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什麼是秉性?(1)(1 / 3)

秉性的內涵

所謂秉性,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模式或者穩定的行為方式。

從整體來看,秉性由五個子係統組成。五個子係統的名稱是:理智、意誌、情緒、態度、行為,每一子係統包括若幹秉性因素,為與心理學界熟悉並較為適當的名詞一致,我們把秉性因素叫做特質。特質既然是一個連續體,自然也就是一個維度。如果有很多人在若幹特質維度上所處的位置相同或接近,這就是一種秉性類型。因此秉性類型不是包括兩級和中間地帶在內的整個特質之間的聯係和組合,而是很多人共有的特質維度位置的聯係或概括。因為特質既然是一個包括正反兩極在內的連續體,每個人在這個連續體上就隻能占據一個特定的位置,而不可能占據全部位置。要尋求人們在秉性上的共同點,或者說要發現秉性類型,也就隻能在這個位置上去找。比如我們說某人有奉獻精神,肯幫助人,對人誠懇,這就意味著他在奉獻性(奉獻—索取),利他性(利人—利己),真誠性(誠實—虛偽)這三個特質的維度上處在靠近奉獻、利人、誠實的一端。如果測量結果表明處在這三個位置上的人具有相當的比例,就可以把這三個位置聯係起來,作為一種客觀的根據,證明確有這種秉性類型存在。按照這樣一種理解,類型就不是高於特質之上,包含若幹特質的一個層次,而是特質維度位置之間普遍程度較大的一種聯係,與特質處在同一水平。

特質不是一種實體,也難以證明其神經結構,它存在於人的行為特征中,存在於人對類似情境常常作出似反應這樣一種現象之內,是從這類現象中概括出來的一種心理特性。這種心理特性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用事實證明,也可以進行測量。但人對情境的反應是複雜的,具有某種特質的人由於某種特殊原因,有時對類似情境可能作出與平時不同,甚至相反的反應,因此不能把偶然的、一次性的特殊反應作為特質的基礎,僅僅根據習慣性反應也難看出人的秉性特質。可以作為特質基礎的是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所謂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常見的、最能反映出特質的情境和反應。由於人的活動具有許多側麵,影響活動的因素又不可勝數,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當然不會隻有一種,但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窮舉,何況,既稱之為“典型”,也就意味著是取樣。

