏差。一些經商和家庭經濟富裕的家長,總認為金錢是萬能的,但是,這在教育孩子學習的問題上顯然是行不通的,這樣做就使孩子迷失了方向,感受不到在實現理想的過程中的成功體驗。有的孩子在學習上怕吃苦,幹任何事情都要和利益掛鉤,在集體裏無服務意識,怕吃虧。不要說我們一直倡導的中華民族大公無私、無私奉獻的美德不具備,就連最起碼的道德底線也達不到。家長的某些獎勵對孩子的學習有利,諸如買書、學習用品或體育器械,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有幫助,有的家長則獎勵一些諸如手機之類的東西。如果是為了便於和孩子聯係,本也無可厚非,但有些學生卻以此在同學中炫耀,在學生間引起攀比,給學校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有些學生上課時攜帶手機,鈴聲不斷,幹擾了老師的正常教學秩序。當學校沒收後要求家長來學校認領,有的家長還認為“你們學校管得太嚴,現在都啥時代了”。這樣的家庭教育將會大大降低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貽害孩子的健康成長。
3學校德育工作的困境。在以往的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中,我們把“利他”、“奉獻”、“自我犧牲”等視為道德教育的核心。盡管這些品質是高尚的,是善和美的體現,但問題是我們往往對其進行無條件和沒有限製的解釋,使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德育教育產生了一些新矛盾。由於社會沒能建立起利他與利己相互統一的道德與法律機製,不能實現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社會公理,就很難進行有效的道德教育。特別是目前存在於黨內的腐敗現象,社會利益分配不公,部分人的投機取巧,部分行業的暴利行為,市場經濟的不完善,法製不健全等都在中小學生單純的心靈上投下重重陰影,影響學校道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