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章(1 / 2)

一、對象感

我們的播音是把稿件播送出去給人們聽的,不是對空發言,不是自言自語,更不是自我欣賞。受眾就是我們的宣傳對象。但是,我們一般是坐在話筒前播稿,麵前沒有受眾,我們看不見宣傳對象。這個矛盾怎麼解決呢?能不能因為看不見受眾,就可以不管宣傳對象,隻管播音呢?當然不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沒有對象,這些話就不可能說得使自己和聽的人都相信有說出的實際必要。”不過這裏的對象是目中可見的,在劇中,是角色之間的互為對象,播音是“目中無人”,但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就是說,我們心裏應該有受眾,為著受眾,想著受眾,不忘記受眾。

我們所說的“對象感”就是:播音員必須設想和感覺到對象的存在和對象的反應,必須從感覺上意識到受眾的心理:要求、願望、情緒等,並由此而調動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處於運動狀態。

有對象感,就是說,我們每一次播音都有不少受眾在專注地傾聽。我們宣傳的內容是他們非常關心、急於知道的。我們應該努力宣傳得好,使他們願意接受。如果我們不了解他們,不為他們著想,播得不清楚、不完整、不準確、不鮮明,他們就聽不明白,甚至不願意聽。因此,我們在備稿時,在播音中,都應該感覺到他們的存在,時時處處為他們著想。我們感覺到,他們的確在聽,在想,並且隨著我們播音的內容的發展,隨著播音員思想感情的運動,產生著思想感情的共鳴。我們似乎感覺到了他們的喜悅、憤怒、悲痛、歡樂等各種反應。而這些反應,又引起了我們更強烈的播講願望,激發著我們更飽滿的感情,於是,對象感更強了。在我們的感覺上,似乎和受眾之間已經建立起互相激勵、互相鼓舞的無形的“默契”,甚至感覺到思想感情有所“交流”。

二、對象感的獲得

對象感必須是具體的。隻有具體的對象感才會對播音發揮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具體設想:這樣的稿件,這樣的內容,這樣的形式,這樣的宣傳目的,在今天,應該播給什麼人聽?哪些人最需要聽?聽了以後會有什麼反應?播給什麼樣的人聽最能增強我們的播講願望,最有利於達到播講目的。

對象的設想,可以從量和質兩方麵去進行,質的方麵又是最根本的。

所謂量的方麵,是指性別、年齡、職業,人數等,有關對象的一般情況。

所謂質的方麵,是指環境、氣氛、心理、素養等,有關對象的個性要求。

廣播電視中的對象節目,是專為特定對象組織的節目,每一篇稿件都是為特定對象編寫,當然就要為特定對象播音。如:對人民解放軍、對學齡前兒童、對農村等等。但這隻是在量的方麵的某些規定,並不能解決對象感的全部問題。我們設想對象時,還要依據具體稿件、具體設想。如對農村,一篇如何養好豬的稿件,是對飼養員播,還是對家庭養豬的大娘、大嫂播?是對一個人播,還是對四五個人播?有哪些共同的心理特點和具體需要?都應從稿件出發,進行具體設想。在非特定對象節目的播音中,同樣應該具體設想對象以便獲得具體的對象感。

為了獲得對象感,在量和質兩方麵的具體設想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孤立對待。年齡、職業與心理特點的關係是明顯的,環境、氣氛與人數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我們不能表麵地去設想,或認為稿子已有了限製,就不必設想具體對象了,或認為稿子並無確定對象,我們何必多此一舉呢?這些想法是不對的。

為了獲得對象感,我們應盡可能多地熟知各種對象的情況。具體對象,應該是我們最了解、極熟悉的人,一想起他們,音容笑貌、舉止神態都時時可感、曆曆在心。播到這裏,他們會這樣反應,播到那裏,他們又會那樣反應……這就要求播音員為了適應廣播電視傳播的需要,盡量擴大生活的領域,我們的知心朋友越多,越廣泛,相知越深,我們才會了解更多的人的更具體的需要,在設想具體對象時,才會更切合稿件的內容和形式,才會更好地達到播講目的。有的播音員,生活圈子狹小,既不注意觀察,更不注意積累,設想具體對象時總是千人一麵,千人一心,因此,播音受到很大的局限。我們播送的稿件涉及各行各業,涉及各個階層,要把千百萬受眾吸引過來,我們就要設想與稿件要求一致的各種各樣的具體對象。

有人說,無論什麼稿件都設想一種具體對象,如設想為自己的親人,就會使播音親切。其實這是不對的,這樣設想對象,表麵上似乎屬於熟悉的範圍,實際上,除了給自己一種籠統的親近感之外,別無他獲,而且,往往會導致脫離稿件要求,偏離播講目的。“為親切而親切”,追求“輕、柔、甜、美”,“低聲下氣”,不過是對受眾的侮弄,對某些低級趣味的迎合。“親切”不是“親昵”,設想具體對象更不是為了向受眾邀寵討好。

就某一篇稿件來說,我們設想的具體對象應該是穩定的、統一的。不應該這一段設想對這些人播,那一段又設想對另一些人播。具體對象的穩定,毫不排斥我們設想的具體對象以外的人聽。許多成年人也喜歡聽對少年兒童廣播的節目,就是例子。這說明,具體設想對象,是有重要的積極的作用的,不但不會局限受眾的範圍,抑製其他受眾的興趣,反而由於播音的具體、鮮明,開拓著更多受眾的審美情趣的“視野”,感動著更多受眾的美感享受的心靈。具體對象的設想,猶如晶瑩剔透的放大鏡,以一當十,眾多的受眾完全可以感受到美的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