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的約瑟夫·沙巴士法官在仲裁了四萬多件不愉快的婚姻案件之後說道:“婚姻生活之所以不美滿,最基本的原因通常都是一些小事情。”而紐約的地方檢察官法蘭克·荷根也說:“我們的刑事案件裏,有一半以上是緣於一些很小的事情:在酒吧中逞英雄,為一些小事情而爭吵不休,講話侮辱了人,措辭不當,行為粗魯——就是這些小事情,結果引起傷害和謀殺。”
生命太短了,我們不能為小事絆住前進的腳步。
我們不都像森林中的那棵身經百戰的大樹嗎?我們經曆過生命中無數狂風暴雨和閃電的打擊,但都撐過來了。可是卻會讓我們的心被憂慮的小甲蟲——那些用大拇指跟食指就可以捏死的小甲蟲吞噬。
麵對我們的生活,也許你有點疲憊不堪,但這種不幸的境界,又何嚐不是你每天積累的憂慮?
也許,你確有難言的憂慮,以致使你對以後的人生失去興趣;但是,你卻可以用另外一把鑰匙去打開快樂之門——而一改你憂愁不堪的形象。
如果我們把憂慮的時間,特別是用在一些小事上的時間去尋找事實,那麼憂慮就會在智慧的光芒下消失。
樂觀的人生,帶給你的是永遠的自信和臉上隱不去的微笑。
自信和微笑帶給你的又是充滿朝氣的個人形象,和藹可親的交際秉性。
交際方麵的勝利,形象的完美,健康的心境帶來的一定會是個人的成功。
要在憂慮改變你以前,先改掉憂慮的習慣。
是什麼心理因素使那些坐著不動的工作者疲勞呢?是快樂?是滿足嗎?不是的,絕不是這樣!而是煩悶、煩惱、一種不願欣賞的感覺,一種無用的感覺,太匆忙、焦急、憂慮——這些都是使那些坐著工作的人精疲力竭的心理因素,使他容易感冒,減少他的工作成績,而且會讓他回家的時候帶著神經的頭痛。不錯,我們之所以感到疲勞,是因為我們的情緒讓我們的身體緊張。
碰到這種精神上的疲勞,我們該怎麼辦?要放鬆!放鬆!
這種放鬆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你恐怕得把你這一輩子的習慣都改過來。威廉·詹姆斯在他那篇題為《論放鬆情緒》的文章裏說:“美國人過度緊張,坐立不安、著急以及緊張、痛苦的表情,是種壞秉性,不折不扣的壞秉性。”
充沛的活力,使你看到人生處處充滿著陽光和希望,它也會使你能更加適應自己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的效率。
年輕人喜歡用健康去換取金錢,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和做法。因為這樣做,到你老時就會感到疲倦不堪。你要用金錢去換取健康的回歸,即使這樣,效果也微乎其微。
是的,我們的人生將在什麼時候劃上句號,我們誰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卻有十分的必要去保持最佳的活力來迎接新生活的挑戰。這樣,你就會一天比一天笑容更多。
生活要過得簡單而不乏味,有情趣而不孤異,這需要懂得生活的技術。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到了40歲以後,生活就過得非常“簡單化”了!所謂“簡單化”,並不是說“簡單地生活”,而是說:對於一切事情,能夠處置得法,不隨便浪費精力,所使用的精力,皆能獲得工作上的效果,不使一分能力浪費到無用的地方。
甚至就是年齡很大了,也應節省精力的浪費,這並沒有什麼高深的哲理。因為目的雜亂以後,足以擾亂“能力”而使我們的“努力”成為“徒勞”!要是目的統一,那麼“能力”就可靠,我們的努力也就可“事半功倍”了!
怎樣培養樂觀的習慣呢?
樂觀和現實是在一起的,它們是解決問題的雙胞胎。樂觀與懷疑,則是最糟糕的夥伴。你最好的朋友,應該是屬於那種“沒問題,這隻是一次暫時小小的不方便”的類型。你在每天幫助急需幫助的人,同時更要發展出一種親密的友誼,而且其目的不是為了分擔問題或需求,而應該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與目標,來互相吸引。
聽聽愉快、鼓舞性的音樂。當你準備出門上學或上班之前,打開收音機,轉到一個不錯的調頻電台。不要去看早上的電視新聞,你隻要瞄上一眼當地日報第一版的新聞就夠了,它已足以讓你知道將會影響你生活的國際或國內新聞。看看與你的職業及家庭生活有關的當地新聞。不要向誘惑屈服,而浪費時間去閱讀別人悲慘的詳細新聞。在開車上學或上班途中,聽所電台的音樂或自己的音樂帶。如果可能的話,和一位樂觀者共進早餐或午餐。晚上不要坐在電視機前,把時間用來和你所愛的人談天,或共相廝守。
改變你的習慣用語。不要說:“我真累壞了。”而要說:“忙了一天,現在心情真是輕鬆。”不要說:“你們怎麼不想想辦法?”而要說:“我知道我將怎麼辦。”不要在團體中抱怨不休,要試著去讚揚團體中的某個人。不要說:“這個世界亂七八糟。”而要說:“我要先把自己家裏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