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演講中的環境掌控(1 / 3)

第一節 準備的講稿不適用的處理

在演講中,演講者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形:一是聽眾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超出了演講者演講的範圍;二是準備的講稿內容與前麵演講者的演講內容有許多重複之處;三是從前麵演講者的演講中獲得了新的啟示,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想;四是會場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準備的講稿完全不適用。

碰到上述情形,演講者應靈活應變,及時調整自己的演講內容:

1.從三個方麵考慮和處理聽眾提出的新問題

首先,要好好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能否回答?如果能夠回答當然最好,但如果缺乏準備不能回答,你千萬不能采取不理不睬的態度,而應該這樣對聽眾說:“這是一個很有趣而且很重要的問題,我沒仔細研究過,但我很樂意會後與大家一起討論研究這個問題。”

其次,還要進一步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我有沒有馬上回答的必要?在什麼時候回答合適?又有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還是單獨回答為好?如果有必要馬上回答,就馬上回答,趁熱打鐵;如果問題是自己準備要講的,但還沒講到,你可以這樣回答聽眾:“這個問題一會兒就講到,先暫且不作回答。”如果問題沒有必要向眾人回答,那你不妨說:“會後我會答複你。”

最後,我們還要考慮,聽眾提出的問題是否與自己的講題有關?回答這個問題會不會影響演講中心的集中?如果回答會把問題扯遠,分散演講的中心,那就要避免會上回答。但你務必要這樣對聽眾說:“你提的問題我會後一定答複你。”這樣才不會使提問者掃興。

2.內容重複的問題可略去不說

一是對相同的看法、論述略去不說,隻說與眾不同的那一點。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大家對某某問題都講得很詳細深入了,這裏我隻想作一點補充……”或者說“這裏我隻想就某個問題談談我的看法”等。

二是對相同的事例略去詳細描述,隻作總結性、過渡性的評議。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剛才不少人都詳細講述了××的事跡。的確,他的事跡是感人的,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當然,如果能舉出新的事例是最好不過了。

3.放棄原講稿重新組織演講內容

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時間充足的話可重新寫出講稿。二是時間倉促的話,可列出提綱,作即席演講。這裏不妨舉個最為突出的例子。1955年,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出席舉世矚目的萬隆會議。會議開幕後不久便出現了分歧。一些國家的代表團偏見或不明真相,攻擊中國在邊境省份設自治區是對鄰國的顛覆,並提出華僑雙重國籍等問題。這時,人們把目光轉向周恩來,有的同情,有的焦慮,有的幸災樂禍。麵對這一突發情況,周恩來推後了發言時間,將原講稿印成書麵材料發給與會代表,然後重新趕寫講稿。在聽完大多數國家代表發言後,周總理才從容走上講台,針對新的情況作了如下演講:

“首先,不同的思想和社會製度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亞非會議既然不排斥任何人。為什麼我們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次之,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但我們尊重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希望有宗教信仰的人尊重無宗教信仰的人。

第三,華僑雙重國籍問題是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新中國準備與有關各國政府解決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中國境內有傣族存在,就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就像緬甸有僮族自治邦一樣,怎能說是威脅了鄰邦呢?

為了不使會議有爭議,中國決定不在會議上提出解放自己的領土台灣和沿海島嶼,以及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問題,盡管中國的要求完全是正義的。”

他的話音剛落,全場便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印度總理、緬甸總理等人紛紛離開座位,過去與周恩來握手。一些起初對中國不友好的代表也稱讚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和解的。的確,周恩來的演講是出色的,他的演講不僅解開了亞非國家之間的隔閡,而且還贏得了亞非朋友對中國的信任,促進了會議的成功。

從這個例子,我們不僅可以看到,演講作為“武器”,其力量是何等巨大!同時也可以看到,根據新的情況靈活調整演講內容是多麼重要!如果周總理不善於應變,照搬原講稿發言,就不會有演講的成功。

第二節 應對聽眾的故意刁難

一般來說,絕大多數聽眾對演講者都是尊敬和友善的,即使提出一些質疑也是出於善意。對此,演講者應持歡迎的態度,並要認真地給予解答。但也不可避免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提出一些帶歧視、輕視、敵視性的問題,故意刁難演講者,對此,演講者應毫不客氣地給予回擊。可借鑒以下經驗。

