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戀的人格特征主要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麵:
1.堅信自身的優越
自戀的人,多堅信自身條件的優越,堅信自己非常值得別人無條件的愛和幫助,並認為這一切為理所當然。而且,缺乏共情能力,無欲望去認識或認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
同時,自戀者還過分的關注自己的需要,而且總是認為自己的需要是正當的,所以有權率性而為。他們平日漠視別人的需要,別人的處境和感受從來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看著別人,實際上眼裏還是那個需要被滿足的自己。尋求優越感,是他們生活中不可幻滅的夢想,隻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光彩和幸福。
2.受到挫敗則倍感抑鬱和絕望
如果自戀患者,沒能及時實現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就會倍感抑鬱和絕望。因此,他們會在生活中,努力地尋找世俗榮耀,追求和向往社會上的種種成功。然而,在渴求成功的這條人生大道上,人的靈魂勢必要受到一次次的考驗,每一次挫敗,都會造成自我鄙視和自我折磨,而人為了保全自己,不可避免要放棄那個真實的自我。
自戀是心理上的化妝品,抹上它不隻是為了給人看,也是為了哄自己高興。他們用過度美化和拔高生活細節來粉飾平庸,同時向他人塑造理想中的自己。久而久之,就迷失了方向,丟失了自我。自戀者其實隻需要一麵鏡子來觀賞自己。
3.早期條件優越
自戀患者大多從小家境寬裕,受到寵愛和羨慕的孩子,具有超乎常人的天賦、智商或者漂亮的外貌。在他們的早期經驗中,沒有與別人交往的願望和意誌,也不需要通過成功來贏得那種價值感。這將導致他們不切實際的權力感和自大感,為戲劇性的榮耀著迷,並且毫不懷疑地認為,自己應維持童年時的那種優越感。他們期待持久的好運,指望靠命運和別人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他們的自信,讓他們具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但與此同時他們的自私,罔顧他人感受,必然導致親密關係的困難。愛對於他們來說,常常隻意味著被愛,他們自己其實並不懂得愛,也沒有能力去愛。
拉 洛克福庫德說過:“自戀,是比世界上最善於欺騙的人,更加善於欺騙的一種心態。”《韋伯斯特辭典》把自戀界定為,第六種貪得無厭的情感。具有自戀心態的人唯我獨尊,唯我獨存,愛惜自己達到病態的程度。隻願享受,不願付出;隻要求權利,不願盡義務;隻追求權力,不願負責任;隻相信自己,不相信他人;隻愛自己,不愛他人……凡此種種,都是自戀心態的表現。具有自戀心態的人,不能與他人發展出任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容易陷入孤獨之中。自戀和孤獨,經常如影隨形地伴隨在一起。而且,與自戀結伴而行的是自卑和憂鬱。
自戀的人,很少意識到其剝奪性行為,是自私的和專橫的,他們多缺乏責任心,常用自負傲慢、妄自尊大、花顏巧語和推諉轉嫁等態度,來為自己的不負責任辯解,漠視正確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際交往方麵,與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歡占便宜;在麵臨批評和挫折時,要麼表現出不屑一顧,要麼表現出劇烈的憤怒、羞辱或空虛;容易給人造成一種毫不在乎,與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實上卻很在意別人的注意和稱讚。還會為謀取個人的利益不擇手段,隻願享受,不想付出。
不良行為的危害
自戀患者,有著極強的自我愛戀意識。對他人的愛戀隻是附帶的,在情感上表現出一貫的冷漠,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及他人。許多患者有明顯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趨向。他們通常是自我誇大、自我讚美、自我表現。還常幻想自己的容貌絕倫,才華橫溢,能力超群等。在感情和內心世界中,有孤芳自賞的心態。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損人利己,以我為中心,處事極端化。當受到批評、遇到挫折或失敗後,表現出憤怒、自卑、羞慚,常有過激和抑鬱反應。
擺脫不良行為
一、探尋心理,治療自戀
(一)利用治療初期的鏡像移情、理想化移情、密友移情的情況,與病人產生正向情感聯結,然後在治療過程中籍著“適度去幻象化”,協助病人完成循環回路的構成,使誇大的自體自戀,過分的需要修正為符合一般社會的正常程度。當然,這裏還有病人因為谘患的互動,引起病人將治療師的優良人格品質,轉換為內化的作用。這一方式的發現,對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治療獲得改變。
(二)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必須要解除自我中心觀。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以自我中心,而這個階段則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是退化的。朱迪斯 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了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總結出,現在的自己到底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還可以把自認為令別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的批評以及自己的決心羅列下來,製成一個卡片:
1.童年人格特點
(1)總想占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2)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仆人。
(3)總是渴望父母關注與讚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通過耍無賴、搗蛋等吸引父母的注意。
2.現在自身的人格特點
(1)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2)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3)渴望持久的關注與讚美,一旦不被注意便采用偏激的行為。
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便會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明白了這樣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1.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與讚美。
2.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3.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通過以上的對比和努力,以自我中心的觀點,會慢慢地消除。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隻放棄以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因為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是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遵循‘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的原則。”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就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隻要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自戀便會自然減輕。
二、轉換角度,自我治療
1.嚐試著把專注的目光從自己身上移開,去關注離自己最近的人。假如是欣賞而不是挑剔,連別人幼稚的或愚蠢的舉動,都是可以用來欣賞的:一個胖胖的人不允許別人提“胖”字,一個已經骨瘦如柴的人,還在那裏刻苦地減肥,決不允許自己的身上多出一磅肉,比威尼斯商人夏洛克還殘忍。那是發生在生活中的喜劇,作為一個欣賞者,你的心情會非常好。
當你的注意力被外部世界吸引,你會發現,自戀不自覺地就融化了,甚至不存在什麼自我。你在一個無名的地方,看見一朵無名的花開了,你覺得真美,在你的世界裏就隻有那樣的美而沒有自己。病態的自戀,正悄悄地從你的身邊走開。假如是挑剔,你就會拒絕外部世界的融化,轉回自戀的狀態。
2.嚐試做一下自我分析,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列出自己的性格優勢以及劣勢,同時列出與自己的性格相關的真實事件。假如你的自我分析中,隻有優勢隻有成功,肯定是在騙自己。一份真實的自我分析,可以幫你打碎自戀的鏡子,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麼完美,甚至有好些行為連自己都無法忍受,那樣還自戀嗎?
通過自我分析,一個人可以找到命運的曲線。性格決定命運,人站在命運之上,根據自己的經曆及態度,處理接下來的問題,命運也不過如此容易把握。自戀的人會因此找回真實的自己。
35、婚前性行為解密
婚前性行為,是指男女雙方在沒有進行正式的結婚登記之前,多為戀愛期間所發生的性交行為。其特點是雙方自願進行,不存在暴力逼迫;沒有法律保證,不存在夫妻之間應有的義務和責任;容易產生一些糾紛和嚴重後果。在我國,婚前性行為是被社會輿論、道德所反對的,是不允許的,“是一種性罪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