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天的行動中我們不斷被感動著。感動中我們看到了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持災區人民戰勝災難的力量。
在清河權金城店門口,慈善協會工作人員正要清點他們的捐款,突然,一位大哥硬塞給我一張皺巴巴的50塊錢,他說我就住在附近的小區,是失業人員,隻能捐這麼多了,但災區有難,他們現在比我更困難,你們把這50塊錢轉給他們吧。說完就要走,我怎麼拉都拉不住。失業人員本來就很困難,這50塊錢可能就是他吃飯的錢,當時,我想塞還給他,可怎麼塞都塞不回去,情急之下,我隻好把自己身上的一張愛心胸貼撕下來貼到了大哥身上,以表達我們的敬意。後來,市慈善協會用“好心的失業人員”這個名字,給他開具了一張發票。
當時還有兩位路過的附近小區居民也捐了款,一位大哥也是扔下100塊錢就跑了。還有一位七十多的老先生,他說這兩天正想著要捐款但不知往哪捐,正好看見我們的熱線車就過來了。還說,我是一位老黨員,應該的。我們都是一家人,這時候不伸手什麼時候伸手。
行動中我們還接受了一個泰國旅行團的捐款。他們看了報道向導遊表達了要捐款的願望,導遊聯係了我們,我們約在雍和宮見麵接受了捐款。
就在我們快到雍和宮的時候,又碰上了意外情況。一輛小轎車追著我們,司機大聲喊著問我們在哪捐,我們把他也指引到了雍和宮門口。車上下來了一位年輕的媽媽抱著一歲多的孩子,還有孩子的舅舅、舅媽。他們代表兩個家庭各自捐了400塊錢。那位媽媽還遞給我們一張送給災區孩子的卡片,為災區的孩子祈福。那位媽媽說,上麵的字和畫是她握著孩子的手一起完成的,媽媽的用意是想從小培養、熏陶孩子的愛心。
雖然,一歲多的孩子還不懂眼前發生的事,還理解不了媽媽的用心,但是,這次汶川特大地震,對所有的中國人來說都是一次教育,大家都深刻地意識到,我們是同胞,我們真的就是一家人。這是一次自我覺醒式的教育。
我們欄目有一位記者這樣說,在一個家庭三個人是一家;在一個單位幾十人上百人或者千人萬人是一家;在一個省幾百萬千萬人是一家;在中國我們14億人就是一家。
我們14億中國人要牢記這場災難!
願逝者安息,給生者力量。這力量就是——中國,我們是一家!
從此,把善良的微笑給每一個我們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吧。
本章思考題
1.對象感是什麼?如何獲得?怎樣對“對象”進行質和量的分析?
2.情景再現、對象感、內在語三者的關係是怎樣的?