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動的理解和感受
稿件這一創作客體是作者觀察認識社會的產物。在文稿播音中,播音員麵對的不是客觀現實,而是第二信號係統中的文字語言。播音員必須透過無聲息的文字,理解其事,感受其情,領悟其理,達到對社會的深刻認識。接受美學認為,作品隻有在讀者能動的閱讀活動中才能獲得現實的生命。借用這一觀點,播音員要透徹認識稿件,掌握稿件的價值,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使文字稿件獲得現實的生命。
備稿的能動性主要表現在對稿件的理解感受當中。所謂能動性,是指在備稿過程中要有積極靈敏的思維,以及活躍靈動的感受。一拿到稿件,播音員就要集中精力,開動腦筋,隨著一行行文字映入眼簾,迅速接受文字符號的刺激,辨析意義、理解判斷,同時打開感情的閘門,置身於稿件構成的環境當中,展開聯想、想象等一係列思維和情感活動,從而在心中形成與稿件相一致的思想感情運動線。備稿是一個有序的持續過程,呈現出“專注——活躍——衝動——外化預想”這樣一個心理運行軌跡。
理解是基礎,感受是關鍵,這是我們在解決備稿問題時必須反複強調的重要觀點。在播音員認識和把握稿件過程中,理解和感受是緊密結合在一起,並不斷深化的。備稿的能動性集中反映在理解與感受的水乳交融上。
在此值得一提的還有備稿中的初步感受和獨特感受。初步感受或稱第一感受,十分寶貴,有新鮮活潑的特質,最能促使播音主體的感情處於運動狀態,因此備稿時要善於捕捉初步感受的刺激和反應。然而,播音員又不能滿足於初步感受,滯留於此,因為初步感受尚缺乏深刻理解的依托,往往顯得簡單、粗糙、零散,甚至不夠準確,也就是說,初步感受具有一定的淺表性和不穩定性,需要在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進一步檢驗、校正和深化。
獨特感受的產生,需要豐富的人生閱曆、精辟的見解、廣博的知識和高雅的審美情趣為根基,因為獨特感受是以人的個性的全部內涵,尤其是以他對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為導向和根據的。並不是所有與眾不同的感受都可稱為獨特感受。獨特感應受合情合理,是出乎常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感受。
(3)擺正播音員和稿件的關係
播音員是稿件與受眾之間的中介,在處理好創作主體、創作客體、創作對象這三者關係時,擺正播音員和稿件的關係,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播音員對稿件的態度直接影響創作心境和效果。在播音員和稿件這對矛盾中,應該說播音員是矛盾的主要方麵。從客觀因素的影響看,待播出的稿件,寫作水平參差不齊,確有高下、優劣之分。稿件中的上乘之作會令播音員愛不釋手,如遇知音,會情不自禁地“鑽”到稿件中去,產生很強的創作願望。相反,不大理想的稿件,則常常使播音員興味索然,影響備稿的積極性和創作願望。稿件質量有高有低,播音員的任務,就是要通過備稿,努力挖掘稿件的精髓,爭取以自己的創造性勞動,使好稿錦上添花,為不盡如人意的稿件增色。
2.備稿的要求
(1)準確、迅速、深刻、精細
播音員日常擔負的工作以新聞性節目播音為主。這樣的工作性質和業務範疇,決定了播音員必須具有高質量和高效率的意識。具體到備稿這個環節,從質量上說,要求把握稿件的深刻、精細;從效率上說,要求備稿迅速、熟練。可以說,備稿也是播音員所應熟練掌握的業務基本功之一。
播音員的備稿時間,習慣的做法,一般是三倍於稿件播出的時間。專題節目的稿件能夠盡早送到播音員手中,因而有較充裕的時間準備。而新聞(消息)稿件則來得較急,稍事準備就要播出。碰到“剛剛收到的消息”,很可能連瀏覽一遍的時間也沒有。
當然,要求備稿迅速,不是查查生字、順順句子草草了事。備稿快,不等於備稿粗疏。我們不僅要求備稿快,同時還要求備稿精細、深刻。作者的思維過程要在自己頭腦中“走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悉心加以感受體驗,並引起共鳴,做到稿件的語詞序列、感情變化、情節進展、論證展開都了然於心。
受眾對信息的準確還有更高層次的要求,這便涉及備稿的深刻和精細了。這就是說,要深刻把握稿件的精神實質,不僅要準確弄清稿件說的“是什麼”,更要明白“為什麼”,體味出稿件的深層含意,這樣,才能為播好稿件提供驅動力。備稿的深刻精細還特別體現在善於抓住稿件重點,做深入的理解,獲得具體深切的感受,這樣做才能為生動地、富有感染力地傳達稿件提供充實的心理依據。總之,深刻精細地準備稿件,絕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麵上,不是淺嚐輒止。同樣一篇稿件,不同的播音員播,其效果有時竟有天壤之別,這裏除了表達技巧、話筒前狀態等方麵的差別外,根本原因就在於對稿件理解感受深度和精細上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在備稿階段就已經開始積澱。
綜上所述,備稿的快速和精細是辯證地統一在一起的,我們既要求備稿的快速準確,也要求備稿的精細和深刻,惟其如此,才能適應廣播電視工作及受眾的要求。
(2)把稿件變成自己要說的話
備稿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播出,不是對稿件做文章評析或欣賞。老一輩播音員從他們的實踐中總結出一條寶貴的經驗:“把稿件變成自己要說的話。”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準備工作就不完全、不徹底,轉化為有聲語言時就脫不掉呆板的“念”味,就少了由衷地對受眾“說話”的鮮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