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九章怕“吃虧”心理(2 / 2)

道德教育的目的,並不在於扼殺人的利己心,而在於如何規範和引導利己,使利己與利他盡可能達成一致。道德之所以必要,就在於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人與人利益關係的公平和使有道德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使沒有道德的人得到應有的懲罰。如果學生目睹社會存在的強勢和特權侵害了百姓的利益而沒有受到譴責和追究,必然會感到困惑和懷疑,從而使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受到影響。

第三節怕“吃虧”心理的矯治措施

1矯治狹隘心理,培養學生寬闊的胸懷和心境。造成狹隘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詳見第二章),但一般認為後天環境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例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心胸狹隘、辦事刻板、不肯吃虧,則其行為肯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子女的性格;社會風氣不好,利己主義盛行,而政府扼製措施又軟弱無力,也容易使青少年學生產生怕“吃虧”心理。其矯治的方法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

(1)教育學生學會“待人以寬”。人作為社會的動物,既然在社會中生活,免不了要與別人發生交往。為了使交往順利進行,應該使學生懂得人際交往的互酬心理。換而言之,不可隻想到自己的私利,生怕吃虧,甚至還想從交往中撈點好處。須知,在一定程度上,你付出多少,最終也會從別人那裏得到多少。因此豁達大度,待人以寬是我們待人處事應遵循的一個原則。俗話說:“容別人就是容自己”,這是很有道理的。

(2)引導學生充實知識,提高個人知識修養(詳見第二章第三節)。

(3)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克服狹隘心理,特別是在大家印象較深、較為敏感的問題上,如排座位、安排大掃除、評優評先、評定助學金等,做出較高的姿態。

2開展“淡泊名利,操守清廉”的教育。要通過無數誌士仁人、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和一些人在個人榮辱得失麵前,為了追名逐利,放棄信仰和人格尊嚴,置黨紀國法於不顧,膽大妄為,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最終落了個身敗名裂的下場的反麵教材,對學生進行“淡泊名利,操守清廉”的教育。學校工作並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學校是一個小社會,是塑造學生靈魂、培養學生情操的重要場所。所以教師要抓住每一個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學生做到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如勞動時不挑肥揀瘦,清掃垃圾時不怕髒怕累,看電影時不占座位,打水、吃飯不插隊,集體活動中不欺負弱小,評先評優中不居功自負,處理同學關係時胸懷坦蕩,不計較別人的過失,生活小事不斤斤計較,待人有禮貌,遇事講風格。

3培養學生奉獻的精神。有人說,提倡奉獻精神,是否有點唱高調。我們說,在為人處世中,奉獻是需要的,至少不能太自私了。自私,是為人處世的大敵。如果一個人處處考慮自己,事事斤斤計較,肯定是個不受歡迎的人,即使是在當今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也是如此。目前社會上一些人存在極端自私自利的表現,殃及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們必須高度關注,采取教育培養措施,使學生具有分辨是非、自覺抵製的能力,真正反其道而行之。

中小學階段是培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重要時期,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忘我學習、工作和服務他人。如:

(1)引導和培養學生擔任班、團幹部,特別是擔任與同學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寢室長、課代表、生活委員、勞動委員等,讓他們犧牲一定的休息時間為同學和集體工作,在服務中尋找樂趣和得到鍛煉。

(2)引導和教育學生關懷弱小的同學,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困難。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家庭經濟困難,遭遇不幸等方麵的同學,在實際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同情心。

(3)引導和教育學生扶助社會上的孤寡和殘疾老人,組織節日問候,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學雷鋒和扶危濟困獻愛心的社會活動,使他們從小就學會尊老、敬老,體貼關心他人。

(4)引導和教育學生從小就刻苦學習,不怕困難,團結互助,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實踐體會個人成長與祖國強盛的密切關係,為今後建設祖國、回報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決定了未來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程度,而學校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是矯治怕“吃虧”心理的有效方法,也是全麵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得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