從縱向來看,秉性結構可分為四個層次。從上到下,第一層就是秉性總體,叫做整合層。第二層實際是秉性的子係統或亞結構,我們取名為集質。集質是秉性的基本組成部分,是體現秉性的主要方麵,共分為五個,名稱是:生活旨趣、認知風格、情緒待征、意誌品質、態度傾向。生活旨趣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個人的生活主旨和趣味,實際反映著他的人生觀、世界觀、理想、興趣、愛好等,但本人不一定覺察,甚至也不一定有係統、自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明確的理想。我們主張把智力從秉性中分離出去,同時又主張在秉性結構中包括認知的成分,因為秉性必然要受到認知的影響,秉性特征也必然會在認知中表現出來,具有認知的特色。在我們看來,認知風格可以,也應該成為秉性的組成部分。所謂認知風格,就是一個人所具有的、在認知活動中相對穩定的特點。認知風格人各不同,可以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可以從一個方麵看出人的秉性,是秉性的認知側麵。當然,風格也很難和水平截然分開,但我們的側重點是風格。關於認知風格的內容,有各種不同的意見,比如: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分析與非分析性,概念化傾向,掃描與聚集,冒險與保守,對認知域寬窄的選擇,對兩可與非現實體驗的不容忍,記憶過程中信息的整合與分化,等等。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學家對認知風格的看法不盡相同,研究的出發點和側重點各異,對問題的提法和使用的概念判然有別。我們不可能、不應該、也沒有從各具特色、迥然有異的研究中抽取個別成分加以組合,而是從中國實際出發,結合對秉性的總體構思,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分析,篩選出五個確能反映秉性特點的常見的認知因素作為認知風格的內容。情緒特征作為秉性的組成部分沒有多大爭議。問題是如何判明個人的情緒特征?在現有的劃分情緒特征的維度中,我們認為,“複雜度”用於劃分複雜的情緒類型,意義不大,因為情緒本來就是複雜的,你去分辨它的複雜程度,說明不了多大問題,況且,這個“度”的標準也不明確,要從如此複雜紛繁的情緒中理出一個清晰具體的“複雜度”,恐怕不易做到。“快感度”難以適應多種多樣的情緒劃分的要求,不能僅以愉快與否來區分情緒。再說,是否產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緒,涉及許多主客觀條件,因素並單純,並且常常因時因地而異。一個人總有愉快的時候,也有不愉快的時候,不可能總是愉快的,也不可能總是不愉快的。因此不能用“快感度”來區分作為秉性組成部分的情緒特征。“緊張水平”不如“強度”明白易懂。“穩定性”就情緒而言可以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情緒是否容易被激活,另一種是情緒的持續時間。經過比較分析,我們選擇了“激活性”、“強烈性”和“持續性”作為情緒特征的維度。在許多秉性結構理論中,程度不等地都包含有意誌品質,但輕視或忽視者也不乏其例。我們把意誌品質看成是秉性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秉性結構中的重要集質。態度傾向是個人對人對事的穩定特點和基本趨向,體現著他的信念、價值觀和道德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集質每一個都是一個係統、一個複合體,還應該把其中包含的主要成分分解開來,抽取出來。我們把構成集質的要素叫做特質。集質的進一步分解就構成了秉性的第三個層次,叫做特質層。組成生活旨趣的特質有4個:實惠性、知識性、奉獻性、支配性。組成認知風格的有客觀性、全麵性、獨立性、概括性、敏捷性5個特質。情緒特征由激活性、強烈性、持續性3個特質組成。意誌品質包括自覺性、自製性、堅持性、果斷性和敢為性五個特質。態度傾向包括的特質最多,有7個:責任感、榮譽感、進取心、利他性、真誠性、攻擊性、內外傾。加起來,特質層共包括24個特質,特質不是一種實體,也難以證明其神經結構,它存在於人的行為特征中,存在於人對類似情境常常作出類似反應這樣一種現象之內,是人之類現象中概括出來的一種心理特性。這種心理特性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可以用事實證明,也可以進行測量。但人對情境作出反應的情況很複雜,具有某種特質的人,由於某種特殊原因,有時對類似情境可能作出與平時不同、甚至相反的反應。因此,特質的基礎和表現究應如何確定,值得認真考慮。在艾森克的四級人格層次模型中,把習慣性反應和特殊性反應作為特質水平之下的兩個層次。我們認為,情境是複雜多樣又不斷變動的,人不能兩次涉足於同一之水,人的心理比情境更加複雜多變,豐富多彩,習慣性反應隻是一種簡單的機械性反應,不足以說明人的行為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變動性,不能成為特質賴以抽出的基礎,也不能作為特質的組成部分。把習慣性反應拿來作為特質的下一個層次、下一級水平,雖有研究上的便利,但其結果必然是使秉性人為地過分簡單化、機械化。特殊性反應是指僅出現過一次,不能重複的反應。這種反應的出現帶有偶然性,無法說明人的秉性特征,用來作為習慣性反應的下一個層次,不僅不能說明問題,而且使這兩個層次不能相容,彼此矛盾。我們采取的方法是,以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作為特質的基礎和表現。所謂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常見的、最能反映出特質的情境和反應。由於人的活動有許多方麵,影響活動的因素又不可勝數,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當然不會隻有一種,但在實際研究中不可能窮舉,何況,既稱之為典型,也就意味著是抽樣。為了測量和統計的方便,我們為每一特質抽取了7個行為樣本,構成秉性的第四個層次,叫做行為層。這樣,我們的秉性就依次包括著5個集質、24個特質、表現在168種典型情境中的典型反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