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篇稿件,不同的播音員完全可以設想出不同的具體對象。這是因為稿件本身的對象選擇上有一定的天地,而每個播音員有自己的經曆,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有自己獨特感受的領域。初學者也要試著從自己記憶的倉庫中選取、設想適當的具體對象,不可從概念出發,不可盲從。對初學者對象感的訓練也不應強求一律。
在有些稿件裏,應該允許對象感的轉移。有的稿件,在第三人稱的表達中,突然出現幾句或者一段第二人稱的表達,這時,就是由“他”轉到“你”的變化,這是稱謂的要求。有的稿件,都是第二人稱的表達,不過,一段是“大娘”,一段是“大嫂”等,那也要根據“你”的指代不同人物,而有相應的轉移。這裏,要注意態度、感情的區別,否則,稱謂變化了,而缺乏相適應的恰當態度、感情的轉換,仍然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對象感不是單單考察設想對象的問題。一旦有了具體對象的設想,同時就產生了播音員與對象的關係問題。播音員與設想的具體對象的關係,一般說來是平等的、同誌式的融洽關係,但不能簡單地認定這是唯一的、不可移易的關係。情況是複雜的,我們當然反對以教育者自居的態度,這種態度使人聽而生畏,產生對抗性的反作用力,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但是,能不能因此就“反其道而行之”,去追求“卑已尊人”、“嘩眾取寵“的態度呢?“尊人”是必要的,“卑已”完全沒必要。在播音總體中,應該堅持“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對象感使我們播音時思想感情一直處於運動狀態,從播音中流露出與設想的對象相符合的態度、語氣、眼神、姿態。在備稿中,在播音之前,具體對象的設想就要完成。一開始播音,具體對象就要在感覺上出現。形象也許十分清晰,也許並不明顯,但對象感必須把握住,如果對象感時斷時續,甚至消失,那就會“心中無人”,影響播音的感染力。
三、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三者關係
情景再現、內在語、對象感是從備稿到播音、使播音員思想感情處於運動狀態的三種重要方法。
當稿件中有形象性內容時,我們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礎上,運用情景再現,使播音中富於鮮明的形象性;當稿件中有邏輯性內容時,我們要在邏輯感受的基礎上,運用內在語,使播音中富於嚴謹的邏輯性。二者相得益彰,相輔相成。對任何一方麵的忽視,就會產生那一方麵的缺欠。在今天,各種稿件的體裁正在互相汲取、互相滲透,不可從簡單的文體分類來確定該用哪種方法。這兩大方法之間也沒有隔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描寫裏仍需內在語的把握,論據裏仍需情景再現的方法。
對象感解決播音中“由己達人”的問題。情景再現、內在語正好幫助我們在向具體設想對象播講時,把稿件更積極、更生動、更清晰、更完美地表達出來,傳播出去,播到受眾的耳朵裏,播到受眾的心裏。
出於“一切為了播出,一切為了受眾”的目的,便可以把我們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了。究竟什麼樣的運動狀態才是正確的呢?這裏,我們隻能在“理解稿件——具體感受”的範圍內加以闡述。在稿件的根基上,播音員生發出來的感受、態度、感情,時起時伏,時承時轉,隨著稿件內容的發展,進行有層次、有主次的變化,處處都閃爍著向外迸發的火光,催動著語言神經中樞,強化著有意注意,達到“一吐為快”的境地。——這才是正確的運動狀態。
具體感受和整體感受,情景再現、內在語和對象感,在播講目的的統帥下,有的放矢地積聚著,醞釀著,由點到線,由平麵到立體,猶如地下的岩漿,滾動著,奔流著,準備一旦形之於聲便要噴薄而出,一瀉千裏。地殼卻在沉著地包容著,控製著,估量著,品評著,不使這熱流冷卻,也不使這熱流紊亂。——這才是正確的運動狀態。
稿件的語言已經變成了播音員自己要說的話,帶著深化的感受、明朗的態度、飽滿的感情、準確的目的、具體的對象的心裏話。這話語,已經不是一個個的字詞,已經不是作者的無聲語言,而是活生生、響當當的語言了。雖然還顯得幼稚、粗糙,但融化了傳者的心血,剔除了思想感情的個人雜質。——這才是正確的運動狀態。
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是播音創作的靈魂。隻有它,才能給有聲語言以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