1.針鋒相對

例如,當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傳播開來時,英國教會曾召開過一次辯論演講會。會上,一位大主教突然對赫肯黎教授進行人身攻擊,他說:“赫肯黎教授就坐在我旁邊,他是想等我一坐下來就把我撕成碎片的。因為照他的信仰,他本來是猴子變的嘛!不過,我倒要問問,這個猴子子孫的資格,到底是從祖父那裏得來的呢,還是從祖母那裏得來的呢?”赫胥黎針鋒相對地回答:“我斷言——我重複斷言:要說我是起源於彎著腰走路和智力不發達的可憐的動物,我並不覺得羞恥;相反,要說我起源於那些自稱很有才華,社會地位很高,卻胡亂幹涉自己所茫然無知的事物,任意抹殺真理的人,那才真正可恥!”雄辯的哲理使大主教瞪著大眼,無言以對。

2.反唇相譏

例如,在一次宴會上,長相消瘦的蕭伯納正準備致詞,一個腦滿腸肥的資本家譏笑道:“啊,蕭伯納先生,一見到您,我就知道世界上正在鬧饑荒。”蕭伯納微微一笑,反唇相譏道:“嗯,先生,我見到您,就知道了世界上正在鬧饑荒的原因。”

德國大詩人海涅因為是猶太人而常常遭到無理攻擊。他在一次演講中,有一個旅行家突然對他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這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海涅白了他一眼,反唇相譏地說:“看來,隻有你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

3.反戈一擊

例如,有位演講家在演講結束時,台下有一學生突然連珠炮似的向他發問。

學生:先生,您今天是第一次演講失敗嗎?

演講家:那當然是第一次啦。噢,你們當學生的怎麼總愛問這個問題?

學生:演講時,您覺得什麼樣的字音最容易說錯?

演講家:錯。

學生:您演講開始時,從來不說的是什麼?

演講家:結尾。

回答了學生的問題後,演講家也來個出其不意,反戈一擊:

演講家:我方才講的冷縮熱脹的道理你懂了嗎?

學生:懂了,先生。冬天白天短—冷縮;夏天白天長—熱脹。

這時,台下出現了哄堂大笑,這位發問的學生才知道說錯和失敗的是自己,不禁羞紅了臉。

4.順水推舟

例如,作家諶容有一次應邀到美國一所大學演講,她剛登上講台,有人就給她提了一個難堪的問題:“聽說您至今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請問您對中國共產黨的私人感情如何?”諶容順水推舟地答道:“你的情報很準確,我確實還不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但是,我的丈夫是個老共產黨員,而我同他共同生活了幾十年,尚無離婚的跡象,可見,我同中國共產黨的感情有多深。”諶容巧妙得體的回答博得了台下聽眾的稱讚。

5.欲抑先揚

例如,周恩來總理有一次在北京舉行記者招待會,當他正在就我國經濟建設成就以及我國的對外政策作演講時,一位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站起來問道:“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周總理用堅定的口吻答道:“有。”頓時會場騷動。當人們驚訝之餘,周總理緊接著說道:“在中國台灣省。”這一欲抑先揚的回答博得了全場一陣掌聲。

6.避實就虛

例如,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問周恩來總理:“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周恩來聽出他是在譏笑我國貧窮,對此,周總理沒有作正麵回答,而是巧於迂回、避實就虛地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接著,周總理作了這樣的解釋:“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麵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十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全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作後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是世界上最有信譽的一種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周總理的一席話可謂語驚四座,人們對他的機敏應變才能佩服得五體投地。

7.運用幽默

例如,達爾文在一次演講中,剛說出題目,有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士就站起來,帶著戲謔的口吻問道:“聽說您斷言,人類是由猴子變來的?”達爾文答道:“是的。”這位美女繼續說:“那麼,我也屬於您的論斷之列嗎?”達爾文彬彬有禮地答道:“那當然!不過,您不是由普通的猴子變來的,而是由長的非常迷人的猴子變來的。”達爾文幽默風趣的回答博得全場一片笑聲。

以幽默著稱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有一次正準備作即席演講,一位媚態十足的女士對他說:“丘吉爾,你有兩點我不喜歡。”“哪兩點?”丘吉爾問。那女士說:“你執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須。”丘吉爾聽後,彬彬有禮地答道:“哎呀,真的,夫人,請不要在意,您沒有機會接觸到其中的任何一點。”丘吉爾有一回訪問美國,剛做了幾分鍾的演講,一位反對他的美國女議員站起來對他說:“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會在您的咖啡裏下毒藥的。”丘吉爾狡黠地笑了一笑,說:“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會喝下那杯咖啡的。”丘吉爾的幽默令反對者悻悻而去。

8.運用邏輯

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善於應對的演講家。請看他在一次演講大會上是如何應對的吧!

反對者: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馬:您莫非是長頸鹿?隻有長頸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濕的腳,到星期六才能感覺到呢!

反對者:我應當提醒你,馬雅可夫斯基,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

馬:(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人)不錯,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