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章盲目樂觀心理(1 / 3)

中小學生由於社會閱曆不深,生活經驗不足,生理和心理沒有完全成熟,往往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困難估計不足,更談不上對人生曆程艱難曲折有充分的認識。有的學生當學習、生活順利時,或某一次考試自認為理想時,沒有將自己可能取得的成績與別人做對比,也沒有真正客觀地估計自己的實力,就飄飄然起來,於是不求進取,停滯不前,上課也不認真聽講,課後作業馬馬虎虎,結果造成了學習上的被動。有的學生當手頭經濟寬裕時,就失去理性,大手大腳等。這些都是盲目樂觀的心理特征。校園內,曾有過這種心理特征表現的學生比率還相當高,課題組最近對瀏陽市第八中學高一、高二年級360名學生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時發現,這一比率達到639%。這種不良的心理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還會影響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學生的動力取向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各種性格特征的學生都可能產生這種心理障礙,尤以浮躁型性格學生明顯。

第一節盲目樂觀心理的表現特征

1過於自信,驕傲自滿。學校的優等生往往有優越感。由於其成績優異,是同學中的佼佼者,深得教師的厚愛,在同學中威信又高,容易滋生自滿情緒,進而在思想上盲目驕傲,甚至於目中無人。也有的優秀生往往覺得自己優於別人,所以操縱欲、支配欲極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不服從管理。而成績中、下等的學生往往在取得學習上某一次成功或優秀成績後,放鬆對前進道路上困難的估計和學習上可能出現反複的認識而產生盲目樂觀情緒,阻礙自己的進步。

2“井底之蛙”,缺乏比較。有的學生參加檢測後,認為自己完成得比較順利,對考試成績把握十足,便口出“狂言”,牛皮吹得咚咚響;有的在某方麵能力出眾或一時領先,便沾沾自喜。這些學生隻看到小圈子內他是“高手”,不懂得“山外有山,樓外有樓”。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矯正這種不良心理,一旦換一個環境,遇到“強中更有強中手”時,這些學生就會走入死胡同,覺得無所適從,成績一落千丈,有時情況可能更嚴重。小學生的評判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比中學生更容易產生盲目樂觀心理。教師應根據他們各自的特點,提出不同要求,擬出不同方案,分類疏導,時不時給他們打一針清醒劑,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調節好自己的心態,不要做“井底之蛙”,要向更高的目標挺進。

3粗心大意,浮躁馬虎。有的學生考試時不冷靜思考,客觀評價,跟著“容易”的感覺走,特別是做試卷感到順手時,或認為是自己意料之中的問題時,就不冷靜,疏於檢查,而屢屢出錯。比如忘記把答案寫上試卷,小數點看錯,數字與符號看錯、看漏,最簡單的四則運算都出現錯誤。有的“樂觀”者在參加重要的考試時,也因為“輕敵”而盲目樂觀、驕傲、粗心、馬虎,最後導致考試徹底失敗。

4“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些學生在經濟和生活上也容易忘乎所以,他們不能客觀分析和對待自己家庭的經濟實力以及今後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手頭一有錢,就大手大腳,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而一遇挫折和困難,就手足無措,精神上委靡不振,甚至對前途都喪失信心。

第二節產生盲目樂觀心理的原因

1學生個人因素。中小學生盲目樂觀心理實際上是中小學生心理不成熟的表現特征。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在由家庭到學校、由學校到學校的過程中長大,知識不足、社會經驗欠缺,經受的磨難和挫折少,對學習、生活中的困難估計不足,意誌力一般都比較薄弱。特別是出生於經濟富裕和地位顯赫的幹部家庭的學生,更是溫室中培養出來的花朵,他們看到的是捧場和鮮花,聽到的是恭維和誇獎,以為人生一路順風,沒有什麼酸甜苦辣,所以在學習生活中一取得成績和進步,往往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而忽視自己的不足,容易產生自滿情緒,忽視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

2家庭因素。現代中小學生是在國家改革開放後出生的,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年青的一代創造了比較優越的成長環境,特別是很多家庭在“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政策鼓勵下,經過自己的勞動確實富足起來了,為孩子的培養成長創造了比較好的物質條件。家長讓孩子吃好一點、穿好一點,特別是有很多家長希望在孩子身上傾注更多一些,以彌補上代人辛勤勞動而沒有實現自己願望的遺憾,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無可厚非的。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有的孩子對家庭優越的條件和關愛有加缺乏正確的認識,而是一味地享受這些條件,甚至躺倒在家長的功勞簿上不思進取,高枕無憂,害怕困難,怕苦、怕累,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學習生活一順利或是取得某些成績和進步,就忘乎所以,盲目樂觀、驕傲自滿,而又得不到家長及時的正確引導和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就有害無益。

3學校因素。學校教育中往往過多強調的是祖國建設的大好形勢、經濟發展的速度數據、人民生活富裕程度的增長比率、小康社會發展的展望藍圖,而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陰暗麵和潛在問題有時就很少觸及或一筆帶過。因此,學生往往隻看到社會的進步和成功,而看不到前進中的困難和挫折;隻看到他們生活中的一帆風順,而看不到社會激烈競爭的艱難和殘酷;隻看到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的發展勢頭而看不到西方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爭奪他們的隱蔽手段。作為教育者,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我們對學生的自我認識教育、挫折教育、比較教育、防止自滿浮躁的教育是不夠的,有時也是不及時的。這也是他們產生過於自信、“井底之蛙”和粗心大意等不健康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