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百姓日用即道(1 / 1)

有一年在蘇州吃喜酒,讓我有些想不明白,參加婚宴的本地人,突然間全改口說起了河南話。這些人可是地道的蘇州老鄉,開口皆吳儂軟語,怎麼會像說相聲似的玩起了河南話。原來他們祖上是河南移民,在蘇州已傳了很多代,平時都說蘇州話,唯獨遇到婚喪喜慶,趕緊操練一陣家鄉方言。

一般人印象中,蘇州是天堂,這裏有許多外來人口,也是情理之中。不過事實並非完全這樣,蘇州人也會走,也會運離家鄉。元末戰亂,蘇北地區人口驟減,根據史料記載,朱元璋當皇帝那陣,揚州城中土著居民隻剩了四十餘戶,淮安城中剩下了七家,偌大的一個鹽城地區竟然找不到土著。那年頭,隨便逮個人問問,都說自己來自蘇州。

在依詔令“自姑蘇遷徒淮南安豐場”的移民中,有個人叫王伯壽,此人沒留下什麼故事,生平也談不上任何顯赫,唯一可說的是一百年後,他的一個叫王艮的後人突然有了名聲。安豐屬於鹽城的東台,這裏的老百姓十有八九要跟鹽打交道,王艮幼時經曆,和今天的民工十分相似,讀過幾天書,輟學,十四歲去鹽場燒鹽。然後到十九歲,開始經商販鹽,當時這絕對是個好買賣,不過三年時間,立刻脫貧致富。

昔日鹽商與今天暴富的房地產大鱷相比,經濟實力文化知識恐怕都有過之無不及。王艮顯然不滿足僅僅當個富翁,童年讀過的經史子曰漸漸起作用,二十五歲時途經曲阜,進謁孔廟,他情不自禁地鄙視起鹽商生涯,於是說了句非常勵誌的格言:“夫子亦人,我亦人也。”

孔子是人,我也是人,他能怎麼樣,我就能怎麼樣。在此一千多年前,項羽看到出遊的秦始皇,產生了第一個念頭,是“彼可取而代也”。過去形容某人厲害,常說這廝膽識過人,王艮敢說這種大話,基本上也就是文化人中的西楚霸王。王艮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用今天的話說,既不是書香門弟出身,也沒什麼科舉文憑,他的學問全靠自學。

王艮是“泰州學派”的創始人,千成別小看了中國思想史上的這一學派。當年王艮在東淘精舍講學,開門授徒,四方精英紛紛前來就學,一時間,“家藏王氏之書,人傳安豐之學”成為時髦。《王艮五傳弟子師承表》中,共收錄了487人,為人所熟悉的有思想史上的狂人李贄,有寫《牡丹亭》的湯顯祖,有“公安三袁”的袁宏道,還有上海徐家彙最早的業主,後來成為天主教徒的徐光啟。

我對王艮的學問所知甚少,隻知道他的中心思想,是“百姓日用即道”。大學問一定深入淺出,以人為本,這是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